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③,高下相倾④,
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恒也。⑥
是以圣人⑦处⑧无为⑨之事,行不言之教;⑩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已”有的版本作“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恶,指丑。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有无相生:此“有”“无”与第一中的“有”“无”内涵不同,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有的版本“有”字前面有“故”字。
③形:帛书本作“刑”,为“形”的假借字,体现、显现的意思。
④倾:通行的本子都作“倾”,甲乙帛书本均作“盈”。“高下相倾”指高、低互相对立而存在。
⑤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和补充。
⑥恒也:王弼本无此二字,此据帛书本补上。
⑦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与儒家的“圣人”含义不同。道家的“圣人”不是道德修养的典范,更不是克制自己欲望(自然的人性)、一切遵循礼法的人;恰恰相反,道家所谓的“圣人”,是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抛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也就是心灵与自然合一的人,可见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因此《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概念,译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圣人”翻译。
⑧处:帛书本作“居”,处世行事的意思。
⑨无为:这是老子所使用的特定概念。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异化人性的事,譬如儒家所追求的礼制,又譬如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在老子看来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老子的“无为”,实际上就是不妄为,而顺任自然而为的意思。“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⑩行不言之教:不言,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实行“不言”的教导,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同一种意思,都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法则。
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帛书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万物作而弗始,(圣人)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此两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从帛书本。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有能耐)。生而弗有,指“圣人”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弗恃,指“圣人”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有能耐,
居:居功、自我夸耀。
是以不去:以,因为;是,指示代词,这。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之意。不去,指“圣人”的功绩不会消失。
意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智慧解析
我们都听说过“白马非马”的典故。为什么白马不是马?因为马是个大概念,白马则是个小概念。白马不是马,就好比说树木不是森林,女人不是人,杨贵妃不是女人一样。白马非马的命题被公孙龙发扬光大。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如果你说白马是马,那白呢?哪里去了?白马是白和马组成的整体、活体,而不是抽象的马。
按照老子的观点,这些都是人们自扰的问题。白马不是马是什么?不仅白马是马,黑马是马,就连那不是马的东西也可以是马,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都是由一样的物质——非常小的微型颗粒变化来的,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最基本的分子啊、中子啊、原子啊、中微子啊等玄而又玄的东西组成的,而这一切都是从大道中孕生出来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都是一理。庄子有一天变成了蝴蝶,不是做梦,而是真的变成了蝴蝶。人和蝴蝶在本质上有差别吗?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才说出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话。
当我们了解了天地万物的生成都是从大道中得来的,我们也就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当我们叩开了众妙之门的时候,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变的。而我们从认识世界所使用的概念中,知道了更多有助于我们了解大道的范畴。
这些范畴不仅可以让我们去更好地探索宇宙大道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帮我们营建了生存标准,确定我们的生活范围。比如,我们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来辨别方位;用酸、咸、苦、辣、甜的概念来标志味道等等。这些概念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可以用一个固定的“名”来标注的。而有一些绝对的概念是我们无法用器官来感觉、认识和判断的。对于这些无法感知但确实存在的概念,我们只有以人类特有的意识去理解和判别了。
老子说,既然世上的事物是这样相对的,人们还干吗自寻烦恼呢?你什么都不要做,什么也不要说,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不管你有多么犟的脾气,你只能顺着事物的规律走。你看世上的万物,是谁教化它们那样了?它们是自然而然的,不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显示什么,当然更不居功自傲。事物和人一样,只要骄傲,就会灭亡。事物不懂得骄傲,所以,它们才能永存。而我们人类不行,我们总想对这个世界说三道四,总想按照我们的意志改造这个世界。改造得了吗?我们曾经开山造田,也曾毁林造田,搞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试验,大自然已经狠狠地,或者正在狠狠地,或者将要狠狠地报复我们。不遵循天道而行,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磨快了的刀子自杀!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许多概念是处于相对的范畴的。我们在了解了美丽的同时,自然就知道了丑陋为何物;当我们知道了生的含义时,我们同时又了解了死的概念;当我们明了善良的本质时,就清楚地知道了为恶的结果……推而广之,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失败、苦难、妻离子散时,才会明白什么是胜利、幸福、天伦之乐。
其实,当我们拥有知识头脑,产生了各种概念时,就是遵循大道的结果,延续着宇宙大规律的演变,它们天生就是相互对立、矛盾的。然而,我们在这种对立之中只愿意看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不愿接受不利的另一方面,就像所有人都愿意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愿意听到对自己的批评一样。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误,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只是由于我们的语言和认识的局限性,使我们无法深刻地理解这种规律的真实性,无法真正表现出大道的真理。只能以虚假的、不准确的、不完全的概念去解释大道的概念,而无法真正领会大道那自由自在的境界。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然而却无法相应和准确地将它描绘出来。因此说,大道是绝对的,是没有对立的,我们也只有去掉了这种相互对立的概念,不用一种实际的“名”来确立,也就是没有了所谓的范畴,去掉了那种不该有的局限性,这时我们便与大道相融了;也就了解了大道的真意;也就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变得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