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坊 胡彩珍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83)141号和西吉县人民政府(1984)29号文件精神,西吉县从1984年6月至1985年12月进行第一次(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首次组织非专业人员在全县进行文物普查,共普查26个乡(镇),187个村,950个村民小组,调查知情人8000余人次,摸到文物线索1400余处,走访干部群众1700余户,先后有600余人上交文物,共征集各种文物1165件。西吉县第二次(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调查,调查3镇16乡,306个行政村,1912个村民小组,覆盖率100%,复查新石器遗址120处,新发现新石器遗址5处,其中房址19处,灰坑40处,墓葬66处。
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发现,新石器遗址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山顶或半山腰。普查人员对所采标本详细分析分类对比,划出遗址年代的先后之别,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平齐,中期与“菜园遗存”相当,晚期与齐家文化范畴相当。本文就西吉县境新石器文化遗存简介如下:
该遗址位于西吉县白崖乡西沟村红土崾岘组北侧的半山坡地内。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高南低,东西平均长63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2米,地表散见大量陶片。
XJXQY1 三滴水遗址
北纬36°0′32.0″,东经105°5′18.1″,海拔2219米。位于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原白城乡)三滴水村南侧呈梯形状的山坡上,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上有大量质地为夹砂、细泥、绳纹、橘红色和灰色陶片。在解放前曾出土红陶、绳纹以及灰陶片,横栏的陶罐、陶瓶各一个,文化层厚1米~2米。
XJXQY2 杨家庄遗址
北纬35°42′56.8″,东经106°02′08.6″,海拔2047米。位于西吉县什字乡杨家庄村,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300000平方米,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00米,文化积层厚1米~9米。暴露房址一处,草拌泥与白灰层暴露地表,面积4平方米,地面散布少量夹砂和细泥红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曾出土红陶罐、豆、杯、彩陶壶和石斧等,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东侧距什字乡道1000米,东接什字乡道西至遗址有一条砂石便道。
XJXQY3 大湾遗址
北纬35°42′49.2″,东经105°47′14.1″,海拔1808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韩家沟西南2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600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1米~3米。地面散布夹砂与细泥红陶片,纹饰有篮纹、粗细绳纹、附加堆纹、按印纹,表露灰坑、白灰层5处。曾出土红陶罐、陶杯等器物。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XJXQY4 黄沟遗址
北纬35°43′19.0″,东经106°01′07.7″,海拔1989米。位于西吉县什字乡村北30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面积2500000平方米,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650米,文化堆层厚1米~2.5米。地面散布大量的夹砂陶片、细泥片,纹饰有篮纹、粗细绳纹、附加堆纹、乳丁纹、戳印纹。曾出土红陶罐、陶壶和石斧等器物。暴露出灰层5处,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遗址东侧距什字河道100米,距什字乡道200米。
XJXQY5 柳树梁遗址
北纬35°43′28.3″,东经105°54′09.0″,海拔1900米。位于西吉县什字乡新店村3组东南150米处的坡形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堆层0.5米~1.5米。地面散布红色夹砂单、双耳罐残片,以绳纹居多,并有少量的锥形纹和素面陶片,采集遗物有夹砂陶和红陶片,器形有敞口罐、小口罐、单耳罐,纹饰有绳纹、篮纹、素面。属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XJXQY6 左家洼杏树坪遗址
北纬35°58′07.6″,东经105°34′44.6″,海拔1963米。位于西吉县马建乡大坪村左家庄组东北山角下的平地上。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5米~1.5米。在民国9年(1920年)曾出土过灰陶瓮罐,其中一个出土时已毁,另一个完好。灰陶瓮口径28厘米,底径27厘米,腹围63厘米,高44.5厘米,纹饰为粗绳纹。纹饰在瓮的肩部下,肩部下有三大圈纹,完好无损。1997年在整修梯田时曾出土过灰色的附加堆积纹小陶罐一个,地表暴露有红色、橘黄色的细泥和夹砂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蜂窝状绳纹,采集到一件石锛,属马家窑文化遗址。
XJXQY7 高山洼遗址
北纬35°58′22.8″,东经105°34′28.1″,海拔2054米。位于西吉县马建乡大坪村高山洼组以北的山坡上,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50米,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6米~1.5米。地表暴露大量的红陶片、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网状纹,据地表面的残片看,有双耳罐、彩陶罐等器物,2008年4月在此曾出土过彩陶罐,属马家窖文化遗址。
XJXQY8 黑虎沟遗址
北纬35°51′41.5″,东经105°46′05.1″,海拔1946米。位于西吉县西滩乡黑虎沟村堡子湾组西200米处的台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45米,面积36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1米,采集有夹砂红陶片、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陶罐、陶盆等,属马家窑文化遗存。遗址整修成梯田,整个遗址被破坏。
XJXQY9 红土崾岘遗址
北纬36°09′44.5″,东经105°53′48.6″,泥质、夹砂陶片,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兼有篮纹、按印纹。据当地村民讲述,该遗址出土器物以泥质、绳纹、高8厘米~15厘米不等的红色陶罐为主,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0 南台遗址
北纬35°57′32.7″,东经105°45′46.5″,海拔1962米。位于西吉县吉强镇南台村南500米处平山台地。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400平方米,原文化堆层厚0.7米~1.5米。曾出土过红陶罐,现地表仍散见少量的泥质、夹砂红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1 牛营村遗址
北纬35°44′24.3″,东经105°58′26.9″,海拔1970米。位于西吉县什字乡牛营村东的山梁上,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35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5米~1.5米,出土文物有橘黄色单耳素面陶罐,并且地面散布有大量的刻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细绳纹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遗存。遗址南侧20米处是什字乡道,北堡村和牛营村的交汇处。
XJXQY12 北堡子山遗址
北纬35°44′11.8″,东经105°54′53.9″,海拔1922米。位于西吉县什字乡山庄村北20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东西各长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1~2米。地层剖面有白灰面、灰层、人骨。采集器物有细泥红色和灰色陶罐,纹饰以锥刺纹居多。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3 公易遗址
北纬35°41′19.8″,东经105°42′57.8″,海拔1947米。位于西吉县公易村西200米的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1米~1.5米。地面散布大量的夹砂陶片,器形有盆、碗,采集物有泥质夹砂陶罐。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4 塌山遗址
北纬35°37′41.8″,东经105°49′29.6″,海拔1829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下堡村2组东1000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长25米,南北宽16米,总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1米~1.5米。曾出土橘黄色夹砂撇口罐及泥质夹砂红陶罐各1件。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5 南湾遗址
北纬35°38′43.0″,东经105°50′11.0″,海拔1940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张节子村1组南湾的坡形台地上,东西长55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15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5米~2米。地面散布大量的绳纹、附加堆纹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6 上村遗址
北纬35°41′00.5″,东经105°43′17.1″,海拔1932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上村西12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35米,东西宽15米,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5米~2米,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修建屋时曾出土红色绳纹单、双耳陶罐4件,地层剖面暴露有白灰层、灰坑、火烧土,人骨器物。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7 闫家沟遗址
北纬35°41′09.5″米,东经105°45′57.9″,海拔1957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代段村小学西15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堆层厚0.4米~1米。地面暴露少量泥质夹砂陶片,以绳纹和素面居多。采集到1件单耳夹砂陶罐纹饰为锥形刺纹,属马家窑文化遗址。西侧距兴隆镇的县级沙石公路20米。
XJXQY18 代家岔遗址
北纬35°41′24.9″,东经105°43′12.2″,海拔1933米。位于西吉县兴隆镇公易代家岔村上湾组东500米台地,东西宽18米,南北长30米,总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分布范围内,地面暴露有灰坑、烧土层,地面散见红色、橘黄色陶片。纹饰有印纹、粗绳纹。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XJXQY19 北倘山遗址
北纬35°55′04.9″,东经105°50′46.3″,海拔1967米。位于西吉县硝河乡马场村东500米处的山坡地上。新石器时代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5000平方米。1995年出土单耳和无耳红陶罐3件,单耳夹砂红陶罐为锥刺纹,其余为细绳纹。现地面仍散见泥质、粗细泥、夹砂红陶片、灰陶片。采集到的遗物有小罐底、罐口沿等残片。纹饰有粗细绳纹、堆积纹、按印纹等,属马家窑文化遗存。
西吉县普查登记125处不可移动的新石器遗址,海拔都在1500米~2300米之间,以东的遗址海拔较低,分布区多数为中坡地形,便利开掘窑洞式房屋,所以房址较多,说明窑洞式房址是当地及以后采用较普遍的一种住宅建筑。这种建筑颇具特色,其特点是白灰面做居住面,墙壁的抹面。白灰面系石灰质,抹成墙面或地面后,颜色洁白或淡黄,质地坚硬。表面平整光滑,带有光泽,既可防潮,又可采光。另一种遗址与“菜园遗存”相类似,这也是近年新石器时期遗址科学文化研究的新课题,虽说相类似的遗址在西吉境内有所发现,主要分布在西吉县内的祖厉河、葫芦河、沙沟河流域,不少器物如长颈单耳罐、小口罐、双耳壶,出土于不同的遗址,但制法、纹饰、陶色、陶质都很相似。对这些遗址调查表明,各遗址间的先民交往频繁,联系密切,才会创造出今天遗址所遗留下的文化层有类似之处,如硝河铁家山遗址、北倘山遗址、沙沟遗址等。在沙沟所采集的标本里,有早、中、晚三期的遗物,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之间的联系,因为早、中两期年代相差较远,文化层次差异较大,所以器型难以确切辨认,亟待进一步探索。晚期遗存叠压在中期之上,纹饰、器型、陶色、陶质也很相近,但有所发展,西吉县境所调查遗址,大多为晚期遗址文化堆积层,也是揭示西吉境内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
综合西吉新石器遗址出土器物类比:陶器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大致可分为泥质陶和砂质陶两种,泥质陶占多数。器型多数为橙黄、橙红色,素面为主,纹饰以线条最多,次为绳纹,附加堆纹和戳印纹,线纹或横行、或斜行、或交错排列,竖排极少,绳纹亦是如此。沙沟、兴坪、红耀、什字遗址出土少量彩陶,多为几何形纹饰,夹砂陶多呈红褐色、灰褐色,最常见的是绳纹和附加堆纹。有些器物组合使用,有的通体施绳纹,再边沿施扁平带状泥条,堆纹上的泥条指印有时清晰可见。器形有平底瓶、尖底瓶、卷檐曲腹盆、敛口罐、厚唇直腹缸、彩陶盆、撇口折檐盘、侈口罐、杯等。
(作者郭桂坊系西吉县钱币博物馆助理馆员;
胡彩珍系西吉县钱币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