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山石窟或武州塞石窟,又有灵严寺之称,位于大同市武州山南麓,因日益激烈的佛道之争衍生而来,取大佛与“天地同久”之意,自落成之日起便一直都是佛教圣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自古以来便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云冈石窟建于大同,它从开凿之日起便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紧相连,云冈石窟因有大同而灿烂,大同也因为有云冈石窟而更加辉煌。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阳原、涞源、蔚县相接。
大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近80%。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双山、二郎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等。
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
我国早期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以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拓跋部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
386年,鲜卑拓跋珪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即三国魏国之后的魏,又称拓跋魏,即拓跋氏所建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改姓为“元”后,也称元魏。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就是后来的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变为封建地主。
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拓跋珪死后,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孙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任用汉族大地主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族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
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并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漠北。
柔然臣服北魏,为北魏日后统一北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427年,北魏用30000名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随后于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太武帝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438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惊叹不已。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希望能让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他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甚至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僧人,并限期交出私匿的僧人,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445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即今陕西省黄陵起义,有众10余万人。447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和尚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僧人,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他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僧人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也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太武帝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因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他的族人被诛者多达百余人。
谁知太武帝晚年得了一场重病,信仰佛教的大臣们纷纷上奏说这是灭佛的报应,请求复兴佛教。
太武帝的病经过御医的治疗也不见好转,他也觉得这是佛祖的惩罚,所以他在临终前嘱咐孙子拓跋濬:“佛教复生,供奉高僧。以后下诏天下,全面复兴佛教,录用高僧。”
7年之后,拓跋濬即位为第四代皇帝,即文成帝。他一反太武之所为,即位以后不久就昭告天下,立即“复法”,行动又很迅猛,一时“天下成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
文成帝的复佛,给佛教又一次兴盛的机会。他们针对灭佛时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要创出一番“与天地而同久”的佛教永业,于是凿山为窟的永世基业产生了。
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著名的昙曜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琢家动工开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