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分开了6个抽屉放钱后,儿子的用钱变得有节制得多。虽然偶尔会多用了钱,和预算不一样,但是总算有记录下来,“不见钱”的情况都减少了。
大约一年后,我和儿子约定了一天去看看零用钱的管理成绩,其实我早知道孩子储够了钱,已准备好和他去买P游戏机了。
“连同这个月的储蓄和奖金,你应该储足了700元。依照约定,你储多少,我再给你同等的奖金,你现在的‘P游戏机储蓄’应该够买你想要的东西了,我们什么时候去买呀?”
“同学们都不再玩P游戏机,买都没用啦,不买啦。”儿子的说话没有不满的语气,反而有一点阴谋似的。“爸,我有一个新目标,不如每个月给多一点零用钱啦!”
儿子开始自我理财后,很多事都不用我太费心。我是家中的财政部主管,孩子要做什么,只要他的财政上支付得到,我甚少阻止。太太就担当行政管理部主管,两人合力教育孩子。
孩子得到零用钱后,第一反应是高兴,因为他拥有金钱。到他做好预算记录,甚至和我商讨零用钱的多少时,他开始负起管理自己金钱的责任。孩子学到管理金钱,比其他的都来得重要,他的梦想虽然没有完成,但我的梦想就成功了一半。
想一想
1.先苦后甜
“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每次想买东西前都要先计划,然后苦苦储钱,不是很辛苦吗?为什么我们不先享乐,后付款呢?为何要学习先苦后甜呢?这问题也没有确实答案的,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以下两段趣闻:
沃尔特·米舍尔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做了一个果汁软糖实验。
米舍尔找来数十名孩子,在每人面前放了一粒果汁软糖,告诉他们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时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粒。然后他便离开教室15分钟。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果,另外三分之一则一直等到米舍尔回来兑现额外奖励后才开始吃,余下的三分之一是开始时有坚持,但后来忍耐不住放弃等待。
14年后,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米舍尔发现当年马上开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缺乏自信,与同龄的朋友相处不好;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则交际能力强,有主见且学业出众。“等待者”比“不等待者”考试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比较近期的例子有由美国触发的金融海啸:美国人喜欢消费,也喜欢用信用卡等以借贷方法“先享乐,后付款”。原本这个方式也没有不妥,但因为借钱消费风气盛行,有财务公司更用借钱送电视来吸引人借贷,最后竟然发展到连“道友”“瘾君子”等无产人士也可借贷买楼。这些没有节制的消费,令银行和财务公司的坏账比率提高,间接令雷曼兄弟倒闭,触发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海啸。
“先苦后甜”或是“先甜后苦”哪个较好,没有一定答案,需要阁下自己独立思考了。但紧记,只是储钱而不消费,或是只是消费不储蓄也不是最好。孩子如果能在小时候学会忍耐,学会节制,相信也是好事。不过储蓄时须紧记,要节省的是“非必要开支”,不要因为储蓄连三餐也不吃,到生病时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2.必要开支与非必要开支
孩子们拿到了一笔可观的零用钱,难免会得意忘形胡乱使用,所以家长应先和孩子好好解释消费计划中的“必要开支”和“非必要开支”。我们建议在孩子的零用钱上加一些必要的支出项目给他,例如膳食、交通以及捐款,好让孩子可以早日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非必要开支的部分,就不妨让子女有绝对的控制权,让他们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这就是子女可以学习选择、延迟消费和承担责任的地方了。
3.言传身教
制作预算和安排支出的原则不是很复杂,但要教导小孩子自己计划,父母必须身体力行,做好榜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导他们认识捐钱,父母要先向孩子解释捐钱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父母自己也应该有定期捐钱的习惯。不论是教会的奉献,或是到慈善机构捐款,都要在孩子面前做,身教言教双管齐下,孩子自然会好奇和模仿,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