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③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⑤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弑其君者⑦,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年),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利:征,取。交征利,互相取利。
⑥万乘之国:乘,古代一辆兵车叫一乘。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就是较大的诸侯国。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⑦弑其君者:弑,杀。古代把臣杀死国君或儿子杀死父亲,叫做“弑”。
⑧苟:如果。
⑨餍:足、满足。
孟子去朝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魏国,将作出对我国有利的事情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如果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普通的士人和百姓也都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举国上下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他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他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一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够多的了。但是,如果轻义重利,那大夫若不侵夺国君的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不讲仁德的人会抛弃自己的父母,不讲仁义的人会抛弃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好了,干吗一定要谈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庶民攻③之,不日④成之。经始勿亟⑤,庶民子来⑥。王在灵囿⑦,麀鹿攸伏⑧。麀鹿濯濯⑨,白鸟鹤鹤⑩。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①《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②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攻:治。这里指建筑灵台的工作。
④不日:不几天。
⑤亟:急、急迫。
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⑦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⑧麀鹿攸伏:麀,母鹿。攸,所。
⑨濯濯:肥胖有光泽的样子。
⑩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池名。
于牣:于,语气词。牣,满。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时,此、这。日,太阳。害,同“曷”,何。
予及女偕亡:予,我。女,同“汝”,你。偕亡,一起死。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于池塘边,一边看着鸿雁麋鹿,一边问孟子:“贤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感到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出这里面真正的乐趣,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快乐,也无法体会出这里面真正的乐趣。《诗经》上说:‘开始筑灵台,经营复经营,大家齐努力,很快就落成。王说不要急,百姓更努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安逸。母鹿光又肥,白鸟羽毛洁。王到灵沼中,满池鱼欢跃。’周文王借百姓之力兴建高台池沼,可是百姓却乐于被他役使,把那台叫做‘灵台’,把那池沼叫做‘灵沼’,还为王拥有各种各样的禽兽鱼鳖高兴。就因为王能与民同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夏桀却不那样,所以百姓怨恨他。《汤誓》中说:‘这个太阳在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和他一起灭亡!’百姓要和他同归于尽,纵然他拥有鸟兽池台,他还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③,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⑤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⑥,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⑦,申⑧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⑨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⑩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填然鼓之:填然,鼓声咚咚响。之,助词。
②走:跑。古代把快跑叫“走”。
③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耳,助词。
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渔网。洿,大、深。
⑤帛:丝织品总称。
⑥无失其时:时,时候,时节,时机。种庄稼、养畜禽、养鱼捕鱼,都要抓住时节。
⑦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称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⑧申:重复强调。如:三令五申。
⑨颁白:颁,斑。颁白,斑白,指头发花白。
⑩王:称王。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王无罪岁:无,同“毋”,不要。罪,过错。岁,年成、年景。意思是王你不要把过错推给年成。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和百姓真的很尽心了。河内发生灾荒,我就把河内的一些百姓搬移到河东去,将粮食送到河内去赈济灾民。当河东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办的。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大王您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一响,双方刚一交战,就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竟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您觉得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做得对吗?”
梁惠王说:“不对,虽然他们没跑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发徭役,妨害百姓的生产,那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如果不用细密的渔网到大池沼里捕鱼,那就会有吃不完的鱼。如果定时砍伐树木,就会有用不完的木材。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百姓对生老病死就不会有怨言。百姓对这些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啊!
“凡是五亩大的宅园中都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穿上丝棉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畜,家家都有足够的饲料和时间去喂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能吃上肉了。有百亩耕地的人家,不妨碍他们生产,那么,人口少的家庭就能吃得饱了。好好地办些学校,时常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训导他们,那么,人人都会敬老尊贤,老人也就不会用头顶着、用肩扛着重物在路上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棉袄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用为衣食发愁,这样天下百姓谁不愿归附您呢?
“现在情况并不这样。有钱人家的猪狗吃了百姓的粮食,但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殍,却不知道开仓赈济。当有人被饿死的时候却说:‘这并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因为收成不好。’这和把一个人杀了,但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大王,请不要将人口减少归罪于年景不好,(只要实行仁政)这样所有的百姓都会投奔到您这里来。”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众父母也?仲尼⑦曰:‘始作俑⑧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⑨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棚。
⑤且人恶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何,为什么。
⑦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⑧俑:殉葬用的木偶、土偶叫做俑。
⑨象:同“像”。
梁惠王说:“您说得很对,我很高兴接受您的批评。”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
孟子又说:“现在,在您的厨房有肥肉,在您的马圈有健壮结实的马,但是饥民却横尸遍野,这就等于在上位的人领着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尚且被人们厌恶,做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却要鱼肉百姓,这还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吗?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做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①晋国:即魏国,不是三家分晋的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梁惠王说:“以前,魏国国力强厚,天下无敌,您对这一点儿知道得很清楚。现在,东边被齐国打败了,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秦楚两国经常征兵打仗,抢夺了百姓的生产时间,让他们不能耕种土地,不能供养父母。他们的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四散奔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您去讨伐他,谁会抵抗您呢?所以老话曾经说过,‘施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这一点您毋庸置疑!”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②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③?’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⑤。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⑦,沛然谁能御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卒然:同“猝然”,突然。卒同“猝”。
③孰能与之:孰,谁。与,从,跟随。
④七八月:周代历法,七八月相当于今天的农历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浡然兴之矣:兴,兴起。之和矣都是语气词。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如同,好像。水之就下,水向下流。
孟子拜见完梁襄王,回去对别人说:“在远处看,他没有一个作为国君的样子,在近处看,他没有国君的威严。他忽然问我:‘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
“我回答说:‘天下归于一统,就能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谁愿跟随他呢?’
“我又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不愿跟随他的。您了解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若是长期不下雨,禾苗自然就枯萎了。如果层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假如有不喜好杀人的,那么普天之下的百姓一定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假如真的这样做了,百姓一定都会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