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3200000009

第9章 青铜峡里韦州路山河千里镇西东——出自同一句诗的两个地名

“青铜峡”和“韦州”是宁夏中部的两个很有影响的地名。在明代嘉靖时期胡汝砺编、管律重修的《嘉靖宁夏新志·山川》中对“峡口山”的解说为“峡口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间,古名青铜峡。有古塔一百八。”韦州则因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在此城居住9年而载入史册。青铜峡在西北,韦州古城在东南,两地本没有直接关系。但因同见于宋朝诗人张舜民的诗《峡口山》中而为世人所熟知: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从目前常见到的古诗中查考,张舜民的《峡口山》是把“青铜峡”作为地名使用的第一首诗,也是最早把“韦州”作为地名使用的第一首诗。两个地名同出自“青铜峡里韦州路”这句诗中而成为宁夏地名史上的美谈。这句诗中的“里”字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之所在。这里的“里”与“外”的字义相对,是表示方位的,通过表示方位指出地域范围。在唐代把黄河中上游段的两岸作为确定方位的依据。把河西岸以外的地方称为河外,如在唐朝时期,朝廷在朔方节度使之下设6城水运使,这6城是丰安城、定远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振武军。这6个镇城都在黄河外侧,故称为“河外六军城”。在张舜民的诗中“青铜峡里”是指以青铜峡为参照依据,特指此处黄河段东岸以东的地方,即今宁夏的银南、中卫、固原地区。这里是隋唐时期的自平凉郡至灵武郡的“灵州道”通过的地方,是唐朝对抗突厥势力的前沿之地。在宋代,这里又是宋与西夏对抗的前线,诗人张舜民亲身参与了宋夏之战,到过今宁夏地区。诗中提到的“韦州”在当时是一处在灵州道上的有特殊军事地位的重镇。“白骨似沙沙似雪”正是对宋夏战场的惨景的描写。“青铜峡里韦州路”这句诗的意思是青铜峡至韦州一带地方。这也从正面说明了诗中的“韦州路”的重点是指宋朝时期的青铜峡至韦州一带地方,并非专指通过韦州的道路。这一带地方当时正是宋夏之战的主要战场。“十去从军九不回”的诗句也证实了这一点。

青铜峡是黄河上游的最后一峡,古称上河峡、青山峡,位于今宁夏银南地区的牛首山西北端。因峭壁凝晖时呈青铜色,故名。青铜峡之北为银川平原,南为卫宁平原。峡长8.6千米,宽300米~600米,谷深200米左右。在峡口内西岸的山崖上有108座实心喇嘛塔,按奇数排列而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大型的古塔群。单体结构略有差异,最上边的第一个塔高3.5米,塔基呈方形,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式,塔顶为宝珠式,面东辟有龛门。其余各列均高2.5米,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宝珠式塔顶。2至4列塔身为八角鼓腹尖锥状;5至6列塔身呈葫芦状;7至12列塔身呈宝瓶状。一百零八塔是我国古塔建筑中唯一总体布局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清康熙癸戊科武进士、赐进士出身,官湖广提督的宁夏广武人俞益谟曾赋《咏百八塔》一诗:

百八浮屠信异哉,无古无今壮山隈。

降魔密顿金刚杵,说法偶成舍利堆。

只虑激湍穿峡破,故将砥柱挽波颓。

谁能识得真如意,唱佛周遭日几回。

“浮屠”,即塔。此诗中指青铜峡百八塔。“山隈”指山水弯曲的地方。黄河在进入青铜峡之前为自西向东偏北走向,而流出青铜峡之后,为自西南偏东北走向。“山隈”一词粗线条地写出青铜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诗的前4句从百八塔堪为一大奇观入手,指出耸立在黄河岸边的百八塔自古至今都给青铜峡增添了雄伟的气势,把富有神秘色彩的百八塔和山河景观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图景。三至六句写了关于塔的由来的两种不同的传说。第一种传说是和隔河相望的牛首山上的佛寺——如来殿相联系的。建于牛首峰的如来殿,传说是释迦牟尼曾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教信士们说,百八塔是佛祖用来降魔的金刚杵。佛祖说法时,这些金刚杵变成了舍利堆,即塔。另一说则以为是山神土地所为,有宝塔镇河妖之意。这两种传说,究竟哪种更接近事实呢?结句是诗人的答案:每天按佛教的规矩念几遍佛,便会自悟。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了摆脱这些烦恼,佛教信士的贯珠定为108颗,念佛要念108遍,敲木鱼要敲108响,此塔群应此数字大概也属同一意义。俞益谟给的答案不无道理。此诗用的是俚俗之语,但虽俗却不违诗律,起承转合,齐整工严,开阖自如,且气韵流畅,仍给人以无穷的旨趣。尤其是尾联,表面上只是诗人对民间传说的倾向性,然而却准确地揭示了佛家大为提倡的“悟”的佛理。宁夏是佛教流行的地区,佛教信士很多,对佛理比较了解,对一百零八的含义自然无需多言。

位于青铜峡中的禹庙更给青铜峡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许是因庙而在民间流传着“禹导河至积石经此,以神斧凿削石壁,河乃畅流”。因此后人在峡中建庙祀大禹。清康熙乙未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广东道监察御史,宁夏卫人栗尔璋有《青铜禹迹》一诗:

铜峡中间两壁蹲,何年禹祠建山根。

随刊八载标新迹,疏凿千秋有旧痕。

凭溯源流推远德,采风作述识高门。

黄河永著安澜颂,留取丰功万古存。

在诗前有小序“丁酉夏五日自中卫归,舟泛峡口谒禹庙访之父老,知为同年大参俞念兹建,因赋近体一章,刊石以纪之。”在“采风作述识高门”句下有夹注“俞提军纂邑志,子大参成之”。从序和注中可知,禹庙是诗人的同时代人俞念兹所建。俞念兹是曾任湖广提督的俞益谟之子。俞益谟曾纂修《朔方广武志》。诗的前两句指出了青铜峡的总的印象和对山根的禹庙创建时间提出疑问。三四两句写观察峡中的禹迹之所见,记述当地名流纂修地方志的简况,说明了诗人经过访问地方父老所知道的俞念兹建禹庙的真正的用意在于祈望黄河永远在青铜峡中汹涌流淌。万世造福家乡大地。说明了在峡口中建禹庙的来历。栗尔璋是康熙乙未(公元1715年)科进士。丁酉(公元1717年)夏舟泛谒禹庙,赋《青铜禹迹》一诗。黄恩锡是乾隆壬申(公元1752年)科进士,丙子(公元1756年)任中卫知县,在他主持纂修的中卫县志中有“入峡,北岸有禹王庙,因石穴为殿宇。”“锡舟行数过,复洁志搜探碑碣,肃瞻禹庙。崖阁参差,像在石洞中,幽邃而明透。”这处简短的记载,对栗尔璋的说明作了具体的补充,具体地展现了“青铜禹迹”的概况。

在青铜峡东岸的牛首山上,有牛首山佛教寺庙建筑群,分西寺和东寺两组古寺庙群。西寺在主峰西麓,以万佛阁、睡佛殿、净土寺为中心。在净土寺南有观音台、极乐寺、滴水寺和地涌塔寺。在主峰上有大西天寺、小西天寺和清凉寺。这一组共有20余座寺庙,沿山峦走向、沟谷形势错落分布。东寺在主峰东5千米处,以金塔寺为中心,有保安寺、赵家寺、药王殿、观音堂、无量殿等寺庙。牛首山寺是宁夏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建筑群,是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黄恩锡有《登牛首山寺》一诗:

英华文武翠相连,并峙兰峰壮九边。

法藏经储千佛阁,禅宗名擅小西天。

池留幻迹金牛隐,地涌灵光宝塔悬。

览胜不辞登绝巘,欲凭愿力洗尘缘。

位于青铜峡东岸的牛首山层峦叠嶂,峭壁嶙峋。其主峰在北部,由文华、武英二峰组成,二峰之间的沟内万木葱茏。“英华文武翠相连”写的正是这里秀美的景色。“英华文武”是文华、武英二峰名称用字的重新组合,这样的组合不仅满足了全诗的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富有新意,即汇聚了文武精英。“并峙兰峰壮九边”则是对前一句诗的含义的进一步的诠释。明代的九边是指自鸭绿江至嘉峪关的万里边疆上的九座军事重镇,贺兰山下的宁夏镇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和固原(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就是其中的两座重镇。牛首山的主峰文华、武英与贺兰山的主峰遥遥相望,更增加了宁夏境内的两座军事重镇的雄伟气势。据地方志记载,牛首山寺早在明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了。除了它的环境清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各寺庙中藏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禅宗的寺院小西天。这座建在武英峰巅的寺庙中保存着《大乘经》。“池留幻迹金牛隐”写了一个传说,在睡佛殿的院内有一池,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到此寺一游,忽见池中有金牛显现,此池遂得名“金牛池”。“地涌灵光宝塔悬”写的是牛首山西侧的一处著名景观地涌塔。此塔建在黄河岸边,是贺兰山外的蒙古族信士进香的地方,也是闻名遐迩的寺庙。以上两句诗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说明了牛首山寺负有盛名的又一原因。全诗的结尾点明,正因为牛首山寺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所以览胜者不辞辛劳,攀登“绝巘”,且要凭着发自内心的力量誓达峰巅去洗却“尘缘”。形象地写出了香客的心态。明安庆府人、佥事齐之鸾有《峡口吟》一诗:

生犀饮河欲北渡,海月①忽来首东顾。

冯夷②举手挥神鞭,铁角半摧河山路。

至今夜行水泣声,罔象③唏嘘鬼奸露。

土人作渠灌稻田,元灵委顺不敢怒。

“注释”

①海月:海贝的一种,也称“窗贝”。贝壳近圆形,薄而透明。②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③罔象:传说中的水中怪兽。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拟物的手法使无生命的牛首山像衔着黄河水向北流,而河水像海窗贝一样要向东流。水神像举手挥鞭赶着河水快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峡谷的西岸像铁角一样挡着河水的去路。写出了峡谷中水流的湍急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用“至今夜行水泣声,罔象唏嘘鬼奸露”形象地写出了在夜间也可以明显地听到峡谷中的流水声。结尾两句巧妙地写出了在黄河水流出青铜峡口以后被当地人开渠引入农田灌溉,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

从宁夏现存的地方志中收录的诗文描绘的青铜峡和两岸山上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了一个景观区。在青铜峡中和两岸的山上有众多的古建筑群,是地方文化的宝贵遗产。在1958年开工修建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形成了三万多亩次生林和四万多亩草滩、沼泽,是鱼虾的自然繁殖场,是鸟类的乐园,人们习惯称其为鸟岛。已定为鸟类和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近坝的108座古塔、与对岸的牛头山寺庙群构成了景点众多的旅游区。2011年5月建成的位于青铜峡金沙湾的中华黄河坛园区全长1350米,最宽处999米,背靠贺兰山脉,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工程。中华黄河坛园区有一坛(黄河坛)、一鼎(黄河鼎)、一阁(天地阁)、一壁(《黄河五千年》图文照壁)、三道(黄河道、农耕道、文华大道)、三区(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三殿(中华人文始祖殿、慈懿殿、百姓殿)、四象(麒麟、黄河牛、龙马、神龟)、四仪(浑天仪、地动仪、日晷、指南车)、五门(中华黄河坛牌坊、思恩牌楼、礼恩牌楼、感恩牌楼、文渊牌楼)、十八诗碑、十八石鼓、十八文脉、十八竹简、十八礼器、二十四节气柱、六十甲子等青铜文化建筑。青铜文化建筑群再铸中华青铜辉煌,《黄河五千年》18000言,一次性超过了中国历朝历代青铜器铭文字数之总和。坐落在青铜峡市黄河金岸上的黄河楼前瞰万里平原,背倚千里黄河。我国的武汉黄鹤楼高40米、山西的鹳雀楼高73.9米、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高57.5米、湖南的岳阳楼高25.35米。2011年6月建成的黄河楼高99米,远高于上述我国的四大名楼,可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楼。黄河楼的底座是一座高19米的龟山,整体构造为外观7层,内部地下2层。宁夏的黄河楼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景观之一。这些新的景观和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景观共同构成了黄河大峡谷景观区。

宋张舜民的诗《峡口山》中提到的“韦州”在庆王朱栴纂修的《宁夏志》中有如下记载:“周回三里余,居蠡山之东二十余里,未审筑自何代,名亦不详。宋张舜民有诗曰:‘青铜峡里韦州路’,故相传以为韦州。”在这段话中朱栴肯定了韦州城之名因诗句而定的事实。明都御史王越的《过韦州》一诗中有“韦州原是旧韦州,古往今来恨未休”的诗句。这两句诗道出了韦州的历史悠久,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上韦州历来都是兵家征战之地。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咸宁三年(公元672年)置安乐州,以安置吐谷浑慕容诺曷部。至德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复,更安乐州为威州。”宋时改威州为韦州。元昊即位后置12监军司,其中有韦州监军司。成书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中已出现“韦州”地名。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张舜民作《峡口山》。虽然《元丰九域志》早于张舜民的诗一年问世,但宋诗《峡口山》在社会上的传播面很广,长于诗文的庆王朱栴在他撰修的《宁夏志》中指出:“宋张舜民有诗曰‘青铜峡里韦州路’,故相传以为韦州。”也是顺理成章的,“相传”二字加得绝妙,既说明了依据又留有充分的余地。当代的史志专家通过考证,指出了更早的出处,是科学地对待历史问题,为后学者指点迷津,是值得提倡的治学精神。西夏都六年(公元1062年)改韦州监军司为祥祐军。元仍名韦州。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庆王建宫室于此,在王府内建地宫以避暑。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庆王就藩于韦州。捐资重建了康济寺,修葺了康济寺塔。居之凡9年,徙宁夏。以其宜于畜牧,故留群牧千户所官军,专以牧养为事。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奏筑东关。关门一,城门二。城内尚驻韦州仓、韦州驿。庆王建拥翠楼于南门上以避暑。有《登楼诗》:

天际风云起,山树结夕阴。

园林含暝色,笳鼓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

病怀与秋思,憀慄苦难禁。

这首诗的前4句写拥翠楼的环境与登拥翠楼的所见。拥翠楼是庆王读书、休憩的地方,他也常在此处观察周围的环境,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天边风起云涌,山峰与树木都已和夕阴为一体,园林被夕阳西下后的余晖所笼罩,远方传来了胡笳与战鼓的哀婉的声音。戍边将士报来的军情很紧急,疾病与思乡之情使人不能释怀,不停地颤抖更使人难于忍受。通过这些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庆王朱栴曾生活过的偏僻的西北边地的韦州小镇的孤寂的环境。但在他徙国宁夏之后,韦州也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拥翠亭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庆王朱栴曾作《朝中措·忆韦州拥翠亭》一曲,全面描绘了拥翠亭优美的环境:

构亭高在古城端,拥翠万山环。

四面轩窗高启,关河千里平看。

珠帘画栋,金铺文础。

与问平安,

记得当年雨霁,常时坐对西山。

这首词的前4句说明了拥翠亭的位置、环境、结构特点;后5句转向内部描写,着眼点集中在亭内设施的最突出的特点——豪华。结尾两句点出了记忆最深刻的内容——在下雨天长时间面对西山远眺。因韦州在蠡山之东20余里,“常时坐对西山”中的“西山”是指蠡山。在庆王朱栴撰修的《宁夏志》中指出“山之旧名竟不知为何名也”。“以其峰如蠡也,故谓之蠡山焉。此予府长史刘昉名之也”。这是地方文献中关于蠡山得名的最早的记载。这就是“蠡山”这个地名的来历。今作“罗山”。河南孟县人刘中的诗《春日蠡山》可以说是对朱栴的“常时坐对西山”之句的具体解说:

巍巍巨镇立乾方,时值方春日在阳。

万汇尽蒙新雨露,群生咸遂旧荣光。

高峰崒嵂雄疆场,乔木嵯峨备栋梁。

控带洪河成保障,万年藩屏古金汤。

这首诗的前4句点出了韦州镇在大西北,写诗的时间是在春天。说出了朱栴“记得当年雨霁,常时坐对西山”的理由就在于春雨过后万物复苏,但各种新生的花木很少有与旧的模样相似的。后4句写蠡山的作用:高高的山峰使边疆显得更加雄伟,山上的高大树木都是栋梁之材,掌控的河流是边防安全的保障,正因为有上述条件作为藩屏之地的西北边疆固若金汤。点出了朱栴长时坐对西山的深层次的原因。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奏筑了韦州的东关。关门一,城门二。都御史王越赋《过韦州》一诗以记其事:

韦州原是旧韦州,古往今来恨未休。

有酒不浇元昊骨,无诗可吊仲淹愁。

秦川形势通西夏,河朔襟喉控上游。

借问蠡山山下路,几人曾此觅封侯。

在张舜民赋《峡口山》一诗过了500年,明朝的戍边将领王越的诗《过韦州》可以说是对《峡口山》一诗的具体说明。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用一个“旧”字指出韦州的历史悠久,紧接着以“古往今来恨未休”这句饱含激情的诗句回应了宋朝诗人的“十去从军九不回”的诗句,并指出在宋朝时期,宋夏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战场主要就在青铜峡与韦州之间的今宁夏的中部地区,这里本来就是荒服之地,干旱严重,土地沙化,人烟稀少。每经过一场战争,双方都有不少人阵亡。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阵亡者的遗体得不到及时掩埋,沙地里遍地白骨,“白骨似沙沙似雪”的景象惨不忍睹,自然是“古往今来恨未休”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韦州作为兵家征战之地,战火的洗劫从来都未停止过。在抗击西夏军队的过程中的突出人物范仲淹与西夏军队作战多年,战争也多在韦州一带进行。但范仲淹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诗的五六两句说明韦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秦川”指代长安的所在地。韦州是从西夏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的西端,犹如河朔地方的“襟喉”,牢牢控制着这条交通要道的上游。在这首诗的结尾对蠡山山下的大道高声发问:历史上有几人在这里实现了得到高官厚禄的美梦?位于韦州之西20里的蠡山见证了这500年的历史过程。诗人的设问里已明确了问题的答案。

庆王朱栴的词和刘中的诗是以明代人的眼光观察韦州的自然环境的,在他们的笔下所描绘的韦州的自然环境是水草丰美,蠡山树木可为栋梁,山清水秀,是韦州的屏障。庆王朱栴在韦州建造了宫殿、地宫,虽徙国宁夏,但他看上了韦州的山水,在韦州设置了群牧千户所,作为饲养牛羊的基地,还在这里设置了韦州仓、韦州驿。这也表明了由于时代的变迁,韦州又恢复了山清水秀,水草丰美的面貌,再也不是“白骨似沙沙似雪”的古战场了。在韦州城西20里的蠡山峰峦叠翠,草木茂盛,苍翠如染,风景宜人。在《嘉靖宁夏新志》中把“蠡山叠翠”列为韦州的景致之一。庐陵人穰穆曾赋《蠡山叠翠》一诗:

秀倚晴空万叠多,星辰常恐势凌摩。

云生秋碧涵眉黛,与洗春容点翠蠡。

幽鸟闲花屏画里,断猿孤木石岩阿。

足凭藩府为天柱,东接长安西带河。

这首诗的一二句紧扣题目写蠡山的秀在于层峦叠嶂之多,用一个大胆的想象作比喻夸张地写出了蠡山的奇,即拔地而起的险峻,连天上的星星都怕碰上山峰。三四句用秋天和春天自然界颜色的不同的对比写出了秋季与春季蠡山景色的不同特点。五六两句通过描绘花鸟与断壁孤木等富有特色的事物构成的奇异的画面的绚丽写出了蠡山的不同位置的美景。结尾两句点出了韦州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韦州作为一个藩府就是明朝江山的一个天柱。

在“韦州原是旧韦州”这句诗出现的500多年之后,旧韦州城作为宁夏的古迹而仍存在于蠡山之东。当年帝子的宫室和亭台楼阁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但这历史遗迹却向当代人展示着它经历的各个时代的痕迹。在韦州城中现存的古塔康济塔身上的枪弹痕就是韦州的历史痕迹之一。

“青铜峡里韦州路”这句诗中点出的两个地名都是历史悠久的地名,这两个地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都是在这句诗中。两个地名首见于同一句诗中,这在宁夏的地名中是绝无仅有的,也可以说是宁夏地名的趣话。更有趣的是这两个地名历经千年仍在使用,在宁夏都是很有名气的地名。“青铜峡里韦州路”中的“里”字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青铜峡在近50年中首先是修建了水库,不仅成为一处拦洪蓄水的水利枢纽,而且是宁夏的主要水利发电基地。在峡谷两岸的佛教寺庙建筑不仅仅作为建筑艺术的实物向当代人展示宁夏的文化积淀,而且还是当代发展旅游事业的宝贵资源。韦州也不仅仅是一座曾经辉煌过的古城镇,他的文化底蕴是宁夏发展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韦州作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组成部分必将在宁夏未来的发展中显示出它的特殊作用。

同类推荐
  •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感悟亲情:感人肺腑的106个回忆

    用诚挚的心拥抱这个世界,用生命的画笔为世界添上一笔色彩,世界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加迷人、美丽!
  • 实斋笔记

    实斋笔记

    本书包括:历史寻踪、师友杂记、海外学记、域外寻史、辛亥期刊等内容。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到涤荡,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智慧得以延伸。漫步最经典的散文,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人生……。美丽的东西都值得珍藏,值得耐心地去细细品评。感性的文字、睿智的语言、美丽的心情勾勒出了经典散文。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发人深省的散文,经典传诵的名篇,一篇篇散文都是滋养心灵的鸡汤。每日给人生注入新的力量与智慧。朝阳初映,手捧散文,诵读默念,令人久久难忘……。
  • 心随万物转

    心随万物转

    改变针对同一题材密集叙述的手法,多视角、多层次、多色彩地呈现自然之美,因情生文,率意以言,思想与理性之光闪烁文字之上。
热门推荐
  • 金钱世纪

    金钱世纪

    钱,世界进步的原动力。看完这本小说,你也许会对世界有新的认识。
  • 天下臣服:凤霸天下

    天下臣服:凤霸天下

    一朝穿越,堂堂21世纪金牌杀手说成废物,她丑?不好意思,追求者请先排队。废物?挥手间杀死百万大军!四大家族另眼相看,呵,抱大腿?早干嘛去了!高高无上的他独独对她关怀万分。在无形中擦出激烈的火花!在这个强者为尊的大陆,死?或是活?女强,男更强,且看男主如何俘获女主芳心!
  • 查理九世之遥知不是雪

    查理九世之遥知不是雪

    ·本文正式改名为《秋风辞》/《遥知不是雪》。·[作品集][前方高能小心雷击][伪文艺]大概就是一个短篇合集。当然里面有一些当初的黑历史真的不要介意→
  • 白狐情史

    白狐情史

    我,一只懵懂的小白狐,玩弄宫廷朝野,权臣名士,终在女娲的翻手云雨中,从商朝末年穿越到夏朝晚期的风云争斗中。重返故地,旧情难续。从此,我带上了一个娇艳的面具,生杀予夺。
  • 枪神纪之血族女皇

    枪神纪之血族女皇

    女主穿越文,欢迎喜欢枪神纪的朋友们来阅读。
  • 葬我以剑

    葬我以剑

    无尘携前世记忆,重生于公元纪年之后,科技湮灭,道法横空:阐与截的干戈四起,佛与道的纵横捭阖,人与妖的天涯陌路,仙与鬼的遗尸骸骨!斜雨打落西风,蚀去的宝剑锋镝,埋在泥土里,光辉缄默,欲挽狂澜!
  • 王爷盛宠:废材嫡女倾天下

    王爷盛宠:废材嫡女倾天下

    当她变成她,当天才少女变成玄天大陆顾家远近闻名的废材。什么?她那个白莲花妹妹说她有两只中级魔兽?没关系,姑奶奶她只要拿出碧萧,轻轻吹一下,不管什么魔兽都要臣服于她。她开始了,虐渣男,欺姨娘。她天不怕地不怕,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柱——冥王
  • 亲爱的小胡子

    亲爱的小胡子

    我们一直在说再见,却不知哪一天,就会变成道别。挥手告别的,是回忆,还是人心。下一站,可否有你陪。亲爱的小胡子先生,北北一直在努力,与你并肩,向前。时光的车子载着我们渐行渐远,是牵手直到夕阳落下,还是各自欣赏眼前风景,直到老去。有些人,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 战国也疯狂

    战国也疯狂

    这是一个被玄幻化了的战国时代,被称为“踩人大陆”。儒家修力量,墨家修敏捷;兵家修辅助,道家修隐身;……还有“踩家学派”,一言不合就踩人,身披踩人袍,脚踏踩人靴,逼格奇高!但,这些大虾们全都在我的“预测能力”之下匍匐着,任我踩踏。别说我没文化,我可是大宗师!
  • 妃落贼床

    妃落贼床

    21世纪嫁不出去的驯兽师楚凌芷一朝穿越,人在花轿。什么?嫁给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还是去做小的。老娘不嫁!但是……逃婚吗?她还真不敢。好吧,看在这个传说中的摄政王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份上本姑娘就英勇献身了!但还没来得及献身,半路就被一群土匪劫上了山。“大爷,我真就是一‘不宜嫁娶’的命!”某女水汪汪祈求。某男邪魅一笑,“放心,我可以让你变成‘宜婚宜睡’。”(本文日更两章,若是没有刷新,审核问题。节假日加更,有收藏加更,有打赏加更。求收,谢谢大家!)*****她是穿越而来的驯兽师。不强大,不牛叉。每一步,只是想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偏生这样娇弱却又拼命坚强的女人,牵动了他的心。他是一心复国的腹黑皇子。步步为棋,却怎么被一个棋子牵绊住了手脚。她为他抛弃了家人和尊贵的身份,成为所谓的反贼叛逆。他却在霸业将成之日,为了另一个女人,杀死她腹中的孩子。“我们还有很长的日子,还有很多以后。”他愧歉的望着她,为那个没来得及来到人世的孩子掉下眼泪。她却笑了,妖艳惑人,“不,以后,再也没有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