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
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
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⑤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⑥。
复命曰常⑦,如常曰明⑧。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⑨,容乃公,公乃全⑩,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致,使、用。守,奉行、恪守。“极”是顶点,“笃”是深厚。“虚、静”都是形容人无私时心境是一种清明宁静的心理卫生状态。达此境界的人,能抵御外界的各种物欲诱惑,保持完善的人格尊严。
②并作:并,这里指成了另一类。作,生长发展活动状况。并作,是讲万物生长发展及转化消亡。“万物作”与“万物并作”含义有别,“作”只包括生长发展活动。“并作”,当指事物的全过程,包括生与亡。
③观复:复,作许多讲。观复即观察到了许多的意思。
④夫物芸芸:物,在此指生灵万物。芸芸,指纷乱繁杂的公私活动。
⑤各复归其根:各,各自、都要之义。根,在此指道。复归其根,意思是说人自觉不自觉的都得归顺于天地无私的教化而端正人生态度。
⑥复命:指人的言行对应或称谓回应了天地无私的秉性而回归于大道。
⑦常:即懂得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⑧明:明白了事理。
⑨容:包容一切事物,不唯我独尊独生。
⑩全:周全、完善。
没身不殆:没通“殁”,没身即终身。殆,危险、祸殃。
意译
尽力使心灵逐步达到虚静的极限,恪守无私清静的深厚人生,使其都最终升华到顶点。万物都在生长发展转化消亡,无时无刻地在变化着,我已观察到了它们的许多变化过程,但无私的教化永不变。生灵万物,虽然都在纷乱繁杂的公私斗争中生活着,但最终都要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归顺于道性无私这个根本感召。能返归于道教化的行为做事,叫作归根。归根后的无私作为,这就称作虚静。恪守虚静,就是对应或回归了自然的无私秉性,可以称它为复命。做到复命的人,就是知晓掌握了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叫作知常理了。知晓运用客观规律做事的人,叫作明达了事理的人。不知晓用客观规律行事的人,就会胡作妄为,必然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恶性后果,叫作妄作凶。懂得运用自然法则做事的人,就能包容一切而不独尊独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包容性,做事才能坦然公正;公正处事才能周全事物;周全事物乃符合天道;符合天道,事物才能相对长久的健康发展,于个人或他人则终生不会带来祸殃。
智慧解析
我们从上一章中了解到一个了解大道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形象和境界。那是一种虚无的,如山谷一样的境界,如大海般壮阔的形象。只要我们能使自己的心境达到这样一种虚无寂寥的宽广,坚守着清净无争的心态,我们的人生就不会遭受到危险和失败,因为我们是与大道相同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如何才能符合自然规律呢?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摈弃我们的欲望,回归生命的本原。
我们平时都会看到蜜蜂忙忙碌碌地采蜜,蚂蚁忙着收集食物,其实我们人类比它们忙得多!它们的忙碌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它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已,但我们人类的忙碌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我们不仅为了生存,还为了名利去忙,因为我们希望生存得更好,也因此使我们看上去就像旋转不停的陀螺;而不断抽打陀螺旋转的动力,就是我们的欲望。
我们刚出生时是极其单纯的,只有饥饿的感觉,只知道吃东西,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其他更多的奢求。但是随着我们不断成长,我们不断了解世界,使我们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和希望,而这些需求和希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变成了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欲望了,而且使我们上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就是因为欲望这个东西,我们的双眼被遮蔽了,只看到了万物兴盛的艳丽情景;也是因为欲望这个东西,使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尘垢,无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欲望让我们忘记了出生时的单纯;欲望让我们忘记了叶落归根的真实;欲望让我们忘记了自然规律的真意;欲望让我们淹没在繁华锦绣的喧哗中,而无法得到平静。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入静呢?是否真的可以达到沉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呢?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我们能让欲望离开我们的本性,只要我们能率性而为,我们就可以做到。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让我们来看一个的故事。
在一片树林环抱的宁静湖水边居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以打渔为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一年秋天,一群天鹅出现在湖中,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要到南方去过冬,途经这片湖水休息一下。寂寞的老夫妇发现这群意外的客人后十分高兴,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于是拿出喂鸡、喂鹅的饲料来喂天鹅,老头儿还特意为天鹅打了不少小鱼。渐渐地,天鹅与老夫妇熟悉了,它们再也不像初到小岛时那样胆怯了,而是大摇大摆地来吃食,甚至在老夫妇的院子里溜达。冬天渐近,天鹅们贪恋丰富而得之甚易的食物,居然一点继续南下的意思也没有。冬天真的来了,气温下降,湖面渐渐结冰了,天鹅们无法取暖,几乎要冻死了。老夫妇这才慌了神,急忙为天鹅们搭建取暖棚。可是野生的天鹅哪里能够习惯圈养的生活,很快它们就冻死了。
不认识永恒的规律,强做妄为的结果就是凶。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不被欲望牵着鼻子做糊涂事,就会拥有开明和智慧。
如果一个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制定什么样的规定,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而不被一些眼前的利益所诱惑,那么他就是一个明智的管理者,就不会违背客观规律办事,自己的公司也不会遭受到危险和失败。但是,如果他被一些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或是不按客观规律任意胡来,不仅会令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有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是指管理公司而言,就个人来讲也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只有了解到大道沉静无为的根本,将事物的一切来源弄清楚,自然而然就可以包容一切,也自然而然地摆脱掉了欲望的束缚。这是何等的清爽!何等的愉悦!有了这样的清爽和愉悦,相信我们不管干什么,都会摸清要干的那件事的底细、背景、前途、内部结构、外部形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要想干好它,我们就有能力将它与我们合为一体,它被我们同化了,这时我们的感受就是它的感受,它的处境就是我们的处境,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