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人生道路上,忍的主观性更为重要。世上生不逢时的人很多,但由于处世态度不同,最终的选择、结局也不同。处于顺境人们往往能够忍住骄奢淫逸的诱惑,好风凭借力,平步青云,节节上升。逆境就不同,有的人忍受不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气馁,沉沦,堕落,绝望,结果抱恨终生。有的人能忍受恶环境,恶人、恶势、厄运的压迫,终于锻炼了自身,时来运转,东山再起,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知青部落族”,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年月,上山下乡,没法读书。在同样的背景和环境中,不能忍者,东游西逛,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稀里糊涂度过时间,结果是写出了一纸灰色的青春;善忍者,“十年广阔天地,十年无字天书”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逆境中体验了生活,学习了社会,探究了人生。有心者,劳动之余苦读书,高考制度一旦恢复,参加考试,大学深造,成为名作家、名教授、名企业家的很多。对于不能忍,没有忍耐力,在忍耐中没有理想支撑的人来说,逆境是地狱;对于能忍者,有理想之火映照的人来说,逆境是步入天堂的阶梯。
忍的主观性还体现为对自身条件、自我性格的清醒认识。自然条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差别,上帝在造人时有时考虑得未必那么周到,致使有的人天生丽质,天赋聪颖;有的人先天残疾,思想迟钝。此时需要的就是勇于接受现实,忍耐自然条件不足带来的不便和压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从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方面的青年楷模供我们学习、仿效。腿有残疾不影响你成为一个电子专家;眼睛失明也许会促使你成为音乐家;个子高可以去当职业球员,个子矮可以成为造诣很高的艺术演员。总之,人生道路千万条,不必去钻牛角尖,能忍善忍定会化腐朽为神奇,同样可以创制一幅美妙的人生蓝图。
三、忍功三法则
法则之一:忍者有道
知道应该在现实中采取一种“忍”的态度,明白“忍”字的现代意义,还不算是真正领悟了“忍”的内涵。要想真正地掌握这一“忍”字的真谛,必须学会如何去“忍”。人们经常所说“率者有术”、“教者有术”、“生财有术”,乃至于“吃者有术”等等,而笔者认为,忍不仅要有“术”,更重要是一种“道”。
这里的“道”,作为现代新“忍经”的重要内容,如同一切现代文明一样,也是不能偏离古代文明的古道,它必然要继承先辈的遗产和智慧。但是,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和新问题、新矛盾,它又必须具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必定要增加一些新的办法,针对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使它们具有时代的特点,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二是在形式上采用过去的一些方法,但是,在内容上,适用对象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改进,可说是旧瓶子装新酒。所有这些,下面将分别论述之。
1淡泊明志
所谓淡泊,这里指的是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商品社会中,坚持自己的节志,维护自己的清爽如冰的高洁人品,甘于寂寞和平静,不为锦衣玉食、高官厚禄所动,而是心存高远的明志,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便是一种十分高雅的忍术。
这种忍术之可行,便在于它始终坚持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一个自己确信是有价值,并且值得奋斗的大目标。正因为一心奔着这样一种较高的目标,把一切都服从于这样一个方向,那么,生活中的蝇头小利,在他看来,都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即使是十分诱惑人的,而且也完全可以得到的东西,也会不为之而动摇。
当然,淡泊还有一层深义,则是指对人生有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和把握,真正地体会到大凡名利之类的东西,不外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这样,便可以在各种人世间的你争我夺中,处于泰然的位置,也无疑可以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某些欲望。与此相反,不能淡泊的人,便常常在汹涌的商品大潮中失去了自己,在诱人的名利面前成为俘虏。这种利欲熏心的人,必定会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为微不足道的权势打得你死我活。对这种人而言,“忍”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要表现出一种“忍”的样子,那也不过是一种外形而已,骨子里仍然是一副尖刻、贪婪的本性。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一种淡泊便表现在:尽管周围的人都发了财、升了官,有了车子、房子和票子,但自己却仍然能够坚持自己所向往的志趣,以这种志趣安置自己的生活。能够用这种坚定的信心抵抗外部环境的诱惑,用自己的志向克制自己内心情欲的冲动。在这一方法中,我们运用的是一种志趣与利欲相对抗,用一种信念去战胜贪婪。这样,方能够“忍”得下来。
应该承认,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迅速而且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的现代社会中,要想这样“淡泊”是很难的。要想在绚丽多彩的商品包装面前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是要花力气的,要想在钱财和名誉面前泰然处之不能不需要相当的毅力。但是,一旦能够做到这样的“淡泊”,却可以获得极大的益处。对此,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不要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某些人的一时一事上,而要从一个较长的时间中去看待人世间的起伏、人们的沉浮以及沧桑的变化。同样,也用这种时间的观点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和追求。要知道,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摧毁一切经不起磨练的虚伪,可以证明事情的真假,也可以区分价值的高低。而我们一旦这样去做时,便可以发现,几经变化之后,堂堂皇皇的座上宾可能转眼之间变成了可怜兮兮的阶下囚;耀武扬威的大腕,或许在几番周折之后而变成了摇尾乞讨的。还有那富丽的高楼,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好似走马灯似的,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灯红酒绿中的餐厅中,高高的酒柜边,一拨拨的过客,恍如烟云一般。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钱财名利,更是如同足球一样——圆的,今日滚向东边,明日也许又不知被谁踢上一脚。当我们这样去看待世事时,便不会为那一时一事某人的发迹而眼红,也不会因此时此刻某人的亨通而自惭了。也只有这样,“忍”便对自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一旦“忍”下来,你又会明白,在你自己身上,才有那真正的永恒和绝对。
2“慎独”(自持与自制)
这里当然是借用古人这一词来表达现代社会的自持和自制这一忍的方式。今天,人们有了很大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便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要明确定义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以这种自己为自己颁布的法来自觉地约束自己。这便是这种“忍”术的含义。古代人之所以要讲究什么“慎独”,实际上是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限制自己,而不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时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规定。它所要求的也就是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些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约束。
不难发现,大凡“忍”,无非都是出于某些规则或律令。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我们才决定停止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然而,作为这些规则和律令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前者是别人为自己制定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古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忍”,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而且有一些人把“忍”字理解为“心字头上一把刀”,其思想背景也是这样去理解“忍”。由于是外在的限制,不是“刀”才奇怪呢。而这样的忍带给人们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忍”则不是这样,它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之下的“抑制自己”,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一种自我本身的需要。它不像传统道德那样,“忍”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殉道,或者是一种所谓的忠诚。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是对自己有利的。例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订立了十几条规定,其中包括节制,即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等。显然,当我们有了这种自我立法,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忍”也就比较自然,而且也心安理得了。
这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本着不走极端的方法,适可而止。要想能够做到一个“忍”字,保持一种适中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不能把握一个分寸,坏就坏在走了极端。人,尽管有理性,能够在清醒的时候知道是非好歹。但是,作为有情感的人,却常常轻易一叶障目,为一时的冲动和得意而忘乎所以。而且,即便是在理性的指引下,也往往会由于过分地钻牛角尖,在一些事情上陷于难以自拔的地步。而中庸便在于克服这样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忍”术的中庸,其主要含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不走极端,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水满则盈”、“过犹不及”
等等,都是中国的先人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就是告诉我们,哪怕自己可以去得到的东西,最好也是留点分寸、留点余地,以便在万一出现什么特殊时,能够有一个回旋的空间。这里,不仅是一个自我谦让的问题,而且也有一种客观的必要性。因而,就人来说,一旦处于非常极端的地步或状态,往往会使自己反而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况。我们有一些人常常喜欢抓住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说,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表现一旦过头,则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这一点又何止是表现在这一个方面。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在待人接物、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是如此。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食物,尽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只能吃个七成饱。”这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在对人上也不偏不倚,做到“和为贵”。任何人在工作中都必须与他人交往,都必须与别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合脾性的、对口味的朋友,也难免会有一些在性格、气质、甚至于行为方式上都显得格格不入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好恶,近前者,远后者,甚至于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作为“忍”,则要求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也应在工作中采取接近和合作的态度,对那些似乎是很要好的人,也应该适当地保持一定距离。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得到各种人的协助,而且也还可以保持朋友间长久的友谊和交往。这种中庸决不是虚伪,也并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一种科学、一种人生的智慧。殊不知,自己与别人合不来,在许多情形下属于双方性格的差异。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来顺从自己的性格呢?我们常常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志趣,为什么又不去尊重别人的生存方式呢?既然如此,这个“中”、这种“忍”又有什么不应该呢?
第三,在对待工作和事情上。这种“中”则要求我们要谨慎、细心、勿躁、勿急。有些人对待工作和事情,总想能够在一天之内便干好、便干完,心急火燎。
作为一种热情,它是值得提倡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拖拉无疑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但是,作为“中庸”的态度,则不是如此。它要求人们克制、忍住自己的急躁,冷静地分析、仔细地考虑。而不是一下子便急于去草率行事、鲁莽上阵。有些事情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简单、容易,而这类事情也特别容易出问题,症结也就在于不能够抑制自己的求胜心理,希望一下子便干完。“中”的态度在这里便体现为一种冷静。另一方面,在对待事情和工作中,“中庸”还要求人们不能贪多,把面撒得太大,什么事都想干,哪里都插一手,而要求人们量力而行,做到有所为则有所不为,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否则,很可能是什么都干了,而又什么都没法干好。
总之,一个人要是能够在对己、对人、对事上都能够保持一种“中庸”的态度,则“忍”也就在其中了。
3谦虚
谦虚,这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所称赞的一种美德。它表现为见荣誉就让、甘于为人下,并善于向人们学习,尊重他人等等好的品性。其实,当我们真正洞察了谦虚的实质之后,便会立即发现,它与“忍”,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方面去理解,它可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从而尊重别人、向别人学习,以至于在更大程度上完善自己。一个人要是具备谦虚的品行,必能够克制自己的表现欲,防止自己因莽撞而出错,就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有了这种谦虚的品行,人们便可以避免冲动、少得罪人,从而与大家保持一种十分和睦的关系,获得一种更好更和谐的生存空间。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不仅讲的是要向高人学习,而且它还是在告诫我们一定要谦虚,要忍让,不要好为人师。不错,有人的确有点本事,也比较聪明,但是,人上有人,山外有山。我们又何尝了解别人就一定比自己差呢?而且,尽管他人在总体上的确比自己差,但他完全有可能在某一些方面超过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骄傲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向他人学习呢?人们在许多事情上不能抑制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内在原因便是骄傲,目中无人,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结果却成了众矢之的。
第二,把成绩和荣誉让与别人,克制自己对名利的追求。那些真正具有谦虚品德的人,总是能够在成功、荣誉面前退避三舍,把功劳给他人,对名利、金钱、奖励等淡然置之。这无疑是“忍”的一种十分之高的境界。应该承认,人们之所以奋斗、努力、乃至于拼命,总是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己的存在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因此,对于名誉来说,人人都有争取获得的要求和欲望。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种事情上要做到“忍”是非常难的。谦虚这一美德正是以一种内在的方式达到了这种境界。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事情的成功与实现本身便已经体现了自己的意义。而且,由于他把这种成功看成是大家的功劳、众人的成绩,也就很自然地可以“忍”住自己本身对名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