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②不可不畏。③
荒兮,④其未央哉!⑤
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登春台。⑧
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①唯之与阿:唯,根据第二十一章之“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句,此“唯”字应解为“唯命是从”。阿,阿谀奉承。
②人之所畏:之,代词,作“言”讲。意为人言可畏。自古认为,人言是最可畏的。所,可。《汉书·韩信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中的“所”即“可”之义。
③不畏:畏,本作惧怕,这里引申为重视、正视讲。
④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在此指以上三句的内容自古以来就在讨论、就是如此。
⑤其未央哉:其,代指以上三句的内容。未央,还没有到尽头,或还没有到一半。意为将来仍然是这样,或谓不可能停止。
⑥众人熙熙:众人,在此指具市侩思想的那部分人。熙熙,即熙熙攘攘的简略,本形客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的市貌景象。这里借其义说代人们对私利的纷争。《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乃描写贸易市场热闹景象及人们的私欲心态。
⑦如享太牢:太牢是古人把备宴用的牛羊猪等事先放养于牢里。牛羊猪三样齐全为大牢,只有猪羊称少牢。如享太牢,即说像赴宴之人的欣快。
⑧如春登台:就像春游登高观景之人多情怡。
⑨我:在本文中泛指体道之士,不能理解为老子个人。
⑩泊兮:恬淡虚无。
其未兆,未兆,没有私妄的征兆迹象。其,指代体道之士。其未兆是说体道之士对私欲无动于衷。
沌沌兮:未经开化的样子,义为无意于私利的交争。
孩:念咳音,即婴儿的笑声。
傫傫兮:形容体道之士为民劳顿的样子。
若无所归:无所归,言永远没有尽头,不能误解为无家可归。它是用来形容体道之士“功成身退”不断为民谋利益立新功,一生劳累没有尽头的风采的。
有余:指生活资料有储备。
遗:本指遗失、遗缺,这里引申为生活所需有所不足的状况(因周济社会和他人而自我不足)。
愚人之心:指市侩之辈对体道之士无私奉献的“不解”之称,俗语傻帽者。“愚人之心”是老子借市侩之口而风趣自嘲来阐发问题的形式。
俗人昭昭:俗人指普通人群中的市侩部分。昭昭,本义是明亮、明显,这里引申为市侩为私的眸光可以光鉴毫利。
昏昏:对为私取利好像一窍不通、愚昧不知(这也属借口之说)。
察察:本义是分析明辨貌,这里引申为一味苛求私利分毫计较。
闷闷:昏昧、糊涂状,在此引申为毫不动情于私欲的斤斤计较(这也属借口之说)。
澹兮:广漠貌,引申为心襟开阔。
飂兮:本指高空的急风,在此引申为人的高风亮节讲。飂,念(liù)。
有以:即有为(wèi)、犹有私。
顽且鄙:且,转折连词。义为体道之士顽守无私人生而且鄙视私妄的人和事。
贵食母:母,哺育万物的道。食母,即守道之义。贵,珍贵、重视。
意译
人们不断地议论着:唯命是从与阿谀奉承,其为私的献媚情态究竟相差有多少?美好与丑恶之间,它们又相差多远?人言可畏,不能不引起重视。以上所述的不良风气,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啊!将来仍然不可能停止。市侩熙熙攘攘的私利纷争,如同去参加欣快盛大的宴会;如同春游登高观景样欣欢;而体道的人们,却自甘淡泊,私欲交争对他们无动于衷。为民劳顿啊!像永远没有尽头。一些人生活资料都有所储备,而体道的人们,却因济贫显得自我不足。他们无私奉献的作为,被那市侩之辈笑谈为愚蠢傻帽。市侩为私的目光,可以眸鉴毫厘;而体道的人们,于私利纷争却好像昏昧无知。市侩苛求私利,分毫计较;而无私人群却不斤斤计较。他们心胸开阔啊!开阔得就像大海一样深广;高风亮节啊!似乎永远是那样高尚。市侩之辈都为私太重,体道之人却顽守无私人生,而且十分鄙视私妄的人和事,他们唯一与市侩不同的,就在于珍守那道的无私性。
智慧解析
这一章的标题叫作独异于人,讲述的是了解大道的人有什么样的独立人格和性格。具体地说,就是老子在绝学无忧后的境界与状态。对于一般人来说,之所以有太多烦恼和忧愁,就是因为区别之心太重,对任何事情都要进行划分、比较和选择。而了解大道的人是不会纠缠于这些无谓的规则与定义之中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没有分别的,所以烦恼与忧愁自然不会生起。也许他们有的只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孤独。
了解道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世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东西,讨厌丑恶的东西,追求不到美好就会感到烦恼,就好像看到人家的妻子长得漂亮,就看自己的妻子不顺眼一般。了解道的人则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美丑之分;世人在放纵情欲时,总是兴高采烈、忘乎所以,就像是参加一个丰盛的宴会,又像是在春天登上高山领略那繁华似锦的美景一般。了解道的人则保持着淡泊恬静的内心世界,因为那一切只是外在境界,转瞬即逝,并非本质;不过,人们害怕的东西,了解道的人也一样害怕,比如豺狼虎豹对人的伤害等等;世人都喜欢占有,喜欢争名夺利,都为满足自己的私心而不停地抢夺和斗争,似乎得到的越多,生活就越美满。了解道的人却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左右。
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个笑话,是讲一个和尚忘性极大,以至于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当时认为这个和尚可真是够笨的,现在想来,那个和尚才正是老子所说的最大的“愚人”。他能够去掉自己与他人的分别,进入无我和忘我的境界,这不正是大道的境界吗?小时候还看到一个傻子,一天到晚只知道笑,人们都说他什么都不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真够可怜的。其实他才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处在自然境界中的,既没有好坏的分别,也没有利益的概念,所以他才真正没有烦恼和痛苦。
因此,只有真正的愚人,也就是那些在世人眼中傻到底的人,其心灵才是真正的空灵的,不沾有丝毫世俗的概念,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连他们自己也不存在。所以他们的心中是空无一物,无牵无挂,像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我们聪明人要想拥有他们那份逍遥的境界,只有了解大道的根本,并与大道相融,万事顺其自然,才能拥有茫茫大海般的宽广胸怀,才能不被世间的烦恼和忧愁所干扰,才能真正的做一些实事!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理解老子这番话的含意,也会受益匪浅。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意思是说,顺从与违背相差多远?美善与丑恶相差多远?按照老子的观点来说,应该相差不远。那么,我们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从顺从走向违背,从美善走向丑恶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不可不畏”。
因此,只有做到对待嬉乐、美食、美景淡然处之;对于欲望所得,怅然若失、毫不动心;对于别人会自我炫耀的事情昏沉迷糊;在别人斤斤计较的时候一声不响;在别人都有所作为时冥顽不化。这才可以说是注重生命的根本,也就是道的情操,也才能真正做到保持自我,不入流俗。这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