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语:“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这就告诉我们,从受恩的角度上说,要人“有恩必报”;从施恩的角度上说,要“施恩不报”。一个能赢取天下的人,就要有这种付出却不求回报的心态。
在一处荒芜的山脚下,一群正在玩耍的孩童见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背着一袋沉重的树种,手中握着一个小铲子,老人用铲子缓缓地将树种埋入土中。
孩子们好奇老人的动作,老人对小孩说:“我在附近已经种了一万粒种子了,其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会发芽成长,虽然机会不大,我仍希望在我晚年可以为他人做点儿有用的事。”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当年的一群小孩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又回到了这个山脚下。这里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老人当年的辛勤付出,使得这一片不毛之地成为树木参天的森林,一大片的绿色林木,令人赏心悦目,但是那位老人已经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一切了。
默默地付出,把树籽植入土中,自己虽然不能看到这片树林,不能企望树林为自己遮挡阳光,不企望树林为自己提供木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人没有考虑到自己,他仅想到种下的这些树种,总有会发芽滋长的一天,若干年之后,这些树种就能够长成参天大树,造福子孙后代。
赫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的影星,她虽然一生中结过七次婚,但是她从没有看过心理医生。而其他的一些影星和主持人则在半夜时分,拨通了心理医生的电话寻求心理帮助,这引起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史塔勒的注意,他决定深入地研究下去。
他翻出上世纪60年代的报纸,找出有关赫本的所有报道。他发现,赫本曾经破天荒地息影长达8年之久,这在好莱坞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要知道,在当时,作为影星,息影一年等于洛克菲勒家族在田纳西州封存一口油井,那种损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外,史塔勒还发现赫本曾做过67次亲善大使,尤其是1956~1963年间,她几乎每月都到码头、监狱、黑人社区做义工。有一次,她甚至拒绝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去医院给一位小男孩做护理服务。总之,赫本非常乐于做无报酬的慈善工作。
史塔勒非常重视这一发现,他认为这里面肯定蕴藏着心理学方面的某种东西。为了能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他推而广之,对其他乐于公益事业的名人、富翁进行研究。最后,他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僻及其他不良记录,他们同赫本一样,几乎没有看过心理医生。
后来,他把他的发现运用到那一批特殊病人身上。好多人接受过医疗或忠告后,一扫过去的阴霾,变得乐观起来。有一段时间,好莱坞甚至掀起了一个争做联合国亲善大使的热潮——他们争着去非洲的索马里,去科索沃的难民营,因为他们在慈善行动中发现,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条公理:当一个人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时,则可以得到精神愉悦,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做一个有气度的人,一个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他的精神一定会快乐。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们想象中的职业都可以试一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做出适当的取舍。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试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玻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加以放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是不适合的。这样以来,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就该努力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他不仅应该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放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自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很危险的。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想法,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然而人们在心情不好时,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牢,从而无法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为不懂得割舍。
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很生动、很具启发性。
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他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但上下不得,于是他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最终气竭而亡。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所有东西。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割舍,放弃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牧师那儿乞求祝福。牧师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市,然后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牧师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自己。”
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子。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水银的玻璃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人的眼睛也常常被金钱所蒙蔽,只见自己而不见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支持和拥戴呢?怎么能获得地位、身份和幸福呢?
你生活得幸福与否,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
《醒世恒言》载:录事薛某,一日在高烧睡梦中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跃入湖中,遇一老者垂钓,但终因难耐钩上之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遂成老者钓物。冯梦龙点评说:薛录事被钓皆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贪婪所致。《菜根谭》也说:贪婪的人,身上富有了,但人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很知足。人只要有一点贪恋私利,就会销熔刚强变为软弱,阻塞智慧,变得昏庸;仁慧变为狠毒,高洁变为污浊,败坏一生的品行。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前不至于中途搁浅,就必须轻载,取只需要的东西。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三百年前,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两江总督于成龙,为官二十载。每次升迁离任时,只用坛子装些当地的泥土留作纪念,每日粗米旧衣,形如樵夫,不贪不占不巧取,戒奢戒骄戒招遥这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种腐败的封建官场,形成了鲜明对照。他的品德为人所称颂,使当时江宁一带一改奢靡之风,以致在其病逝二十年后,康熙再下江南时,当地百姓仍念念不忘他的清廉之名。
要想战胜“贪”,就要从拒小利做起,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自身对权、钱、色的免疫能力,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生导航。“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而皱”。人的身价本不菲,却因私而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