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这个人物是《三国演义》里的飞来一笔:化名单福在新野城投了刘各,到后来进了曹营一言不发,也就没他的戏了。至多是在赤壁前夜一把抓住来献连环计的庞统吓唬吓唬他说:不要以为曹营没人噢!这以后是真的不见踪影了。然而历史上的徐庶却不是这般凌空出世的。
首先徐庶投刘各时并没有化名单福。《魏略》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单家子者,孤寒人家子弟也,罗贯中误以为是姓单人家的儿子了。徐庶少年时的经历有点像“除三害”的周处,或者拿今天时髦一点的话说像个“古惑仔”。《三国志》引《魏略》载:汉灵帝中平年间,应该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徐庶像金庸笔下的侠客一样,去替别人找仇家报仇。他用白垩涂面,披发而行,一副恐怖狰狞的样子。仇有没有报成,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敢妄加揣测,但我们的“侠客”却落在了官府手中。官吏问他姓名,徐庶闭口不言;问他同党,他更是拒不交代。那官吏也够狠,将他绑在马车的柱子上,拉到集市上去,击鼓聚众,让人辨认指证,要将他当场磔杀。但当地老百姓慑于徐庶他们的势力,都不敢指认。而徐庶的同党却乘机“劫法场”,将徐庶解救出来了。
在生与死的边缘上走了一遭后,“古惑仔”徐庶幡然醒悟过来,决心浪子回头,洗心革面。他将刀戟等凶器扔了,换上读书人的打扮,弃武从文,折节学问。但就像今天的失足青年要想踏上正途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歧视一样,徐庶这位浪子回头也不易。他去一家书院求学,但书院里的学生听说他曾经做过强人,生怕引来校园暴力,避开他都来不及,哪里肯与他往来?徐庶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大家的态度,每日起得最早,拿把扫帚先打扫书院做“值日生”,然后埋头读书,听习经业。他天资聪明,很快便“义理精熟”,学问大进。一些有识见的人士慢慢地也愿意与他交朋友了,同郡的石韬便是与他最要好的。东汉初平中期,中原军阀混战,徐庶便与石韬一起南下,客居荆州。在那里,他们又结识了隐居卧龙岗的诸葛亮,三个人互相赏识,成为莫逆之交,宛如今天的什么什么组合。
后来,刘各屯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称诸葛亮是“卧龙”。刘备当即让他跟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建议刘备亲自登门拜访。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徐庶也不是举荐了诸葛亮后马上就投曹营去的,事实上他还跟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共事过一段时间。徐庶去许都是在刘备离樊城南走途中,徐母被曹操俘虏了去后。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本来想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凭的是这一颗心,现今老母被俘,这颗心方寸已乱,无益于事了,请让我从此与您作别吧!”讲完这番话,他只身来到了曹营。至于《三国演义》中徐母骂曹责子的故事并不见于史传,估计是小说家参照或移植汉初王陵母亲的事迹而来的。《汉书·王陵传》记载:楚汉相争时,王陵跟从了刘邦,项羽就抓了陵母想招王陵来降。王陵母偷偷派人去告诉儿子:“好好地事奉汉王,不要因为我而有二心。”说罢伏剑而死。显然,徐母骂曹故事从此演化而来,故事如出一辙,罗贯中只是把“伏剑而死”改为“上吊自尽”而已。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演化移植技巧用得很多,多读几本自然看出其中雷同。
徐庶进了曹营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诸葛亮听说后感叹道:“魏国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都不见用!”事实上,像诸葛亮这般春风得意的人此时已很难理解徐庶的落魄了。当然也只有春风得意的人才会同情敬重落魄的人,两个春风得意的人或两个落魄的人都不会互相敬重互相同情,只会互相倾轧。
徐庶在曹营中做的实在是一种绝望的反抗。绝望乃包括对现状险恶的全部接受:曹营中杨修、孔融等不合作者的下场,不能不使他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从而绝望;但绝望同时也包括了对非人性的根本拒绝。因为曹操把徐庶弄进曹营本就是看中他的才华,张绣的谋士贾诩、袁绍的谋士辛毗、刘表的谋士蒯越投了曹操都得以重用,如果他徐庶肯全心全意投曹操也不必绝望。然而徐庶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与曹操大破大立的性格从根本上格格不入,他也就不愿“摧眉折腰”泯灭自己的人性了。所以说徐庶的绝望也表明了自我存在的勇气。它是对于自我肯定的力量的体验,是相对于“奴隶道德”的“主人道德”。徐庶是个悲剧人物,同时,徐庶又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有一种说法认为徐庶实在是个随风倒的滑头,因为他去曹营的时候正是刘备最艰难、几乎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持此论者实在是不了解徐庶啊!如果要随风倒,刘备什么时候势力大于曹操过了?徐庶应该一开始就去投曹操,何必先投刘备再降曹操呢。徐庶去之日,刘备依依不舍,知人之明如刘各者岂能为一滑头而不舍?徐庶进了曹营后确实没做什么事。当然也不像“演义”里说的识破庞统的连环计,把个庞统吓得魂飞胆战了。因为徐庶那时根本不在赤壁军中。按史料记载,他应该与臧霸一起配合张辽等攻伐袁术余部陈兰去了。顺便说一下,赤壁之战中,曹营许多大将,如张辽、徐晃等并未跟随曹操大军。因为曹操的战线不止江东一处,这些大将都已独当一面了。《三国演义》写曹营诸大将均跟着曹操狼狈逃命,实在是为了出出曹操的丑而已。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是以固有的诚实和勇气,表明个体存在对于处境的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而这与各种失败主义无缘。从明哲保身的角度讲,徐庶的一言不发也较杨修、孔融的乱发议论更为高明。从这一层上讲,徐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也是诸多懦弱的知识分子可以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