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发表演讲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说服、鼓动、感召听众,因此,如何煽制情感共鸣,从思想深处征服听众,就成为演讲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
例如,1883年恩格斯在伦敦参加马克思的葬礼时,在墓前作了一番感人至深的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语句:“3月14日下午2点3刻,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说“睡着了”,他用委婉的语言技巧,表达了对伟大革命导师去世的巨大悲痛,渲染了悼念的气氛。
又比如,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的一篇《广播演说》,向苏联人民和全体红军做了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总动员,千百万人拿起武器,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斯大林充满号召力的演讲产生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演讲效果。
不过,想要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演讲,事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好像建筑施工必须有蓝图才能够顺利进行一样。例如,演讲者在演讲之前要对演讲的听众有一定的了解,为演讲的有关内容、方式等构想出一幅蓝图,或藏于脑中,或置诸笔端。如此预备妥当,演讲起来,方能舌绽春蕾,口吐莲花,顺畅流利,优雅动人。另外,演讲者还要明确为什么而演讲,有了明确的目的,说话才能说到点子上。演讲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集中,观点鲜明,才能给听众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然后演讲者就要为演讲寻找合适的材料,材料必须能充分地支持观点,才能令人信服。为此,最好选用亲身体验或最熟悉的材料,也可以引用经典名言、权威言论、数字、相关知识等。
以上说的是演讲前要做好的准备工作,而在演讲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比如,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好感,使演讲顺利地切入正题。对于演讲的正文,则不妨设计几个醒目的问题,自问自答,这将会大大增添语言的魅力,产生戏剧化的效果。除此以外,在演讲正文里制造几个高潮也是非常必要的。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讲,不到3分钟,听众5次鼓掌。陈毅1962年在广州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长篇演讲,听众失声欢笑达62次之多。[16]演讲就应当这样,尽可能造成几次高潮。这样才能充分地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某大学邀请一位学术泰斗作一次演讲,而老人来到礼堂时,却发现台下听众寥寥无几。原来隔壁正同时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吸引了不少同学前去观看。老人发现走廊上站着不少学生,可见这是心中犹豫不决的听众,他决定要争取这部分人,于是便放弃了原来的开场白,这样讲道:“同学们,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做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轻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这番话一出口,礼堂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挤进了走廊。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老人善于控制情感共鸣,先把说与唱、年轻人与老头子对比,再把一般人与听众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作对比,既褒扬了听众,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既突出了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又引起了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了心理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