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顺水,舟行极速。天明即过了芜湖江面,当舟抵和县境内兔耳矶时,李宗仁忽从望远镜里发现沿北岸江面有帆船百数只扬帆等驶。且有兵士蜂涌上船。李知北岸均系敌军,显然是敌军在企图偷袭,正在这时,大江之中,忽出现一个小江轮,向“决川”号飞驶而来。
小江轮临近时,轮上人用喇叭筒问:“是李总指挥的船吗?”
“决川”号上人忙答:“正是。”
对方又喊道:“陈总指挥在我们船上,务请李总指挥停船一晤。”
这个陈总指挥是谁?就是陈调元,其率兵守芜湖。陈调元此时为甚急急地乘船迎李宗仁呢?原来,他接到了唐生智的密信,信中称陈为“老师”,书中言他已决定东下沪宁,盼望陈能与他合作。陈如愿合作,则请为先锋,如不愿,请将芜湖让开,莫阻唐军东下,以免误会。陈调元接到这信,惊得面如土色,他既不愿与唐军合作,又不敢与唐军作战,也不好用明电示南京,思来思去,只好在江中截下李宗仁的船,报告此事。
陈调元的小江轮截住了李宗仁乘坐的“决川”号,两轮相停,陈到了甲板上,向李宗仁喊话。此时,李宗仁因突然发现了江北敌情,便只用手向他略招呼了一下,依然全神贯注地望着江北。这时候,但见江北的江面上,百余艘帆船已起锚,正乘风破浪向“决川”号而来。时敌舰亦不知“决川”号上乘坐李宗仁等。待帆船临近时,李宗仁下令舰上所有火器一起开火,帆船亦还击。双方在短距离内隔船互射,但见烟雾弥漫,枪弹横飞,风摧浪卷,水花四溅。20分钟后,北军大败而逃。李宗仁这才长出一口气,忙问陈有何急事。陈调元急将唐生智密信报告了李宗仁。李宗仁要他速回芜湖不提。
李宗仁同谭延闿、孙科抵南京后,马上电令第十九军,言有敌兵在兔耳矶一带渡江,着速派兵前往剿灭;旋又命令夏威,将驻南京近郊的总预备队8个团迅速东调,往乌龙山后方集结。孙科对此不解,问李宗仁何以要做这样军事调动,而不及时向南京要人们报告庐山之行经过。李宗仁道:“哲生,据我判断,敌军白日在兔耳矶强渡,显示以声东击西手法,故布疑阵,吸引我军主力于长江上游,而他们则从下游乘虚渡江,我此举为将计就计,要敌自投罗网。”
孙科闻言,一笑不答。就在这天夜里,国民革命军驻乌龙山脚下的一军防守区域,果有北军偷袭成功。原来,一军将士只注意江面对岸之敌,不料北军从右翼友军处出现。一军将士仓促应战,双方打得十分激烈,乌龙山有炮台7座,竟让北军占领了4座。
北军怎个布置?当蒋介石下野消息传出后,孙传芳大喜。在此之前,蒋百里又以唐生智的特使密会了孙传芳,言唐愿与孙协手两下夹攻南京人马。孙得了这个底数,更是高兴。然孙也是一代枭雄,唐一撅屁股,孙即知其要拉什么屎。他深知唐意欲收编蒋桂兵力。于是,其答应蒋百里,令其转告唐,言其定当配合。蒋氏下野,人心浮动,孙决定先期发动攻势,冀师“先入关者为王”的故事,意欲独吞东南。蒋、桂军如被消灭,唐军则微不足道了。然孙如此大的举动,竟没有开军事会,只与参谋长孟星奎、秘书长万鸿图几个人随便谈谈,便草率决定发动6万大军倾巢出动,抢渡长江,背水决战。连经常与其晤面的蚌埠戒严司令马葆珩事先也不知一点消息。在集中命令下达后,孙才谓马葆珩道:“我们决定大举渡江,收复江南。”
时孙渡江人马分为三路,第一路以郑俊彦为总指挥,由浦口渡江,进下关,抢占南京;第二路军以刘士林为总指挥,率其部第十三师、马葆珩第十一师、上官云相第四师、段承泽第九师、崔锦桂第八师、陆殿臣第十二师为主力,于大沙口处渡江,占龙潭车站,会攻南京;第三路以马玉仁为总指挥,率所部由扬州攻镇江。孙为使北伐军之海军为己服务,遂重金贿海军司令杨树庄。杨表示于战争中守中立。孙的战役部署是前两路夺取南京,后一路切断宁沪路。
8月27日拂晓,刘士林部第十三师、段承泽第九师、崔锦桂第八师,乘江面大雾,首先抢渡成功。又时值国民革命军部队换防,故北军上岸后未能查觉,使得乌龙山炮台遭到袭击。
北军6万人马抢渡长江之后,便成背水破釜沉舟之势。因而,战斗开始便异常激烈。国民革命军一军二十二师陈继承守卫的栖霞山主要阵地被北军攻克,一军人马纷纷向后撤退至三座炮台死守。北军继续猛攻。李宗仁得此情,知道情况紧急,乃电令夏威自乌龙山阵地向东出击。夏威遂指挥人马,夺回栖霞山一部分阵地。北军也停止了攻击,固守所占阵地。
翌日,双方又于栖霞山展开了一场恶战,对这一带高地,双方反复拼夺,革命军寸土必争,北军寸土死守,只杀得烟尘蔽日,血流成河,尸体狼藉,从清晨杀到中午,又从中午杀到红日西斜。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明瑞真急了,把衣服一甩,带头攀藤附木,奋勇冲锋。师长带了头,士兵们自然勇气大增。偏在这时,有数艘英国兵舰停在长江之中,遥遥观战,见北军退到绝顶,情势危殆,便不顾国际公法,悍然开炮攻击革命军。一时之间,栖霞山上炮声隆隆,烟雾蔽天。英舰本为好意援助北军,孰料滚滚烟尘竟遮掩了视线,李明瑞趁势一声呐喊,率队攻上了山巅,山巅数千之敌,全部被擒。
在栖霞山争夺战激烈进行之时,龙潭亦为北军所占。镇江、高资、南京、上海之间的铁路及电讯交通俱已断绝。在这十分紧急的关头,白崇禧来到了镇江,镇江距龙潭仅数十里,白立即坐镇于此,指挥反攻。首先电令驻京沪路东段的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就近率部向龙潭反攻;电令从常州开往杭州的第一军第二师刘峙,回师往援;电令驻沪杭路的第一军的一、二、三、三十一师,星夜驰援。
有人问了,白崇禧怎么这么巧就到了镇江呢?说来这其中还有段插曲。原来,在蒋氏下野之后,胡汉民、吴稚晖等也先后去沪。南京方面只有何应钦、白崇禧、李烈钧、李宗仁等支撑,时军饷奇缺。当李宗仁赴九江,上庐山面会武汉国民政府要人时,白崇禧去了上海,打算向上海的商界、金融界筹措军饷应急。因为蒋氏下野,北伐军徐州的大败,孙传芳北军大举南下,武汉国民政府派兵东征,使得上海金融界心中忐忑不安,将信将疑。皆托词推诿。白崇禧在沪两日,均无结果。他原定25日下午4时返回南京,由于事无结果,不能离沪,故推迟了返回时间。结果,他原计划乘坐的那列火车过了镇江便翻了车,原由是北军把道轨拆了。白崇禧翌日赶到了镇江,得知敌情,便立即在镇江组织了前线指挥部,布置了人马。
由于蒋介石在下野之时,曾密嘱其嫡系部队一军的各师团长,要他们保存实力,因此,蒋氏人马对白崇禧的命令,阳奉阴违。但命令又不能不从,只得缓缓奔南京开赴。
当白崇禧在镇江调动兵马,意欲夺取龙潭时,孙传芳也赶到了龙潭,在龙潭中国水泥厂设指挥部坐镇,指挥督战。卫立煌和刘峙两师,亦因寡不敌众,纷纷后撤,乃至溃不成军。位于南京东南大门的栖霞山,是时也为北军三度攻占。北军便衣队已在南京尧化门出现,一时间,南京人心浮动。政府各机关、党部、报馆都纷纷摘下牌子,准备撤退,城内一片混乱。
当时吓坏了两个人,一是谭延闿,一是孙科,这两人一日数次给李宗仁打电话,谭延闿心急火燎地对李宗仁说:“德邻哪,可莫把我们请到南京当俘虏呀!”
李宗仁只得略做安慰。激战到第三天晚上,李宗仁严令夏威率其所部,务将栖霞山拿下。命令下过之后,李宗仁坐了下来,点了支烟,心中思忖道:“怎么一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差呢?”一夜苦思苦想,不能成眠。到了第二天微明,忽然一阵心血来潮,坐立不安,内心焦躁异常,便决计到第一路军总指挥部去看看。当车抵第一路军总指挥部巷口时,李宗仁见巷口内人声嘈杂,行李拥塞街巷,似正做撤退的准备。巷口的人员见李宗仁来了,都自动让开了一条路。李宗仁下车,步入了总指挥部。当他进了何应钦的指挥室内,见何正吩咐参谋整理文件和行囊。李宗仁忍不住说道:“何敬公,看这样子要撤离呀?”
何应钦猛抬头一看是李宗仁,脸色很不自然,说道:“德公这么早就来了,我正说要到你那里去呢,我准备出城去收容部队。”
李宗仁道:“敬公,收容部队是师团长的事,如今战事这样紧,这些事何必由你这总指挥去做?”李见何应钦不语,又道:“我在巷口见你机关人员把行李都捆好了,是不是准备开拔呀?”
这时,何应钦把双手一摊,无可奈何道:“德公,总司令下野之后,一军军心涣散,他们不打,我又有什么办法?”
李宗仁说:“目前首都危在旦夕,你一离,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呀。”
何应钦为难地道:“德公,栖霞山两失两得,都是你的第七军夺回的,我这一军真是不行了。”
李宗仁双眉一挑,火了,他几乎喊道:“敬公,你若在此关键时刻离开首都,宗仁对你可不客气了!”
何应钦见李宗仁辞色俱厉,连忙道:“德公你要我不走,我不走就是了。只是……我眼下该怎么办?”
李宗仁斩钉截铁地道:“我们要与南京城共存亡!”
当下,何应钦传令要手下人将巷口行李搬回,所有人员都各就各位,而后,和李宗仁一起,直奔军事委员会,同李烈钧等商讨指挥大计。
计划商定之后,何应钦派员待军委会命令到南京城郊,向退到该地的一军官兵进行传达,凡退到城下的官兵,一律不得入城。何应钦又通令第一军准备反攻。之后,何本人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古语道:兵随将领草随风。何应钦此举顿使士气大振。当晚,一军的一师王俊部、三师顾祝同部、二十一师的陈诚部等援军均到达龙潭附近,第七军的一、三两师和第十九军的一、二两师在夏威和胡宗铎的指挥下,自栖霞山向东进攻,直指龙潭镇;何应钦率第一军所部也直指龙潭;白崇禧指挥人马从镇江一带向龙潭进发。30日拂晓,双方激战于龙潭附近。孙传芳的6万余兵力依据龙潭以西的黄龙山,以南的青龙山、虎头山,以东西走向的大石山、雷台山等险隘,顽强抵抗。这场战斗别提多激烈了,但见龙潭周围数十里范围内,炮火蔽天遮日,血肉横飞,陈尸狼藉,喊杀之声,震耳欲聋,双方死伤者无数。至下午3时,北军终于不支,仓皇向江岸溃退,国民革命军遂于午后5时克复龙潭。翌日凌晨,北军再次反扑,且来势凶猛,数万兵丁如潮水般涌来。双方立时又展开广场恶战。战斗更加激烈。为夺取一个山头,都要经过几次拉锯战,双方伤亡惨重。北军仅马葆珩十一师,在一个上午就有旅长康世滨被俘、刘振清受伤、参谋长陈子楠阵亡,4个团长伤的伤亡的亡,营连长士兵死伤不计其数。而杨树庄又中途变卦,其派了3条军舰抵大河口,于江中开足马力乱撞,使北军许多船被撞翻,士兵纷纷落水,最惨的是伤兵,落水后都葬身鱼腹。
双方激战一天,彼此连饭都顾不上吃。战至太阳下山时,双方前线仍未分胜负。战场上遍地都是尸体,受伤官兵听其惨呼,无法救护。时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均抵龙潭督战。
北军将领刘士林、段承泽、崔锦桂、陆殿臣、上官云相,认为大势已去,均登上事先偷偷准备好的船只,逃回江北。唯东路指挥马葆珩仍率部与桂军作战。其副官长王仕甫急至其前,告诉其刘士林等已跑。马才心慌,急派人到车站察看情况,回报说,不但总指挥走了,连各师长都走了,车站已被北伐军所占。马听了,急下令部队撤退,而后即带团长马承附、团副刘国桢、卫队长田得胜等向西而去。沿途皆北军之溃军。逃到江边,见江边芦苇丛中隐藏着大批北军官兵,这些官兵一见马葆珩,即蜂拥而上,要马带他们逃命。时马又急又怕,无可奈何他说:“弟兄们,我们完全失败了,弟兄们去缴枪吧,桂军不会难为你们的,我们当官的若投降,性命难保。你们跟我一起,目标大,即害你们,又害我。”马平时极喜排场,出行前呼后拥,而此时却怕兵多了。
马等好不容易才甩开大部官兵,进入芦苇丛后,又见几个兵丁在煮北瓜吃,他们见是马总指挥,遂将一块半生不熟的瓜给马吃,马已一天一夜未曾进食,拿起就吃,但一见刘国桢、田得胜、马承附望着他,就让三人吃,三人推让一番,谁也没吃,几人都不约而同地落下泪。时马等均赤身露体,周身为芦苇刺的伤痕累累。真是又累又饿又痛。几个人不敢久留,又继续沿江岸而走,但见靠着芦苇边缘,漂浮着成千上万具尸体。嗡嗡的红头苍蝇、成群老鹰、乌鸦都围着这些浮尸。马等也顾不得尸体腥臭,唯一念头即拼命过江去。马九死一生才渡过了长江,上岸后即向六合方向逃去。时已入夜,马等又冷又饿又疲倦,见一小庙,便进去,见一堆稻草,躺下即睡了过去。岂知房后藏着刘士林。刘自感身为渡江总指挥,由于自己指挥不当,葬送了几万人马,又首先逃回江北,回去之后,必遭军法制裁,遂决计远走高飞。次日黎明,正待走时,见马赤身露体与两个官兵于稻草中酣睡,一时大受感动,遂将一匹黑马留下,而后逃走。
马等醒后,见了黑马,知为刘之坐骑,遂骑着马,刘、田二人随后跟着,到了六合。时孙传芳正在烟榻上,一听马来了,手端烟枪即跑出,其见马的狼狈样子,流泪说:“这里正准备与你开追悼会呢。回天津休息吧。”当即叫军需总监程登科送给马5万元。并派人陪马到天津休养。
龙潭之役,北军计阵亡淹死两万多,缴械被俘两万多。至此,孙之五省联军仅剩了三万余人。
龙潭大捷后,李宗仁遂利用缴获之装备急急扩军。将何应钦部队扩编为两个军,将桂系部队扩编为两个军。
大胜之后,三军庆贺,南京城中万民欢呼。这一日,指挥部大排筵席。席间,谭延闿、孙科举杯向李宗仁等赞誉。李宗仁以手加额道:“此次龙潭大胜,非是人意,乃为天助。”
众闻之皆愕然。李宗仁又道:“宗仁说天助成功,理由有三,一是自九江乘舰东返,如不在兔耳矶遇敌军百舟偷渡,我便不会想到敌军声东击西之术,不会将八团预备队调往乌龙山集结;二是白崇禧若不因事去上海,则东线无兵增援,无人指挥;白崇禧若筹款容易,按时返宁,也必遭不测,如此则战局不可收拾;第三,”李宗仁看了一下何应钦又道,“29日晨,如我不心血来潮,亲往何敬公的指挥部去,敬公若带兵向杭州方面撤退,后果不堪了。此三点巧合,虽云人事,岂非天意?”
众人听了,皆感慨不已。谭延闿笑道:“虽为天意,仍在人为,此次龙潭大捷,到底是德公、敬公、健公及诸将指挥有方。危险关头,镇静自若。”
李宗仁笑道:“祖公过奖了。”
当下,大家痛饮,尽欢而散。席间,谭延闿亲笔写了一幅对联送白崇禧,联文云:
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这天晚上,李烈钧同李宗仁抵足而眠。李烈钧谓李宗仁道:“由于战事纷扰,未及问德公庐山之行的情况。”
李宗仁道:“庐山之行,几乎把我气死,我好言劝唐生智兵停安庆,而其定要开往芜湖,当时我尚不解其意,现在才明了,唐已暗中与北军勾结,意欲两下夹攻我军,亏得陈调元光明正大,才没使我军陷于绝境。”
李宗仁说到这儿,又恨恨地言道:“一年前,唐孟潇遭吴兵打击,穷途末路时,对我是何等卑躬屈节,摇尾乞怜,今羽毛丰满,便立刻反噬,此等人实在可恶!”
李烈钧道:“汪兆铭何等态度?”
李宗仁道:“宁汉合作的症结在唐孟潇一人身上。汪兆铭已失去了控制武汉方面的能力,他无法驾驭坐拥重兵的唐孟潇。”
李烈钧沉吟一下道:“德公,如此我们当用分化手段瓦解唐之力量。”稍停又道:“武汉力量,貌似强大,实则不然,如今,叶挺、贺龙南昌之变,使张发奎部徒有虚名。谭组庵、程颂云均是湘人,二人早与唐有隙,程与朱培德又是挚友,公当将谭程拉过来,谭程过来,则朱培德部必将附宁。如此则唐势分散。公再进一步分化唐内部之力,则汉方必将不存。”
李宗仁连连点首道:“协和公之言极是。”又道:“我等对汪兆铭当用何态度?”
李烈钧道:“吾观汪氏究系一书生,政治手腕的运用尚有所为,待人处事,也尚有妇人之仁。唐孟潇野心虽大,然见识极小,生性阴狠,不能与之交往。”
李烈钧这一番言语,李宗仁听了,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