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5400000024

第24章 被误读的《隆中对》与《出师表》

从文字的角度来说,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恐怕就是《隆中对》和《出师表》了。

《隆中对》是一篇谈话记录,严格地讲,不是诸葛亮留下的遗墨,是后人整理的结果。谁整理的呢?不大搞得清楚。刘各去草庐见诸葛亮时自然不会带秘书安排现场记录,甚至连关羽、张飞有没有随行也都是悬疑。即便关、张随行了,这两位恐怕也不是掏出笔记本做记录的主儿。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都收录了《隆中对》,后来,这篇文章还上了中学课文,我读中学时就背过这篇课文。尽管《隆中对》不是诸葛亮亲自动笔写的,甚至也不是当时的原话实录,但其拓疆策略和思想是诸葛亮的却是不容置疑的。后来的历史表明,刘备集团基本上也是在执行这一既定方针的。

《出师表》有前、后《出师表》之分。前《出师表》铁板钉钉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上给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有人认为是伪作,因为前《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而后《出师表》仅见于裴松之注引孙吴大鸿胪(官名)张俨的《默记》一书中,《三国志》的《诸葛武侯文集》中都未收录。有人还推测,后《出师表》是从东吴传出来的,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侄子,东吴大将军诸葛恪所作。诸葛恪受吴大帝孙权遗命辅佑吴主孙亮,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也为了使自己的伐魏主张得到认同,故而冒大名鼎鼎的伯父诸葛亮之名“著论谕众”以激励士气。但我以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全文收录了此文,《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其鉴别选择、考证伪劣是十分细致、严谨的;后来胡三省注《通鉴》,其校勘、考证、辨误,前后垂三十年之久,对后《出师表》仍然是认同的。陈寿《三国志》不收后《出师表》恐怕是有难言之隐:因为后《出师表》开卷即称“汉贼不两立”,把曹魏称为“贼”,而以蜀汉正统自居,讨贼自任;而陈寿所在的晋朝是以继承曹魏为正统的,陈寿如果收录此文则与《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说相悖,可能招致时忌,只能付之阙如了。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前、后《出师表》的作者应该都是诸葛亮了。

自古以来的读者,无不对《隆中对》和《出师表》推崇备至,奉为圭臬。对于诸葛亮足不出隆中而知天下事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历代的人都敬佩得五体投地;至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出来的誓死伐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忠精神,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前朝甚至有人说:“读《出师表》而不泣者,非人也。”

然而,抛开诸葛亮身上的光环,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形势,做一回“事后诸葛亮”,却发现《隆中对》并不那么英明,甚至可以说蜀汉的江山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至于《出师表》,更是被大家所误读。众人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这前后《出师表》实在还是诸葛亮心病的流露!先来说说《隆中对》的是非。

说《隆中对》有误,当年毛主席已有此论。他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发现:《《隆中对》》主张两分兵力(荆州、益州两处),削弱了蜀汉本已不足的战斗实力。我倒不敢再承袭前人之说,人云亦云,而且私下以为这两分兵力恐怕也最多只能说是“有利有弊”。集中兵力如果只是困守一隅,还不如两分兵力成掎角之势,互为策应,进退有据。

我先说蜀汉江山“成也《隆中对》”。建安十二年时的《隆中对》当然是睿智和正确的。那时候刘备要地盘没地盘,要人也只“十来个兵七八条枪”,老是东躲西藏,寄人篱下,如能似诸葛先生说的那样,占据荆益,割据一方,白是十分满足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不能要求诸葛亮一手翻天,一口吞象。

然而诸葛亮平生自比管仲、乐毅,须知管、乐仅能保齐、燕而已,原非统一中兴人物,所以诸葛亮也只把自己定位在“三分之才”上,并非一统之才。后人评价他明智、评价他谨慎,其中是不是也有气馁的成分呢?隆中一对,已将曹、孙称为“不敌”,只欺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两个与刘备同宗的暗弱不能守之徒,对其始敢称兵。到后来,据荆、益之险而不能尽地利,有关、张虎熊之将而不能尽人和,剩下“三分已定”等一派诿咎于天的话头,聊供后人掩饰。所以我说“误也《隆中对》”了!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如醍醐灌顶,佩服得不得了。在《隆中对》的指导下,他也变得万分谨慎了。当年他走马依刘表,还知道劝刘表趁曹操北征,引兵袭击许都;官渡之战前夕,他在袁绍的阵营里,也还敢亲自引兵到曹操的后方去捣乱。自从得到诸葛亮后,他便深信不可与操急锋那番话了。赤壁之战后(赤壁之战是叫逼上绝路,没有办法,兔子急了也咬人),遂再也不去与曹操正面争锋了。当年游说刘表,这叫做“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的江山不肉痛”;如今安乐于三分霸业的前景,身有荆州,志反馁矣!这个道理就叫光棍最革命:因为无牵无挂,一无所有,失去的只有锁链,得到的可能是整个世界。而成功反而使人患得患失。

所以,赤壁之战后,本应孙、刘合兵,乘胜北伐,然而刘各却与周郎相争于荆州一席之地,使得曹操得以恢复元气,并且还为自己埋下了荆州的祸根。

再后来,川中既定,恰好曹魏南阳发生了守将侯音的叛乱。侯音派人与关羽修好,关羽出兵襄樊,水淹七军,吓得曹操都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了。这本是十分符合《隆中对》的形势预计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然而,不知为什么,关羽的荆州之兵在前线所向披靡,而刘备的益州之众却一直按兵不动。刘备此刻也许正忙着做他的汉中王,不发一师援助接应,致使关羽孤军深入,终致前功尽弃,还遭东吴背后暗算,丢了荆州败走麦城。

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执行了?如果是刘备忘了,诸葛亮为什么又不提醒他呢?答案只有一个:刘备与诸葛亮在前期并不热衷于统一。

因为那时节汉献帝尚在位,即使灭得了曹操,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又拿汉献帝怎么办呢?所以君臣心照不宣,三分足矣!这是政治家的考虑。而关羽仅仅是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急不可待地挥师急进,直逼许都,搞得刘备很被动,于是只得牺牲他了。后世的岳飞,犯了关羽同样的错误,口口声声“直捣黄龙”“迎还二圣”,他就没有从政治家的角度去想一想,二圣回来后宋高宗怎么办?岳飞一生崇敬诸葛亮,手书《出师表》堪称书法碑林的绝作,然而他却始终未能得到诸葛亮的真谛,后世喜欢将岳飞与关羽并肩立庙祭祀,看来将他们两人并列真是并列对了。

我始终认为,三国时代的军阀中没有一个汉室忠臣,也不可能有忠臣,因为汉室也早已只成了一块招牌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后来的事情更证明了这一点: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魏文帝,在洛阳登基。刘备明知献帝未死,却早早替献帝发了丧。他潜意识里恐怕早就盼望着献帝死了。第二年,他自己也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称帝了,从此再也不问汉皇朝的合法皇帝汉献帝在哪里了。这样看来,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时,只不过没有像鲁肃那样直截了当地说出“汉室不可复兴”这种话而己,但让刘备“建号帝王”的想法其实也是早就生成了的。

至于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口口声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那实在是叫没有办法,以攻为守,天下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目的还是想保三分天下。统一大业的时机早已失去了!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只说他一句“将略非其所长”。这也是古史官不肯尽言的长处,只叫后世之人从此六字中想当日情形,长思而得之。所谓史官的“春秋笔法”尽在此中。

每项政策都有它一定的时效性的,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按既定方针办,那就叫墨守成规了。

可惜了,《隆中对》!再来说说两篇《出师表》里诸葛亮心病的流露。

诸葛亮有什么心病呢?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指着后主刘禅对诸葛亮说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一番话就成了诸葛亮后半生的隐痛和心病。反对者因了这句话可以进谗,刘阿斗因了这句话也就有理由防你丞相一手。两篇《出师表》潜在的主题都是担心自己伐魏远去之后发生宫廷之变,所以苦口婆心,剖露心迹,以期得到后主的信任和支持。

《前出师表》极力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防止“内外异法”。就是说宫廷里和丞相府都是一体的,没有两个权力中心,所以你皇帝老儿也不必担心,而且要一视同仁,以昭“平明之治”。另外表中还极力举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一干人,他要后主全力信任他推荐的这班人,这一做法也是有难言之隐的,他是怕其他人乘他远去趁机进谗,所以要后主充分信任、任用自己的亲信人物,让自己去得放心。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像大臣李严、廖立,宦官黄皓等都曾在诸葛亮背后搞过手脚,而阿斗又是个没主见的人。

到最后“临表涕泣”更是将心病情不自禁地暴露无遗。伐魏即伐魏,何用“涕泣”?只因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身提重师万万不可不发,而心牵钝物又万万不能稍宽!可怜诸葛亮这一副眼泪!所以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时也说:“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

诸葛亮只恐自己权盛遭忌,要是换了司马昭就不用忌了。因为大权在握,即使发生宫廷政变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不可收拾的,像司马昭要解决魏主高贵乡公曹髦,只不过废了走狗成济的一支戟和一颗替罪的脑袋而己。然而诸葛一生唯谨慎,他担心的不是生前之事无法应付,而是他身后的评价。若像司马昭一样,那么在今人的眼里,诸葛亮恐怕也就成“诸葛不亮”了。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意识到各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自称“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既是向后主刘禅表心迹,也是在向后世之人表明自己的无奈。诸葛亮毕竟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儒家的主体意识在他身上竟是那样的沉重。

大凡后人都羡慕诸葛亮,羡慕他有大展才华的机遇,然而却不知即使是诸葛亮,也有诸葛亮的难言之隐。哎,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聪明的好人难上加难!当然,这也是刘备托孤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当初为什么放着曹魏势大的一方不去投奔却偏偏应了刘各的聘呢?这当中自然也有宁为鸡头的意思,但更重要是因为刘各是汉室宗亲,他要借这块牌子以“兴汉讨贼”为政治口号施展政治抱负。如果废刘禅而自立岂不是自砸了牌子?以刘各对诸葛亮的知人之深,这一点当然可以利用。

其实,那些帝王对自己最重要的辅佐往往也是最不放心的。临终之时,不放心也无可奈何了,只得把话说到兜底,一则为自己的后人留条路,横竖先主已有遗诏,让贤也没什么大不了、难为情的,不至于双方撕破了脸皮,江山被夺连小命都难保;二则也给被托孤者一点心理及道义上的压力:我这么信任你,你好意思背叛我,夺我后人的江山?有时候,退一步实在比进十步更厉害,做人往往如此。只可惜大多数的人总是不懂得或不肯退。

同类推荐
  • 楚氏风流

    楚氏风流

    少男情怀总是诗,作为青江县烈日村黑手党党中央总书记的小混混楚汉,江湖地位自不待言,窃以为人生巅峰不外如此。任他打破头也不会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会放着大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砍当今皇上的脑袋。“这事不怨我,怨只怨皇上命生得不好。”楚汉冷笑道。“这孩子只怕是真疯了。”楚家现任最高领导人德叔道。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王莽改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 晚清幅匪当道

    晚清幅匪当道

    执戈横槊,山川城郭,听四郊野兽正横行,嗥声恶。卫家国,驱侵略,护儿女,扶老弱,急擂战鼓摇山岳,教兽兵流血灌吾田,尸满壑。穿越到晚清,面对湘淮楚军的三排线列步兵,孙化城与他的幅军反贼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迎面走去,排队枪毙才是男人的浪漫。
  • 剑霸春秋

    剑霸春秋

    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剑的时代。纯钧湛卢,折冲伐敌;干将莫邪,惊天动地;巨阙鱼肠,勇士无惧;龙渊太阿,水击鹄雁。君主佩剑,以彰其威严。士子佩剑,以明其意志。将军佩剑,以展其宏愿。刺客佩剑,以成其道义。美人佩剑,以为郎君舞。宝剑争相出世,虽不是江湖,胜似江湖,名将更以万军作剑,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养一国以为势。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则九州定矣!!
  • 汉风飞扬

    汉风飞扬

    汉风是一个军号,起源于杨思南建立的黑豹军。他是一个意外的穿越者,他来到蒙古草原,目睹并促成了蒙古的崛起,为了家仇,他创立了黑豹军。等家仇完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己的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候,面对尊敬的长者、亲人、妻子、情人,主人公应该如何去做,在亲情、友情、爱情、民族情节之中,主人公该如何选择,尽在汉风飞扬。
热门推荐
  • 追寻遗失的曾经

    追寻遗失的曾经

    在某个孤单的角落,总有那么一个人,需要人陪伴。也许只是一句“没事吧”,都会在心里燃起一丝充满温暖的光芒。
  • 甜婚蜜爱:萌宝来袭,请接招!

    甜婚蜜爱:萌宝来袭,请接招!

    “如果下雪了,我们不撑伞,一路走下去,是不是就可以一路到白头?”千夜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轻声对一旁悠然自得的女子道。“切,谁要那满头白发了,我可是对我的头发喜爱的很呢!”闻言,千夜北轻笑,也不理会女子的轻嗤,道:“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没情趣!”女子闻言,挑眉,双手环住身旁的男子,道:“没情趣?你是在说我吗?”说完,顺势在男子耳边轻呵了一口气。千夜北看着眼前媚眼如丝的女子,笑了,眼中尽是得逞的恶劣……
  • 南岳记

    南岳记

    这是一个虚构的武侠世界,仅仅是我自己的武侠梦,在这里,有朝堂江湖的纠葛,有家仇国恨的羁绊,还有热血沸腾的战斗,更有荡气回肠的爱情;这里不仅有侠客,有为义而生,为义而死的武林豪杰;还有让人又爱又恨的江湖奸雄;当然,更少不了一笑倾城,再笑倾人的美人。朝堂与江湖的交织,野心与忠义的抉择。在剑走长虹的岁月里漂泊,让无数的江湖豪杰向往憧憬着,可在不断流逝的江湖岁月里,又有几人能做到自如洒脱?
  • 风停泊在无名港湾

    风停泊在无名港湾

    青春明明那么美好,却被我们的爱情搞得一团糟。你明明可以找到更好的归宿,为什么偏要在我这个不起眼的码头停泊。你有你的爱情,我有我的追求。别执迷不悟,去寻找你人生最好的归宿。
  • 绯色蜜爱:腹黑总裁呆萌妻

    绯色蜜爱:腹黑总裁呆萌妻

    他,商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全亚洲第一企业集团CEO,世界福布斯排行榜上第八位富豪!腹黑,邪魅,娟狂,酷拽,是他的代名词;花心,滥情,换女人如豪车是他的标签!一次误解,一场云雨,多少人伤怀!于是伤心欲绝,彻底消失!当她洗尽铅华,成为大红大紫年轻作家,接受万众瞩目时,他勾唇邪魅一笑,魅惑众生:终于……找到你了!“唐小虞,做我的女人。”——拒绝。“唐小虞,嫁给我。”——拒绝。“唐小虞,你的孩子都承认我这个爸爸了,你还掩耳盗铃什么?”总之,这是一个腹黑花心滥情……的大灰狼使尽浑身解数扑倒不算小白兔的“小白兔”的故事。
  • 好口才从孩子抓起

    好口才从孩子抓起

    本书从平台设施、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三个角度,对少年儿童应该掌握的语言技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期的爱恨

    青春期的爱恨

    他是学校总裁的儿子,堂堂的外表,高高的个子,帅气的脸蛋,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怎一个多字能概括,他从小便骄傲自大,看谁都不顺眼……她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乡野丫头,长的并不好看,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体,不幸的家庭,让她对外人敬怕三分……一个是开朗的阔少爷,一个是内向的乡下丫头,本就注定不是同一个档次的人,却偏偏又要相遇相知相爱相恨……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至纯致美

    至纯致美

    唯美故事。第一章生如夏花,第二章静月秋思第三章…读了这些故事你会发现,这些人活灵活现的生活在你身边如能使您有一点启迪,乃我三生有幸!哈哈故事温情中蕴含着浪漫,伤感中透漏着坚强彷徨,反思,纠结,前进,这就是青春的本色,生命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