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有一艘渔船在大西洋西北的洋面上作业。辽阔的海面上风平浪静,船员们撒好了网,安闲地等着收网。突然,船速明显地减了下来,好像遇到巨大的阻力。船员们大吃一惊,人人脑子里都有一种不祥的念头,因为这里水很深,不会是搁浅;而且这里也没有礁石,莫非那传说中的海怪在作祟?
船长命令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可是任凭机器吼叫,渔船却仍像蜗牛一般爬行;检查了机器,未见任何异常。紧接着,情况变得更糟:机器不停地轰鸣,渔船却有如被海水紧紧粘住一般,一步都不能向前挪动了。船上的人立刻哗然,有哭爹喊娘的;有祈祷上帝的;还有弃船逃命的。这下闹得老练的船长也慌了神,他命令赶紧收网。网收上来一看,更令人吃惊:它被卷成长长的一缕,好似一根很粗的绳索,要把渔船拖向可怕的深渊。船长又命令弃网,众人操起斧头,使劲朝渔网砍去,网迅即被砍断了。可是,这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这艘50吨重的渔船仍然被海水牢牢地“粘”住,一步也动弹不得。这下,不仅船员们,连船长也绝望了,人们只等着葬身鱼腹了。
可就在这时,渔船突然开始动了,先是慢慢爬行,接着越来越快,终于又正常起来。船上的人欢呼雀跃,无不感谢上帝救了他们。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事和“上帝”根本就不搭边儿。
过了几年,挪威探险家南森解开了这个谜。1893年6月,南森率队乘他自己设计的“弗雷姆”(意为“前进”)号船,从奥斯港出发。在向西伯利亚进发的途中,8月29日,“弗雷姆”号已经行驶在俄国喾拉海的太梅尔半岛沿岸。突然,船不动了,“弗雷姆”号也被海水“粘”住了。顿时,船上一片混乱,船员们惊呼:“死水!我们碰到了死水!”然而,作为探险家的南森却处乱不惊,通过一番细心的观察,他取得一项重大发现:当他的船停在所谓的“死水”区不能挪动时,那里的海水是分层的,靠近海面处是一层不深的淡水,水下才是咸咸的海水。
为了解开“死水”之谜,南森回国后特意请来海洋学家艾克曼来共同研究探险队带回来的资料。终于,他们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海水的密度常常是各处不同的,密度是由水温和含盐度决定的。如果一个海域有两种密度的水同时存在,密度小的水就会聚集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分起层来。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一个屏障,叫做密度跃层,也就是一个过渡,有几米厚。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上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只速度较低,船的螺旋桨或推进器的扰动不仅会在水面上产生船波,还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这样一来,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只的能量,此时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内波上了,船只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好像“粘”在了海水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