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妈妈:“依依3岁了,活泼,好动,她最喜欢把布娃娃摆在沙发上,一会儿抱着当妈妈,一会儿又假装医生给布娃娃打针,一会儿又扮成老师给布娃娃上课。我看着心里高兴,但不知道该怎样指导孩子玩,使孩子的游戏玩得开心又有意义呢?”
依依所玩的是角色游戏,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拿凳子学骑兵打仗、警察抓小偷一样,扮演了某个角色。只不过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玩耍缺乏游戏同伴,就把角色转换到了常见的布娃娃、玩具车的身上。孩子玩角色游戏,可以通过模仿,再现人与人的关系,为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所以孩子在玩角色游戏时,家长应积极参与指导,有条件的话,要鼓励邻里孩子共同参与游戏。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短暂不能持久,缺乏意志力,不善于控制自己,兴趣容易转移。所以家长在指导儿童游戏时,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意志力。比如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见到什么玩具就会想到扮演某个角色:拿起铲子铲沙子,就会当起建筑工人;拿起菜刀,就做起了厨师……依依就是这样,面对着布娃娃,她一会儿是“妈妈”,一会儿是“医生”,一会儿又成了“老师”。家长陪孩子玩时,看到孩子的角色已经转换,就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角色。比如依依从“妈妈”已经变成拿注射器的“医生”时,家长可以立即参与游戏:“啊?小熊熊生病了吗?我是医生,请小熊熊的妈妈把它带到我这儿来治疗。”这样,孩子又回到了做“妈妈”的角色上,锻炼了意志力。在游戏中,家长可以创设话题,如“小熊熊,别害怕,让阿姨,轻轻打。”亲子互动,还为孩子再现了生活场景,学习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1-3岁的幼儿对角色的意识不太强,游戏的主题往往依赖于玩具和材料,一般是见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如见到方向盘就玩开汽车的游戏,见到注射器就给娃娃打针等。在游戏过程中不明确自己担任的角色,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如抱“娃娃”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是“妈妈”,“开汽车”的孩子也没意识到自己是“司机”。
家长在与孩子游戏时,要先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如玩购物的游戏前,要先问:“你是做售货员阿姨还是来买东西?”当孩子玩着玩着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时,家长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
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大人无法比拟的,所以家长要促进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使用,使幼儿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如孩子玩打针的游戏,他手中的道具可以是冰棒棍儿,也可以是勺子。但是孩子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难免贫乏枯燥,如“娃娃家”中“妈妈”总是在“哄娃娃”,家长指导孩子游戏时,就要帮助丰富游戏内容,如:“这娃娃怎么总是哭啊?是不是生病了要看医生?”
孩子玩游戏到了兴奋时,会不愿吃饭睡觉,家长在这时就要提醒孩子结束游戏,如:“商店下班了,要关门了”,“娃娃要睡觉了”。同时,应指导孩子自己收拾、整理玩具,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