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跟我们一样喜欢读历史。他读历史目的性当然比我们更明确,就是要从中知道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这是做贤君必需的功课。
大家都知道,崇祯这个皇帝当得蛮累的。1627年,崇祯帝以信王入继大统,成为继他的昏庸兄长天启帝之后的第17任明朝皇帝。登基之日,这位年轻的皇帝宣布要效法尧舜,做一个圣明的天子。大臣们也都满怀希望地谈论着明朝中兴的可能。然而,崇祯的运气实在太差,经过他的父兄们穷奢极欲的挥霍,明朝的根基已是风雨飘摇。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两大致命的威胁——席卷关中的农民起义和迅速崛起的满洲势力,更让崇祯帝头疼不已,而朝廷中的大臣又没有一人足以与皇帝分忧。大明江山一副烂摊子,他的龙案上每日案牍堆积如山。
但尽管工作如此繁忙,皇帝还是不放松学习,例行的经筵与日讲照常举行。经筵是皇帝繁忙政务之余,学习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等典籍的重要机会,讲官多是饱学之士。崇祯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首开经筵,直至后来亡国,其问从未中断过。每逢经筵,崇祯帝先是恭听,然后向讲官提出许多问题。这个时候的崇祯最谦逊,有一次他听讲听到高兴时不自觉地跷起了二郎腿,讲官便借讲经史“为人上者,奈何不敬”用眼光瞟向他的腿。崇祯竟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一般,忙用袖子掩盖,再慢慢地将腿放下。可见他是非常尊重经史教训的。
最初,经筵上不讲《春秋》,崇祯帝则认为《春秋》有裨于明白治乱的道理,于是命令进讲。一位讲《春秋》的讲官文震孟甚至被崇祯特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崇祯帝求治心切,他之所以重视经筵与日讲,主要是希望从先圣与古史中找到一些治国之策。
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讲,皇帝爱学习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从后来的情况看,崇祯帝恐怕也是个死读书的典型,读书“进得去出不来”,致使被书所压死了。
我以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还应该剖析崇祯帝的心理。而崇祯的心理状态恐怕就有一个被历史包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并阻碍他做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崇祯帝酷爱读书,尤其爱读史书,他也意识到明朝当时的情状已绝类两宋交替之际。这时候一个强烈的意念出现在他头脑中:不能做徽、钦这样的亡国之君,但也绝不能像宋高宗那样对异族妥协,千古之后背上投降派的骂名。所以当一些理智的大臣建议与满洲议和,集中国力专心对付已呈燎原之势的起义军时,他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事实上,当时的清国还没有吞并明朝入主中原的大志,皇太极曾致和书六七次,而明廷竟无一言相报。明朝那些充满空想的迂腐大臣错误地将议和比做南宋的绥靖政策,谁也不愿做“秦桧”,当然也没有能力做“岳飞”。倒是皇太极洞悉明朝君臣的心理,“然尔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后,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清太宗实录》卷九)。
然而,大明的君臣却“不明”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道理,硬是在脑袋里搬出史书,对号入座。国事遂被贻误。后来,总算出了一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与满洲议和作为缓冲之计。崇祯这回被逼无路,不得不考虑议和。于是秘密召见陈新甲,让他全权主持议和大计,但再三关照陈新甲一定要保密保密再保密,不要引来外廷议论。但陈新甲却没能机密行事,他派去与满人议和的职方司郎中马绍愉把密报给泄露了。崇祯帝顿时觉得脸上无光,雷霆震怒,当即下令将陈新甲处斩。做得大义凛然,仿佛议和不是他的授权倒是陈新甲通敌了。从此,没有人敢再提与满人议和的事。而满人的“胃口”终于也随着“身体”的发育越来越大,本来投块饼就可以喂饱的,现在却觊觎着吃你这个人了。
议和之事,从宋朝以后就不大有人敢提,怕顶个卖国贼的帽子。而我们的是非评价也大都是这么简单化处理的。历史本身是有其深刻的无奈的,然而,著史书写史论的人不承认它,只是一味地大义凛然。于是,读史的人也往往被耽误了,就像崇祯。
让崇祯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的不仅是对议和的态度,在对其他问题的决策上也无不如此。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10万满洲精骑,避开明朝大将袁崇焕把守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绕道蒙古,入长城,攻占遵化,西犯北京,一直打到广渠门外。这是京师第一次被侵袭。
有大臣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建议。明朝有个有趣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时定都南京,后来永乐帝夺了侄儿的皇位,将都城也迁往了自己的老根据地北京,但南京仍保留着皇宫及整套政府班子,所有的班子均是南北两套,六部尚书一应齐全。应该说,此时崇祯即位不久,刚刚铲除了魏忠贤阉党势力,国内声誉正隆,如果宣布迁都,倒也不失给人气象更新、重新布局的新感觉。但崇祯此时却做着永乐帝扩疆边陲的梦想,哪里肯迁都避人锋芒。于是后来,满洲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侵扰北京。像京城这样的重地,屡次受到攻打,城下沦为战场,恐怕也只有明朝。
后来,不仅是满洲铁骑,闯王李白成的农民大军也进逼北京了。大臣李明睿等又主张迁都南京。应该说迁都到南京卧薪尝胆不失为当时一种明智的选择,且南京完全具备定都的基础,各式宫殿、各套政府衙门都现成在那儿,无需大动干戈。崇祯帝开始也有些念头,他多次密召了力主“南迁图存”的李明睿,对他说:“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流寇志》卷九)崇祯帝此时的意思还是要李明睿去说服诸位大臣、组织大臣合力劝请他体面地离开北京。这么大的举措要统一意见当然难了,偏偏有大臣建议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让太子监国于南京。另有人表示:“皇上自然守社稷。”崇祯帝又犹豫了,想到后世对宋高宗偏安一隅的批评,这位一心想做个英明之主的皇帝只得放弃了南迁的选择。
直到最后,李白成开始攻城了,但是这位闯王到底还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并未下令全力攻城,他害怕承担弑君的罪名。事实上,李白成此时还想跟崇祯帝谈判,要崇祯封他为王,划山西、陕西为其封国,他则负责平定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然而,崇祯却被一个可怕的念头挟住:那就是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成为阶下之囚,为后世笑话。所以,他急急地跑到皇宫后面的煤山上去吊死了。据说李白成的部下发现崇祯尸体并带他前去观看时,李白成似乎受了极大震动,对着尸首说:“我来与汝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
崇祯帝死了,龙驭上宾,一半死于现实,一半死于历史。所以,不会读历史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去读历史,读历史要像毛泽东讲的那样融会贯通,方是一番自由天地。如果决计不读历史,我行我素,自己写就自己的历史,倒又是一种大境界、大气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