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南部乌审旗和陕北榆林一带,又称乌审沙漠。沙地东起陕西省的神木县,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南抵长城,北至鄂尔多斯高中部,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经典回放”
(一)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流动沙丘在沙地南部长城沿线较多,因植被破坏所致,大多为新月形沙丘链,作东北—西南向排列,高约4~6米及10~15米,过去每年向东南移动约3~5米。1949年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
沙漠的降雨量少,绝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长,不过在沙漠四周的半沙漠地带,仙人掌类的植物则可生长,并棲息著以这些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及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毛乌素沙地可以说是草原的另一种特殊形态。毛乌素沙地地区非常干燥,日夜溫差相当大。因此,生活在此间的动物,必须具有长时间不喝水亦可继续活动的耐旱或者是棲居于涼爽的洞穴中夜间再出來活动,亦即必须各自具备适应此特殊环境的生存能力。由于沙漠地区水量不足,动物通常需从植物中摄取水分,或藉著所摄取的食物,在体內制造所需的水分,如夹袋小鼠等,有些动物体內甚至有储存水分的再造,沙漠中的骆驼即是。在沙漠地区,大多数动物的体毛颜色与沙土相同。沙土般的颜色不易吸热,能更增加在沙地中的活动力,同時也有保护色的作用,不易被天敌发现、易于觅食。此外,在毛乌素沙地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耳朵的动物。大耳朵除了帮助体溫快速发散之外,还具有探察声音动向的功能。在缺乏食物和水分的沙漠中,动物为了生存,往往必须长途跋涉到远方寻求补给品。因此,他们大多具有发大的四肢,这也是沙漠动物的特征之一。有些动物甚至于会钻入沙中避暑,伺机捕捉猎物。
“相关链接”
苏里格——中国第一特大型气田
在毛乌素沙地的深处有一古刹,苏里格庙,此庙近年内“一举成名天下知”,原因在于世界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以此庙而命名,此庙因苏里格大气田而扬名。蒙语“苏里格”是“半生不熟”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到此,在肉煮到半生不熟的时候,打了一场胜仗,苏里格由此得名。苏里格庙位于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境内,距乌兰镇50千米。此庙相传建于1228年。明清两朝藏传佛教在鄂尔多斯区广泛传播,蒙古族古老的祭祀活动渗透了许多佛教内容。因此,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苏里格敖包脚下修建了佛教寺庙苏里格庙。原有藏式大经堂25间,12间明王殿、佛塔、喇嘛住宅等建筑。后因战乱和年久失修而遭破坏,近年经过修缮现已成为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寺庙。2003年,苏里格气田又新增探明储量3131.77亿立方米,并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至此,苏里格气田以累计探明5336.52亿立方米的地质储量,成为中国目前第一特大型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