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的标准是:“一是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仅仅是个别尖子生参与)、全程参与(不仅仅是短暂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这就是理想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不是再现事先预设的程序,更不是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主张的是课堂上至少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二是亲和度。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这样即是理想的课堂。课堂成功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三是自由度。充满着自由舒适氛围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我们传统的课堂可以用战场来形容,强调的是纪律严明、奉若神明,学生胆战心惊、小心翼翼。课堂上,少了几分自由,少了几分风趣,少了一些妙语横生,少了几许神采奕奕。特别是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齐声,然而交头接耳和与师争辩都是不允许的,这样是有悖于自由原则的。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即把完整的知识分解开来,就像语文老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离出来一样,学生获得的也只是片面的知识,而非真正整合知识后所形成的智慧。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是说课堂上井然有序,流畅顺达,而在于课堂上可以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观察、模仿、感受,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六是延展度。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方面进行延伸,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给学生留下可以让他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就是理想的课堂。”
同类推荐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最广泛意义的传播是一切生命物体或非生命状态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①。远古时期的先民通过部落战争和长期接触、交融,终于融会成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成了原始华夏语,并创造了实现人神沟通和人际交流的传播符号——汉字。凭着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汉语的认同,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着古老的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传播地域非常辽阔,传播活动非常活跃,传播方式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原始神话、原始巫术和古老汉字等方面去窥探先祖们的创造性传播行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蕴涵的原始传播思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