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户①,知天下,
不窥牖②,见天道③。
其出弥远,④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⑤而知,不见而明,⑥不为⑦而成。
注释
①户:古时“门”的称谓。
②窥牖:牖(yǒu),古时“窗”的称谓。窥牖,从窗隙向外观看事物。
③天道:自然运行规律、法则。天道也即是人事准则。
④其出弥远:其,代词;指代处理问题的人。出,逾越、出格、背离。“其出”后承上句省去了“天道”二字。弥(mí),副词,越,更加。弥远即更加远离了什么。
⑤不行:这里指对某事处理没有亲临现场或亲自参加实践。
⑥不见而明:不见,这里指没有亲临现场眼观某事。“明”,有本作“名”,云名通“明”,名应是传抄致讹。
⑦不为(wèi):同无为,无私之义。
意译
不亲自走出门户,也能够认知社会上的事理;没有走出门户观察天地,也可以推知自然人事运行的规律。人们若背离自然规律越远,那么他能认知的正确事物就越少。所以得道之人,没有亲自实践于某事,也能推知某事的内涵;没有亲自出某事现场,因能明辨某事的好坏因果,守道无私才能明辨是非,故能成全某事的成功。
智慧解析
我们从《道德经》上认识老子,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叫李耳的老者,他因为得“道”被我们后人称为圣人,还被供奉加爵为太上老君,不知老子在天有灵的话会如何感受。
老子确实是圣人,他可能不是第一个得“道”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讲“道”的人,他将“道”广播于天下,希望天下人都能得“道”。
但老子没有去强迫我们的意思,只是把他的思想和对“道”的感悟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听不听是我们的事,愿意听就多听点,不愿意听就少听点或不听。
不用担心老子会像老师那样把我们集中到一个屋里,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地讲解,不听都不行,课后还要做练习和考试,看我们学会了没有。老子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与大道是同一的,他的一切行动都与大道的德性相同,是无为而为,因此有没有人听老子都无所谓,有一个人听老子都是知足的。老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应该合乎自然天道,那样就不会有执著心,也不会因强行作为而招灾惹祸、自寻烦恼了。
当我们同于大道的状态以后,自然也会像大道一样与万物融为一体,那时我们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们,我们还何愁不知与不能呢?
但是我们是有缺陷的,那就是我们总认为我们是万物之灵,是不同于其他事物而自成一体的,是不可能与万物相等同的,因此我们就一直在想如何能战胜自然,摆脱自然对我们的束缚。
其结果就像口渴了就要喝水,肚饿了一定要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违逆的,因为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口渴和肚饿也属于自然规律。其实自然规律根本就没想约束我们,它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的,就像我们长了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而长了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
只是我们自己有了分别心,认为自然规律在控制我们,拼命想甩掉这个包袱,但是又甩不掉,就像我们不可能让眼睛听声音,让耳朵看东西一样,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为此我们就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
古时候,有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十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你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听完我会放了你。”
“第一条忠告是,”鸟说道,“做事后不要后悔。”
“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
“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
说完,鸟对猎人说:“放我走吧。”于是,猎人信守诺言,把鸟放走了。
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向猎人大声喊:“你真是个笨蛋!你放了我,可是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
这个猎人听后非常后悔,很想把这只鸟再捉回来。他跑到树下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了下来,并且摔断了双腿。
鸟嘲笑他说:“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你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走了我;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中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试图爬上这棵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说完,鸟飞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这只鸟的忠告。
其实大道也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告诉我们要合乎自然法则做事,就会与自然相通,知道天下万事万物是分类的,它们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自有规律的。我们只需一心守住自己,使自己的心变得清净,让这颗清静的心与道融为一体,那我们就可以从一件事上推知其他所有的事,我们就可以从自己身上推知其他的人。这样我们还用出门吗?我们还会四处乱闯吗?我们还会像那个猎人一样犯错误吗?
一颗平静的心就是明镜,止水尚能映物,何况精神?所以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用出门就可以知天下事;不用向窗外看,就能够明白自然循环的规律;不刻意去做,却自然会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