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谁都无法避免言语失误的发生。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交谈,出现口误最多让人一笑了之,可在很多严肃、正式的场合,例如,发表正式演讲时,发生口误的后果就可能不妙了。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发生口误后仍死守自己的“城堡”,结果一错再错,让自己的形象受损。而一些精通“口才兵法”的人却善于采用补救措施和矫正之术,来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既不会贻笑大方,也不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弥补演讲口误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
(1)在别人反应过来之前及时改口
美国总统布什讲话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结果却屡屡出现口误。在一次针对反恐问题发表的演讲中,他为了强调政府的反恐决心,说道:“我们的敌人变换手法,随机应变,我们也一样。他们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我们也一样。”此话一出口,布什立刻意识到自己又犯错误了,竟然一脸严肃地说他的政府“将从不停止考虑危害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新途径”。幸好在场的所有美国高级军官和国防部官员竟没有一个人做出反应,布什便不动声色地改口道:“我们会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对策,尽力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必须永远想在敌人的前面!”[17]如此一来,先前的口误便淹没在其后的滔滔大论中了。这种补救口误的办法胜在及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2)转换说法,抹去错话
在发生口误时不宜作任何辩解,否则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此时可以转换说法,例如接着那句错话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另外,也可以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某些敏感的听众虽有某种感觉,但是也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3)将错就错,把口误“编圆”
在演讲过程中,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意,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也能挽救口误带来的不利局面,如果补救得当,口误反而会成为难得的显现口才的好机会。
比如,在一次关于反对腐朽封建思想的演讲中,演讲者想举例说明封建“三纲五常”的不合理性,但却发生了口误,说道:“我国古代讲究‘三纲五常’,那么什么是三纲呢?‘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他的话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很多听众露出了怀疑的表情,幸好演讲者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不慌不忙,将错就错,大声说道:“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听众的兴趣,演讲者趁势解释道:“什么叫‘新三纲’呢?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这番精彩的言论让场上掌声四起。
这名演讲者就是用“将错就错”的办法,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解除了尴尬。
(4)直面口误,坦率道歉
对于实在无法弥补的口误,不如勇敢面对,为自己的错误言论向他人致以诚挚的歉意。这样做固然有失尊严,但却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的坦率和诚恳,从而赢得听众的好感,削弱口误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你可以采用这样的说法:“非常抱歉,我刚才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非常后悔。”或者“我那样说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如果给您造成伤害,这是我考虑不周,请您谅解。”如此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很容易使人受到感动,这有时可能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还要高明。
197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一次辩论会上,福特对一名记者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属于明显的失误,但这位好心的记者还想帮助福特挽回颜面,便用委婉的语气给福特一个“下台”的机会:“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本人也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口误,但他想到电视机前正有成千上万观众在观看辩论赛,如果此时承认自己失言显得很没面子。于是他继续坚持己见,一错再错。后来,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几乎所有媒体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并且对他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质疑,福特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8]
福特面对口误的处理方式显然很不明智,在当时他如果能够承认自己失言,并不会产生什么有害的影响,反而会给人留下诚恳可靠的好印象。然而他没有权衡轻重,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让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