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智慧悟出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等。这个相对应的学说观点,被老子归纳成一个字就是“道”,并由此创立的道学学派。
道学学派包括道论、道的宇宙生成图式、时空观、气论、气的人体观及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旨在倡导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经过后来的庄子、列子、王弼、郭象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道学哲学。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影响深远。
在远古的时候,华夏族部落首领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在当时,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伏羲通过长期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宇宙万物之间有一个规律。那时人类没有文字,为了表达这个规律,聪明的伏羲便用符号表示。是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物质性的浑沌元气。伏羲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整体衍生出来的。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一阴一阳被伏羲称为两仪。伏羲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但宇宙万物之间的阳阴到底是怎么转换的呢?伏羲想来想去,咋也想不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伏羲在河边捕鱼,逮住一个白色的龟。这只龟近圆形,龟爪象龙,周身洁白,玲珑剔透。龟身上的纹理错落有致:中央有5块,周围有8块,龟盖外围有24块,腹底12块。
伏羲认为这只白龟是个神物,所以就挖了个池子,把白龟放养在里边。伏羲每次逮些小鱼虾去喂白龟时,白龟都会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边看白龟边思考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
有一天,伏羲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他画着画着,忽然想到以前曾经用这个符号代表太极,于是,他在地上画出一个的符号来表示阳,又画出一个的符号来表示阴。然后,他将这两个符号反复搭配,或一阳二阴,或一阴二阳,画来画去,最后竟产生8种新的符号。
画到这时,伏羲又把象征万物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按照龟盖中央的5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方位的“乾、艮、震、巽、坎、离、坤、兑”按龟身周围8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符号按照龟盖外围24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龟腹底12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画完这些后,一幅八卦图展现在伏羲面前。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是伏羲的伟大创造,从此以后,只要有人问天气,伏羲便依据先天八卦的规律,对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进行一番观察,然后得出明天天气如何的结果。
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确预测出天气后,人们对伏羲越来越信赖,问天气的人越来越多,伏羲来不及应付,就说:“从明天开始,我在村口的大树上挂了一个图像,你们一看图像就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
从此以后,伏羲每天都把分别代表8种最基本的自然现象的八卦画挂在村口。这样一来,村民每次出门时,只要去村口看一眼八卦画,就知道出门后会不会遇到恶劣天气了。
到了商末的时候,西部诸侯长姬昌鉴于国君商纣王昏庸无道,就劝谏商纣王应该体恤民艰,爱护百姓。商纣王不听谏言,还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虽然身陷囹圄,但他自强不息,立誓有所作为。他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成64卦,384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
姬昌把自己如何立志,如何心怀天下,及为人处事、走出逆境、治理国事、居安思危、对待婚姻家事等全部寓寄在了卦辞和爻辞上。于是,这64卦和384爻遂成为了人们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规律的《易经》。
姬昌被解救出狱以后,在姜尚等人的辅佐下积善修德,使周族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建周后,追尊姬昌为周文王。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其内容极其丰富,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老庄学说、孔孟之道等,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到西汉时期,《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其中的文字含义到春秋战国时已经不易读懂了。于是,便有很多人专门研究《易经》,那些研究《易经》的人被称为易学家,研究《易经》的学说被简称为易学。
易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
总之,《易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对《易经》的研究代代不断,易学大家辈出,对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文明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