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对天上的日月星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会望着晚上的月亮,津津有味地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也产生了对月亮的崇拜。人们还把月宫设想成一个极美极乐的境界,把月亮看作是一个和谐而浪漫的仙境。
那时候的人们觉得生命是如此短暂,没有人不祈求长寿,甚至长生不死,但是人们一直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是,人们就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神仙世界,希望自身能够超越凡尘成仙。人们便把这些希望和美好的理想编成一个美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都枯死了,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大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大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于是,部落首领帝喾把自己的女儿嫦娥嫁给了大羿。
当时,有不少志士慕名前来向大羿学艺,心术不正的青年逢蒙也混了进来。逢蒙的嘴巴甜得像蜜,很讨大羿的喜欢。可逢蒙心眼很坏,学到了本领,就想背弃大羿,自己当“天下第一射手”。嫦娥要大羿提防逢蒙,可大羿却不以为然。
有一年,大羿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精力大不如从前,颇有衰弱的趋向。大羿心想自古以来人难免一死,心里慌乱起来,就想找一个长生不死之法。
于是,大羿便出外云游,求仙访道,奔走了数年,后来经得道高人指点,知道昆仑山旁的玉山上有个西王母,是与天同寿的活神仙,她藏有可以不死的仙丹。于他决心去找西王母娘娘要仙丹。
大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的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地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娘娘知道大羿是位大英雄,便取出最后一颗长生仙丹慷慨相赠,并嘱咐他说:“这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3000年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3000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这颗长生药全吃了可成为神仙,吃一半就能长生不老。”
大羿如愿以偿,他拜谢了西王母,下了昆仑山。回到家后,他把药交给嫦娥,准备过几天和嫦娥一起吃。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3天后,大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大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长生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长生药一口吞了下去。之后,她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傍晚,大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悲痛欲绝的大羿,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大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点心,遥祭在月宫里自己眷恋着的嫦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百姓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归藏》,在西汉时的《淮南子》和东汉时的《灵献》这两本书中也有记载。
嫦娥飞月的故事,令后世的不少文人骚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云母制成的屏风染上一层幽深黯淡的烛影,银河逐渐低斜下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广寒宫的嫦娥相当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落得独处于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嫦娥奔月的传奇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永久不衰。这反映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美好理想的追求,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的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