原文
民之饥①,以其上食税之多,②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③,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④,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⑤是贤于贵生。⑥
注释
①饥:古时说饥,比饿的程度要重。
②以其上食税之多:其上,指位居民众之上的执政者。“上”,帛书作“取”,为讹。因“民之饥”的“民”,与“其上”之“上”刚好构成官民的上下关系,故判“取”为讹。“税”,马王堆甲本作、乙本作。此按通行本“税”作解,较易理解而通俗。
③有为(wèi):犹有私;“为”要读作(wèi),表义即贪图什么的意思。
④求生之厚:这里作奉养过于苛求、生活过于奢侈。
⑤夫唯无以生为者:无以,即没有。“为”念(wèi),贪图什么,即为“私”之义。句义是只有没有滋生私妄的什么,才能产生什么。
⑥是贤于贵生:是,此、这。贤,贤德。于,介词。贵生,重视国计民生。句义是这才是贤德的重视国计民生的执政者。
意译
百姓之所以挨饥受饿,是由于统治者征税繁重所致。统治者之所以觉得百姓难以管理,是由于他们为私妄作上行下效,所以就显得难以管理。百姓之所以冒死轻生造反,是由于统治者贪图享受奢侈腐败,危及到百姓的生存,才冒死进行反抗斗争。只有没有滋生为私妄作的执政者,才是贤德的重视国计民生的执政者。
智慧解析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从开始有阶级分化就存在的,至今仍是如此,这种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平缓的时候,标志着统治阶级的治理是以人民为重的,这时人民安宁富裕,而统治阶级也兴盛强大。但矛盾激化的时候,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残暴与贪婪,这时矛盾的双方就会势不两立。人民就会铤而走险,起来反抗统治者的统治,有扯旗放炮占山为王者,有为匪为盗杀富济贫者。而统治阶级就要以武力进行镇压和围剿。对立的双方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这时的人民已经置生死于不顾了,而统治者也感觉到强烈的危机,双方展开较量是火热难容的。如果统治阶级战胜了,会有无数的人死掉,其中的反抗者自己死了还要被灭掉九族。如果人民战胜了,就会有新的领导者诞生,由人民变成新的统治者,就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对立关系。而我们的古代社会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逐步发展前进的。
由此可见,民与官的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系都会有这种矛盾的生长空间。除非没有统治阶级,没有管理者的存在,那这种矛盾也许就没有了。但是还会有新的矛盾产生的,更何况不可能没有管理者,那样的话就不是一个社会了。俗话说: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人如果无首,岂不就是一具死尸了吗。所以说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来讲,都不能没有当官的,都不能没有管理者。但是当官的不是要为己谋私利而做官,那样的官不仅谋不到私利,还会连官都当不成,甚至丢掉性命。官者管也,所以当官是要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想怎样管理就怎样管理,那就成了一言堂了;应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其本来的习性加以引导。
按照老子的观点,说引导是为了好听,其实事物的规律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我们管理只是按照其自然规律来调整自身而已。所以作为一个领袖或者是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不管”,只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使自己和人民都顺应自然的大道,按照客观规律生活和工作,就可以永保平安康乐。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这样的要求,那么延伸到一个企业、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也同样是这样的要求。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我们只有以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市场变化的规律为指导原则,进行相应的企业谋划和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企业之舟顺利航行,才能使企业日益发展和壮大。如若不然,那只有看着企业之舟在市场的汪洋中沉没,只有等着企业萎缩衰败。
那么怎样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怎样才是顺应大道的管理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人们之所以怨声载道,就是因为管理者的方法不正确,导致人们挣不到钱;人们挣不到钱,自然对管理者有意见,也自然就不会服从管理;不服从管理也就表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太差,违背原则规律的制度太多,还表明管理者只顾自身私利,而不顾人们的整体利益。所以只要我们能消除人们的怨气,使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人们自然会服从管理,也就证明我们的管理是正确的,是符合规律的。
所以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者,而不是一名官吏者。真正的管理者是不会,也不敢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的;真正的管理者是在自然经济时代要遵从自然规律,而在科学时代遵从科学精神的;真正的管理者是严格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顺延和引导的。因此,我们只有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者,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和使人服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