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的而运用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老师要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敏锐地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自主、探究、协作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致力于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这部分主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经验,以共同协作学习为例子,试着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进行全面的探讨。因字数限制很难多方位阐述,只是希望借此机会,引起广大教师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小组学习的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般指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是把小组总体表现作为依据以对小组进行奖励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在形式上是把由过去的秧田式的学生座位排列转变为团团而坐,但其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让学生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关系,每一小组成员不但要自主学习,而且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对其他同学的学习给予帮助,全组每位同学都要实现学好便为全体成员服务的目标。教师依据小组的总体表现对小组进行奖励,而学生获得奖励是同自己过去比较有进步。
合作学习不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有利,而且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促进作用,能让学生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是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差异在集体教学中的正面作用,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结协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和新课程所提倡的注重每个学生需要全面发展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
合作学习运用方式很多,近年来得到肯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制。
具体做法是:把4~5人分成一组,教师先对新教材进行讲授,并对练习作业给予适当的提示,做练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然后对所学材料进行测验,学生须独立完成测验,教师当堂批完或课后尽快批完学生的试卷,小组总分是由每个学生的个人得分转化而来的。每个学生在这次测验分数超出上次测验的平均分的分数,决定着他对小组做出的分数贡献。如学生和过去平均分相比低的话得5分,最高得10分,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以前的测验成绩无论怎样,都将得到10分。
(2)小组游戏竞赛法。
具体做法是:先将5~6人分成一组,教师先初步讲解某一学习单元,然后给每个学习小组发练习作业。成员之间一起思考练习,互相提出疑问,直到每个人都掌握所有知识为止,接着开展含有竞赛特征的小组游戏。通常情况是一周举行一次以检查与作业练习相类似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活动。每一游戏小组都是由3名从各学习小组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参加。为确保竞赛的公平性,上一次测验成绩最高的3名学生就把他们安排在一号桌,安排在2号桌的就是得分次高的3名学生,以此类推。每张竞赛桌上的优胜者都有为他所在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换句话说,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均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有为所在小组做贡献的机会。小组的优胜名次是由参加竞赛的学生在比赛中得的分数转化为团体总分决定的。
(3)切块拼接法。
具体做法是:将5~6个学生分为一组,将某一个学习任务切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或章节,每个学生仅仅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个部分或章节。然后,把掌握同一部分任务但却分在不同小组中的学生集合到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专家组”,他们需要共同学习和探究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至将知识完全熟识。然后所有的学生都回到其所在的小组中,就把自己熟识的那部分内容教授给同组的其他成员,以此实现全面掌握学习任务的目的。为了检查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当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需要对知识进行测验。小组之间是不进行比较的,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是单独计分的。切块拼接法是将协作与学习任务相连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共同学习法。
具体做法是:把4~5人分成一组,他们共同学习且对教材进行统一分配,每个小组只需要交一份答卷或报告单。进行褒奖也是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小组平均分进行评判的,并以此来计算个人成绩。
(5)小组调查法。
具体做法是:把2~6人分成一组,教师首先是依据不同小组、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关学习课题,随后小组把课题再分离成多个子课题下发到每个学员。通过团结协作小组成员成功地收集了相关资料,一起思考研究,发散思维,共同准备向全班展示或汇报学习成果。汇报方式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而要运用短文、实验、展览、演示、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吸引每个同学的注意力与好奇心。最后学生或教师就对每个小组对全班的付出给予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小组调查法特别突出,因为各个任务之间的关联很强大。
合作学习的运用形式虽各式各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形式也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但对于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下面五个基本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①积极互赖:学生们了解他们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有为他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的责任和义务。
②个体责任:每个学生对发配给自己的作业必须显示出自己的掌握情况。
③面对面的正面互动:学生有向小组其他成员互相讲授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机会,有相互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去理解和完成任务的机会。
④社交技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确立并保持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协作,使小组成员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
⑤小组加工:各小组必须时常对活动状况良好与否、如何增强其有效性进行评判。
合作学习方式是不同的,那么所需要实施的战略方法也不能一套。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共学式合作学习方式,需要采取的操作步骤主要是:
(1)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有两类目标必须在上课前进行具体化:第一是认知目标,设计时需要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考虑在内;第二是合作技能目标,教师需要对一堂课要强调的合作技能是什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前的准备。
第一,合作小组的建立。教师需先对小组的规模确定好,2~6人最好,这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而确立的。为了保障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参与,规模应尽可能的校然后依据学生性别比例、爱好、学习情况、交往能力、守纪律情况等进行合理搭配,将全班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成小组。小组形成后,在他们取得成功之前,在一定时期内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亦可在一个单元、片段完成后再对小组成员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第二,安排座位。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成员能一起对材料进行学习,都能看到对方,双方都不需要提高嗓门从而影响其他同学,并在舒适的氛围中交流看法。最好的一种安排方式通常都是小组成员围成圈而坐,但各小组需要留出一条通道从而使教师能通行。同时各小组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
第三,设计教学材料要以能提高学生的互赖性为依据。进行合作学习之前,为了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完成学习目标,必须提前把设计好的学习材料分到小组,通过对材料进行分配的过程,让学生身处一种“患难与共”的相互依赖的情景中,可采用三种方式:①材料的相互依赖:只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在首次运用合作学习时,这种方法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学生们只有团结协作,以获得最后的成功。②信息的相互依赖:教师可以把不同的书籍和参考资料交给每个小组成员,让他们自己总结概述;又或者是对材料进行分配时按照切块拼接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一定资料。这种方式能够诱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让小组获得成功。③构建一个对立面促进相互依赖:教师可以让材料以具有组间竞争性的竞赛形式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感。上面所描述的这三种方式没有必要一起使用,但可以敏捷地选择性地使用。
第四,对角色进行分配以保证相互依赖。积极的相互依赖还可通过有内在关联和组内分配互补的角色的方式来实现,每个学生都会承担一个能促使小组有效活动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检查人、发言人、联络员、记录员、观察者、总结人、精确性裁判等,对这些角色进行分配是让学生学会以合作技巧来增强学生之间存在的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有效途径。
(3)构建活动任务和积极的互相依赖。
第一,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第一,必须要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第二,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小组合作的目标,并以此确立组内和组间的合作交流关系。除此之外,应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教师应该针对小组学习提出合适的确切的行为要求。
(4)监控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有效性,融入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基本帮助。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是无可事事,而是根本没有空闲,因此教师必须提前把以下工作做好:了解合作小组的具体情况,观察学生都做些什么,是否有疑问;做好多次指导工作,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技能,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回答,在知识上、技术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但不能代替他们去动脑研究;可以让自己融入到一些小组的实践中,并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对解题方法给予一定的暗示,提供更合理的合作方法;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及时反馈;做好总结,激励和诱导学生提出新的疑惑等。
(5)做好课堂评价。
对于课堂评价,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活动方式,小组活动的纪律,活动效果的汇报情况,对其他组进行意见上的补充指证,组员学习的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