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有一篇语文课文,是从《史记·陈涉世家》上摘录下来的,题目就叫《陈涉世家》。陈涉就是秦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造反派的祖师爷陈胜。“世家”是一种文章体例,写的就是今天所谓的“发家史”。当然这种发家史都是帝王家族的发家史,仅次于皇帝的“本纪”,一般暴发户请人修家谱写发家史是用不得“世家”两个字的,从前规矩是很严明的。
那么各位恐怕要问:这个陈涉也不是帝王,为什么他的发家史可以称“世家”?陈涉实际上倒也是当过帝王的。他在秦始皇元年七月的时候,同九百多名被抽了壮丁的新兵一起,在将尉的带领下开赴北方的渔阳去守卫边疆。走到蕲县大泽乡,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宿县附近,忽遇大雨。这雨一下个把月,道路都被冲毁了。计算一下应该报到的时日,这支队伍已经误了军期。秦朝的法律是相当严峻的,像这种误期的情况,按秦朝的律令,九百多人都得被斩首。于是陈涉与吴广密议定计,杀死了统兵的将尉,煽动九百人一起造了反。这九百人都是死里余生的敢死队员,打起仗来奋不顾身,一连打下好几个县城,地方百姓怨苦秦朝的苛政暴行,纷纷揭竿响应。什么叫揭竿响应?有句成语叫“揭竿而起”,就是从陈涉他们这个故事里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就是说随手举起晾衣竿之类的竹竿木棍就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来参加战斗了。可见决心之大,人心所向。到后来,陈涉的队伍越杀越勇,越聚越多,有如风卷云涌,很快占据了陈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这个陈郡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都城,是东南一个水陆交通的枢纽。陈涉就在那里建立了政权,国号“张楚”,意思是要发扬、张大楚国。因为他们原先都是楚国人,所以以恢复楚国为号召。陈涉也就自封为张楚王,也有人称他为陈王。
当然,他这个帝王在后世正统的封建皇权序列里面是不被承认的。但司马迁却承认他。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就是跟随着陈涉他们的步伐出来“混”的,陈涉可以说是他的“革命导师”,如果不承认陈涉的张楚政权,那么对于汉朝的法统基础也是不利的;第二,司马迁是个很有个性、非常秉承史笔原则的史学家,他为了替朝廷的叛将、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不怕得罪汉武帝,不怕去受宫刑,被活活去掉了生殖器。这样的人,他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不会被世俗观念和皇权强势所左右。这样的人,在今天也不会多;而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史学家。总之,司马迁写《史记》将一个造反派头子的发家史列入“世家”这种文章体例,在今天看来,还是蛮大胆的。
现在的高中生不知道还读不读《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但陈胜这个人总还是应该知道的,即使语文课上读不到了,历史老师还是要讲到的。如果连陈胜吴广都不知道,那你这个高中生当得也有些冤枉了。
在《陈涉世家》这篇课文里有两名著名的话,一句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句叫“苟富贵,毋相忘”。
话说陈胜当年还在农田里耕种的时候,他偶尔直起身子,略事休息,仰望着长天,看到一群鸿鹄飞过,他突然说出了一句叫他的同伴们都嗤笑不已的话来:“苟富贵,毋相忘。”意思是如果我们中有人哪一天富贵了,不要忘记兄弟们。陈胜的同伴可都是些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庄稼人,从来都没想过哪一天还会有富贵这档子事降临,所以都嗤笑陈胜。陈胜感到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感慨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过了若干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摧枯拉朽般地一路攻城掠地。在夺取陈县后宣布建立张楚政权,自立为王。他果然富贵了!陈胜家乡那些昔日一同种田的伙伴个个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而今坐王廷的张楚王就是当年一道翻泥巴的陈胜。他们中有一个人忆起了当年陈胜说过的“苟富贵,毋相忘”这句话,他希望陈胜还没有将他忘记,于是他壮着胆子跑到了陈胜的宫门前,说要见张楚王。宫门守卫哪里会让他进去,反而把他抓了起来。他急了,反复辩解,守卫总算相信了,放了他,却仍不肯替他通报。守卫心里明白,大王贫贱时随便说说的一句话岂好当真。但陈胜那个老乡不死心。有一天,陈胜出宫来,那位农夫拦路呼喊陈胜的名字。陈胜听到了,于是召见了他。陈胜当时心情一定很好,当即与他一同乘着同一辆马车回宫去,盛情款待这位种田朋友。可怜这位整日里与泥巴打交道的农夫哪里见过宫中奢华的物事,惊叹连连:“这么多东西呀!”他吃惊得连嘴巴都合不拢了。
本来么,这件事情也算好结局了,陈胜也确实算“毋相忘”了。但偏偏这位农夫不识相,出去后,“愈益发舒”,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骨头发酥吧,逢人便吹嘘他与陈胜的老交情。于是,有人便对陈胜说了:“你的这位种田朋友愚昧无知,口无遮拦,恐怕会损害你的威信。”陈胜想想也是,便叫人把那农夫抓来,悄悄地结果了。
这则故事同样见诸《史记》。司马迁记述了这件事后,评价说:“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看来他是批评陈胜的,说陈胜这样做,寒了老朋友的心,没有人再去亲近他,这也是陈胜失败的一个原因。
但我在想,这位农夫其实也是有错的。且不说他口无遮拦地到处吹嘘,犯了我们中国人“英雄莫问出处”“为尊者讳”的大忌,他那种旁权势的依赖思想更是他致命的所在。大凡“苟富贵,毋相忘”这种话只好视做身处逆境或至少是境遇不佳的朋友之间互相鞭策、互相勉励的话来听,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总的来说,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得靠自己。《国际歌》上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你如果抱着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只等着别人来拉你一把,那就要看人家的脸色,看人家愿不愿意带着你一道升天了。这里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如果你运气好,人家也觉得你有利用价值,需要几个自己人带在身边放心,那么你就可能一道升天,但你的命运总还是掌握在人家的手里,《红楼梦》里说的“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仍然可以算是人生一大规律,所以这种可能也不大靠得牢。第二种可能是你一开始就运气不好,那么就跟陈胜的农民朋友一样了。
“苟富贵,毋相忘”作为陈胜的一句名言,今天的中学生都会说了,我们当年中学毕业,大家写毕业留言时也都无厘头地写过类似的话。其实,这样的约定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并不是陈胜一个人的专利,甚至连闺中妇人都这么说。同样是一部《史记》,在“外戚世家”卷里就记载了汉高祖的薄姬,也就是汉文帝的母亲,与另两个高祖的妃子管夫人、赵子儿相约,说是“先贵无相忘”。然而,后来的事情怎么样呢?管夫人、赵子儿先被汉高祖刘邦宠幸了。一日,刘邦带了这两个妃子坐在河南宫成皋台上,两个雌儿竟在谈笑之间相互讥笑当年薄姬的约定,刘邦听了,心里都为薄姬感到可怜,因同情她便召而幸之,总算生下了后来的汉文帝。你想,靠人家,靠不靠得住?赶紧端正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