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民
宁夏固原博物馆展出和馆藏北魏、北周时期的彩绘陶俑,蜚声中外,具有中西文化特征的文物,充分见证了固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位。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乡考古发掘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几百件珍贵的文物中,其中237件北周彩绘陶俑尤为精美,成为丝绸之路文物精华的一部分。1984年发掘彭阳新集墓中,出土一百多件陶俑群,阵容宏伟。这些文物对研究北朝及固原历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近些年随着行业博物馆的增加,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复制工作成为文博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复制文物走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同样以其艺术性取代展出。随着陈展的需要和发展,复制工作逐步形成了专业技术力量。
一、文物复制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美术复制历史。由于时代久远、工艺精湛,许多珍贵的墨宝、瓷器、金属器、陶器等复制品都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复制的艺术品不乏很多名人之手。复制原因是因文物原件已严重受损,虽经保护技术处理,仍难长久保存;濒临毁坏且有珍贵价值的藏品,经常利用又极易损坏的珍贵文物;藏品未完成或暂不能完成保护技术处理,为使观众早日见到藏品,行业博物馆为充实丰富本馆陈列内容,需展出非本馆文物,也用复制品替代,均需进行复制;复制从而使得文物资料得到妥善保藏;若原件损毁,复制品就成为研究参考的珍贵资料。
复制品必须遵守复原文物原状的原则,以文物原件为依据进行复原,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技术工作。复制目的是展示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信息。复制在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模仿、造假盛行,虽非完全意义的复制品,但亦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至20世纪,文物、博物、考古事业逐渐发展,复制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技项目。
复制不同于仿制。仿制主要是模仿原作的艺术风貌和表现技法,不拘泥于材料、形制等方面进行制作,可以脱离原件,随意更改,甚至完全凭空捏造。复制则要以原物为依据,不能主观臆造。其形制、结构、纹饰、风格、残痕等都要与原件一样,不得随意增减改变。材料的应用和工艺制作尽量与原文物相同,如果选择代用材料,采取新的制作技术,应确保真实感,传达文物内涵价值。为避免真假混杂,复制品完成后应造册登记编号,建立档案,在陈展中要标注“复制品”。
二、陶土选择与加工
复制陶俑我们选用的材料,是当地的陶土,这种含有多种混合无机盐的土质,黏性很强,人们俗称“红胶泥”,是六盘山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土质,分布范围很广,土质中含有较高的铁矿成分,颜色以黄褐色、褐红色、红紫色等为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使用时将土加水和为泥,泥通过塑造加温烧制为陶,应用于建筑构件、生产生活用具、工艺美术品等,可称“百变红泥”。人们对陶土的利用,古今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泥巴艺术利用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选择适合的红色黏土。黏土是制陶的原料,黏土又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陶土中含有铁质矿物成分,具有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后具有良好可塑性。陶土成形需要的温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温度较高。把选好的红色黏土打碾粉碎,用传统的方法是手工打碾、可以从中挑去杂物,将粉状的黏土浆泡发酵接近一周时间,经过踩压、捶打的方法由土变为泥,泥的手感柔软而滑腻,用保鲜薄膜包封,放置在温度较稳定的20℃~30℃环境中,其目的是提高泥土的黏性。
三、选择模具材料
复制的文物由于质地、数量、难易不同,制作模具的材料和方法也就不同,如金属器、石器、砖雕、陶器等种类。陶器的制作就有几方法:
传统手工制陶:复制罐、瓶类的器物用木头做成的转轴,安放在地上,将陶泥放在辘轳上用脚一踢就开始转动,然后,双手抱着一堆揉合好的陶泥,顺着转轴的方向往上抱,随着拉胚机的旋转,使陶泥逐步向文物的原形状靠近,一个罐或一个钵(陶制的器具)顷刻就做好了。这就是传统的手拉坯制陶。这种复制应在传统的制陶技师手中完成,是比较理想的制作方法。
石膏模具制陶:石膏是一种矿物质材料,制作模型、模具使用简便但易碎,在制作模具时,以文物原件为模,用石膏制范,将陶泥填入挤压成型,复制的外形基本保持了文物的原貌。常用的模具是在复制的陶物上再翻模,尽量避免文物与模具材料的接触,文物必须与模具材料做脱离处理才可制模。
硅橡胶模具制陶:硅橡胶突出的性能是使用温度宽广,能在-60℃(或更低的温度)至250℃(或更高的温度)下长期使用。但硅橡胶的抗张强度和抗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差。以新的合成代用品灌制,做成的复制品结构细致,纹饰精确,适用于较小精致文物复制。
玻璃钢模具制陶:玻璃钢是有机复合材料,以玻璃纤维作骨架,聚酯树脂作黏合剂。在模具上一层层加工出来,达到厚度,使用时间较长,这种模具适合超大体积和结构复杂的文物复制。模具中的陶坯(“坯”指没有烧过的陶器物的雏形)不同程度出现局部凸凹,经过补洗和重铸的方法,要达到与文物的结构比例完全吻合。
文物复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技术,不仅需要高超熟练的技艺,还要了解文物本身的内涵信息,这样才能展示出形神兼备的文物所具有的价值特征。模具的制作方法要根据文物本身而定。由于陶土黏性较大,有时在模具中难以取出,为保护文物的安全,须做模具与文物的隔离。
四、陶俑烧制与做旧
陶的诞生是火直接使用的结果。元谋人时代(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火就开始使用了,被焙烧的黏土变得如此坚硬,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提高生活崭新的一页。烧制是制陶方法的延续,在烧制前我们将陶泥阴干定型,使陶泥的水分充分挥发,防止烧窑过程中的裂变损坏。高温能够改变红黏土内部的矿物质结构连接,提高陶质硬度。烧制随着时间的延长,火势增强,温度不断提高,黏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彻底脱离坯体的时候,封住全部气道以利于温度的有效提高,然后继续加大火势,让窑温更快速的提高,以至于达到预想的烧制温度。陶俑烧制的温度控制在800℃~1000℃之间,在高温时期会产生几个不同的阶段,窑内的坯体会呈现出红色、深红色、玫瑰红色、剔透晶莹的粉红色、橙红色、橙黄色等明显的颜色变化,传统的窑烧就是凭借这些色泽上的微妙变化来判断温度变化,以调整火势控制烧陶的效果。现在我们可用电子温控炉外控制,掌握预想的温度。根据窑炉容积和陶器材质,烧制时间因陶器大小的差异一般需几个小时到几天时间不等,自然冷却后,撬开窑门,取出陶俑。
宁夏固原博物馆珍藏着大量的北魏、北周彩绘陶俑,这些陶俑真实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它对研究古代服饰、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要复原这些规模巨大、场面威武的陶俑阵容的信息,需经过十几道工艺流程,由泥土到古陶俑艺术,并采用着色做旧技术使其与原文物相同。做旧包括色彩、纹饰等工艺,对表面色彩现状进行分析。观察线条、纹饰、色彩的微妙变化,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性的地方,制定复原做旧步骤,选用矿物质颜料进行染色勾线,有些陶俑彩绘的颜料层出土时已残缺不全,做旧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技术处理,使造型、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均与原件保持一致,使复制品与原件在外观上难辨真伪,这类复制品适用于陈列。对藏品原件残缺,而又需恢复原状的复制品,必须有科学依据,不应随意创造。
五、复制品的互补作用
宁夏固原博物馆从1988年开始至今,以《文物复制暂行管理办法》为依据,发挥文物资源利用的优势,为行业博物馆陈展工作复制提供了大量的复制文物,其中有陶器、玻璃器、金属器、壁画、石器等,复制的内容突出丝绸之路文物之精华部分。其中,彩绘陶俑复制从建馆至今始终不断,对陶泥的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造型不同、神态各异的俑阵;如:北魏伎乐俑、武士俑、风帽俑、女佣、甲骑具装俑、驭者(组件)等。北周陶俑有武官俑、仪仗俑、乐俑,文吏俑、笼冠俑、胡人俑、甲骑俑等上百件。动物类、生活类陶质造型各异的复制品,成为辅助展品陈列摆放。栩栩如生、丰富多样、传神精美的陶复制品达到仿真的艺术效果,为展览陈列及文化产品开发起到多元化作用。传统方法的文物复制不仅传承了古代复制的独特工艺,而且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发展了的复制新技术,同样的传递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信息。今天我们用新的观念、独具匠心的创意、取长补短,坚持文化合作与交流,繁荣文化市场与文化资源的利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仿古复制艺术定会走出更宽的领域。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