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因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战潮就是课堂,所以课堂的调控能力也就是新课程下教师需要具备的主要素质之一。尽管我们都是说着“以学生为中心”,但他们毕竟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控力,所以一些出乎意料的事件也就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维也就随之被打断,这些事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妨碍正常进行教学。
在教育教学时,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时常发生的,处理不慎,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让一堂课变得失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怎样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对于这些课堂突发事件,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如何使之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呢?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下面谈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
(1)课堂“突发事件”分类。
课堂“突发事件”,从其性质上可包括:矛盾型、干扰型、尴尬型三类。不同类型,因为其存在主体的不同又有不同类别。对于矛盾型“突发事件”,它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师生之间的矛盾两种。对于干扰型“突发事件”,可分为课堂内干扰型和课堂外干扰型,它是依据干扰源的不同而区分的。其中,课堂内干扰型中又分为集体干扰型和个体干扰型。
对于尴尬型“突发事件”,教师和学生是重要主体。
(2)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目的。
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时,应本着排除(化解)和利导的原则。
对一般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视若无睹,只是把它放在一旁,不在课堂上给予及时的处理就叫排除,当然必需要处理的事件除外。
面对“突发事件”,教师灵活地凭借当时的现状,把它往对教学有利的方向进行引导,把消极的影响往积极的影响的方面进行引导就叫利导。
(3)处理原则和要求。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坚持“四要”要求和“六不”原则。“四要”:①用语要精炼、委婉;②内容的设置要与当时情景相符合;③比喻要贴切;④联系要紧密。“六不”:①“事件”不要扩大化;②师生感情不被伤害;③当堂教学不被影响;④当堂不作处理;⑤学生不被体罚;⑥教学时间不占用过多。
(4)处理方法。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方法很多,所以要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显现出来,找出最好的效果与最好的方法,才能实现处理目的,获得很好的处理结果。
现结合教学的实际操作,根据课堂“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理要求、原则和手段,针对事情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处理方法。
(1)矛盾型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策。
①采用“转移法”可以将矛盾排除(化解)。这里所说的“转移法”,就是教师把有矛盾的学生双方都有自己关心注重的切身利益这一心理特征为依据,用客观存在的实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存在矛盾的事物向不存在矛盾的事物上转移,以缓和或消融矛盾的方法消除矛盾。
②采用“滑稽法”可以把矛盾型“突发事件”转为“利导”,这里所说的“滑稽法”,就是授课教师根据事件突发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可笑言行举止使之排除双方矛盾,从而让它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方法。
一次上课,老师看见两学生为课桌的宽窄而争执不下打起架来时,老师把双手举起来,假装喊道:“别欺负我了,我屈服了我认输了!”同学们看到老师这样,都捧腹大笑起来,就在此刻,刚才打架的那两个同学都不再打架跟着一起笑了。
③采用“台阶巧设法”。有些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厉害,就会借着胆子与教师顶上几句,这时教师更要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冷静,要学会给学生台阶下,千万不能与之相互抵触,尽可能地将矛盾缩校
一节自习课上,老师走到小明身边对他说:“上周三我让你告诉你爸爸,让他给我打个电话。现在都已经周三了,他怎么还不给我打电话啊?”“我没有见到他!”小明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这个儿子怎么可能一星期都还没见到你的父亲呢?”周围几个同学听到老师的话也都偷偷地笑。小明感觉自己的颜面丢了,就趾高气扬地说:“就是没看见,有什么不可呢?”他的话让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俩身上。老师也觉得面子丢了不少,但作为一名老师,他还是对小明说:“要不这样,今天我给你爸爸打个电话,告诉他儿子比工作更重要,不能这么长时间不与孩子打个招呼!你看可以不?”他难为情地点了点头。有时给学生设个台阶下,其实也是在给教师机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尴尬的事情。
(2)干扰型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策。
①采用“假托法”可以让干扰型“突发事件”得到排除(化解)。这里所说的“假托法”,是指授课教师在以“突发事件”为基础的情况下,凭借一个和它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灵活地来转移对该事物的注意方法。例如:
一次,一位老师刚踏进教室准备上课,忽然听到有个女生在哭泣,他眼睛一转,看了看教室说:“是谁家的小孩子到我们教室里来上课啦?”这句话一出口,同学们都带着好奇的眼神回头看刚才在哭泣的女孩,顿时鸦雀无声。“既然没有小孩,那就让我们上课吧……”这个例子中,这位教师就是凭借学生发出的哭泣声,假说这哭泣是因为有人带小孩到课堂而发出的。老师对学生既没进行批评,对哭泣的原因也没进行深入的课堂调查,仅仅是一句话就将课堂的干扰平息了。
②采用“联系法”可将干扰型课堂“突发事件”转变成“利导”。所谓的“联系法”,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和“突发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引导方法。例如:
一次,教师在课堂上正乐此不疲地讲诗词。突然,一只小麻雀毫不畏惧地站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同学们都带着好奇的目光去审视它,有的同学甚至按捺不住,想跑去捉它。就在这时,老师便转移了话题,悠哉地说道:“我有一副对联,如果有人先对出来,期中考试给他多加5分。”同学们一听马上又来了精神,显得兴奋异常。老师接着说:“上联是‘一只麻雀鸣窗台。’”同学们进行了短暂的思考后,有人对“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人对“满室学生看窗外”……老师接着说“还有更好的对法,所以就当是留给同学们课后作业去思考,现在回到正题上……”这个例子中,教师并没有黑着脸批评学生,而是把“麻雀鸣”和杜甫的《绝句》紧密联系起来,又是和对联知识相连地结合,灵活地将课堂干扰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3)尴尬型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策。
①采用“顺承法”可以达到排除目的。授课者在尴尬的境况中,可以沿着尴尬情景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并且使之没有任何漏洞与不足就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
一次,一位老师讲一篇文章之前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当时,老师希望学生能给出肯定答复,但令人意外的是,同学们都说不喜欢,于是老师灵光一闪说:“是呀,我也不喜欢。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既把尴尬局面给扭转了,又有效化解了课前导入的尴尬境况。
②采用“引用法”可以达到“利导”的目的。面对某些尴尬的处境,妥帖地对一些和尴尬的事件相似或相关的名人名言进行引用,不但会缓解自己的尴尬,而且也会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同时对所学到的知识留下的印象也会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下雨天,教室的地板很滑。老师上课时,正好摔了一跤倒在了地上。此时,同学们个个都是捧腹大笑。老师起身后镇定自若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学们一听,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后来的中考试题里,这句名句就是填空,同学们对老师说:“就因你摔的那一跤,我们都做对了……”
③先放后收法。先放后收法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暂时放置到一边,等到一定的时期再进行“收网”。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学校组织学生看一部教育片。当放学时间已经过了,大部分同学都显得急不可耐了。看完后,孙老师想要就电影谈下感触,刚说:“时间长了些啊!”坐在第二组的小红就紧接着说:“废话!”上一秒还有些吵吵闹闹的教室,此刻变得万籁俱寂。王老师当时就感觉头脑发热,一股火就要抑制不住了,“太过分了,我怎么着也是老师吧!”这话刚要出口时又咽回嗓子眼。既然是周末,大家都应该快快乐乐地回家!随后王老师就说:“既然是废话,我就不说了,大家回家路上小心!”时间停止了几秒钟后,大家沉默地陆续离开了。一个星期过后的中午,小红最终还是沉不住气找到王老师说:“老师,你怎么不找我谈话呢?”王老师笑了:“老师相信你会来找我!”“你怎么知道?”“因为老师了解你!”王老师看穿了,她开始安静了一些。“我知道那天你说的话不是故意的,是没有经过思考的。但有时就因为你的无意、没经过思考,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纠纷……”在一种舒缓的氛围之下,一个中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小红也平心静气地离开了。如果当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一顿指责,最终只能是闹得不愉快。还不如先把事情搁置下来,依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找一个恰当的机会,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机智”。能让那些扰乱教学进程、阻碍教学工作继续进行的突发事件得到很好的处理,不但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如果时间处理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反之,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很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要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要提升课堂的调控水平和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授课教师应以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许多课堂发生的“突发状况”不但会很好的解决,而且还会使之成为自己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情境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有影响的多种外部条件的综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包括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教学规章制度、校风、班风等。课堂教学情境凭借其独有的功能,广泛地影响着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