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境内史前遗迹的发现及文化属性综述
周佩妮 张惠霞
固原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200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专家到彭阳县进行实地考察,在茹河流域的岭儿、刘河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4处、湖泊遗址1处。调查中采集到古人类石制品80余件,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等类型。依据断崖地层和暴露出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地质地层等考古学要素进行分析,确定该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年代大约与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相同,距今约2.7万年~3.2万年。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把宁夏南部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前推了2万年,说明宁夏南部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
新石器时代,地处宁夏南部的固原是黄河中上游人类生栖繁衍的重要地区,留下了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迄今为止,在宁南山区的固原、彭阳、隆德、海原、西吉等县调查、发掘和清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和墓葬350处左右,文化内涵有别于毗邻地区的同期文化,其中出土的与生产工具、生活器皿、装饰品相关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实物群体,其种类、形制、纹饰和造型风格颇具特色。墓葬的葬俗,居住的窑址显示出了自身的鲜明风格,具有浓郁的区域特征,为研究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实物依据。
固原境内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发现,肇始于1960年夏天宁夏博物馆筹备处在西吉县兴隆镇的发掘,开了本区域新石器考古文化的先河。该遗址位于西吉县兴隆镇西北约1500米处,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200米,发现有灰层,灰层中采集有以硅质石灰岩和砂岩为主打制磨光的石斧、石刀和石锛,还有饰以绳纹和篮纹,手制而成的夹砂红陶陶片。清理墓葬2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仰身直肢葬,随葬有饰横篮纹的泥质红陶长颈双耳罐、夹砂红陶单耳罐、夹砂红陶鬲、夹砂灰陶鬲足等器物。之后的整个60年代,又先后在隆德县风岭李世选村(胜利队)、隆德县风岭上齐家、海原县龚湾村、固原县店河村、固原县海家湾等地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属固原县店河村遗址,清理墓葬6座,其中3座保存完好,墓坑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葬式为单人侧身屈肢和单人屈肢葬两种,随葬品有石器、陶器、骨器,陶器最多,种类有瓶、双耳罐、单耳罐、罐、纺轮等。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以泥质和夹砂陶为主,多为手制平底器。器形以带耳罐为主,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等。还出土有少量彩陶,纹饰有方格网纹、三角弧线纹及弦纹等。这些器物时代早、数量少、规模小,仅是初步的发现,但为研究宁夏南部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提供了起始资料,打下了原始基础。
20世纪70年代,固原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以考古田野调查为主,固原县河川河谷文化遗迹的全面调查引人注目。清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3处,即苟堡遗址、店河遗址、西源畔遗址。苟堡遗址位于河川乡政府东约65千米的苟堡村,背山面南,下临苟堡河,由阳洼里和羊路峁两部分组成,暴露面积约4500平方米。店河遗址位于河川乡政府西约10千米的黄峁山东麓、店河沟垴及其谷地北岸的阶地之上,暴露面积近10000平方米。西源畔遗址位于南郊乡的清水河西岸阶地之上,残存遗迹计有居住址8座、窖穴17个、陶窑5座、墓葬8座,灰坑有几十个。对其中的居住址进行了重点调查清理,发现居址均为窑洞式,居室平面基本呈圆角方形,有“吕”字形双室和“凸”字形单室两种形制,四壁下部基本垂直、上部略呈内收势,逐步起弧形,顶部呈穹窿结构形式。居室面均涂抹“白灰面”,并经打磨,平整、光洁、坚硬;内壁四周下部亦粉刷高约1米的薄层白灰墙裙围子;中央皆设有浅盆式圆形火塘或方形盘式灶一个,以圆形居多;拐角处多有小窖穴、壁炉或居住面篝火处,大窖穴多凿于门内拐角及门外左右两侧;门前辟有平坦场院和路面,有的在门前左右侧亦营建陶窑址。这种因地凿穴,技术简便、坚固耐久的原始窑洞式居址的发现,是河川河谷考古调查中的重大收获,其结构起架高、空间大、通风、采光、封闭安全、防寒避暑,为原始窑洞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古学资料。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器形以罐瓮类居多,质地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纹饰有篮纹、绳纹、戳印窝点纹、蜂窝纹、刻划纹、线纹和编织纹等,制法为泥条盘筑,个别器物口沿有慢轮修痕。同时有牛羊狗鹿和禽鸟类等动物骨骼伴出,说明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这里的先民过着长久居住的稳定生活。%%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固原新石器考古发现进入高潮,主要标志就是对重要遗址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清理发掘的著名遗址有隆德县沙塘乡页河子、海原县菜园、曹洼等。它们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对研究宁夏南部新石器文化序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德沙塘乡页河子遗址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固原博物馆联合发掘,是固原新石器考古文化的一次重要发现。遗址位于隆德县沙塘乡和平村渝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房屋1座、残破的白灰面2处、灰坑93个。出土遗物分为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晚期遗迹有灰坑,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壁、平底,少量者为不规则形,形制简单。器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陶器质地以泥质和夹砂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和线纹为主。彩陶数量少,以黑彩为主。器形以平底器为主,其次为尖底器,三足器极少。主要器物有盆、钵、罐、瓮和尖底瓶。仰韶文化晚期遗迹及早中期彩陶在该遗址中的发现,说明这里曾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的遗迹,发现硬土面房屋1座、白灰面残迹2处、灰坑81座。房屋形状为不规则之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直壁,居住面为硬土面,地面平整坚硬,中间有灶台毁弃后的残迹,门道为长方形斜坡状。灰坑坑口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者,坑壁有斜直壁及直壁者,底多为平底,少数为坡底,以袋状一壁有小龛的圆形灰坑最具特色。遗物主要有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器形主要有泥质双耳罐、单耳罐,夹砂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高领折肩罐等。纹饰以篮纹、稻粒状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彩陶。其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与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秦魏家、皇娘娘台遗址有相似或相近的方面,应属齐家文化范畴。
海原菜园村遗址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合作发掘,包括切刀把、瓦罐嘴、寨子梁、二林子湾墓地和林子梁、马缨子梁遗址。切刀把墓地揭露面积2253平方米,清理墓葬59座,出土各类遗物约1637件。墓葬形制为长方形、椭圆形竖穴土坑和长方形、椭圆形竖穴侧龛两类。葬式大多为一次葬,以单人侧身屈肢葬为主,少数为仰身或俯身屈肢葬,屈肢程度有蹲踞式、跪踞式、屈膝式三种,并以屈膝式居多。头多向北,无葬具。随葬品在各墓中的数量多少不等,以陶器为主,一般为10件左右,多者达50件,少者仅1件。随葬品依质料分为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为大宗,皆手制,普遍使用泥条盘筑法,质地为夹粗砂陶、夹细砂陶和泥质陶3种,陶色以灰褐、黄褐为多,纹饰有篮纹、线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彩陶数量较少,黄褐胎,饰朱红或黑红相间的网格纹、圆圈纹、锯齿纹、条带纹等。器形共性明显,均为平底器,多见单耳或双耳,不见圈足或三足器。常见器物有小口瓮、大口瓮、小口罐、单耳罐、单耳壶、双耳罐和双耳壶,盆形匜、舟形匜、偏颈壶和子母口器物较少,但颇有特色。林子梁遗址发掘总面积43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分为两期,第一期中的房址分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两种,其中一处保存完好,由居室、门道、场地三部分构成,屋顶塌落后仍然保持穹隆形,是目前较为罕见的,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窑洞式房址之一。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河蚌壳等,其中以陶器为主,质地以夹砂红陶最多,泥质红陶次之,泥质黑陶最少,器形以小口罐为主,皆手制成型,采用泥条盘筑法,纹饰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另有少量线纹、划纹、竖条纹等其他纹饰。彩陶上一般饰黑彩,个别为紫彩和红彩。纹饰以网格纹为主,另有宽带、弧线、竖条等纹样和其他纹饰。马缨子梁遗址试掘375平方米,清理灰坑2座。出土彩陶较多,纹饰风格独特,往往以条带纹为边框,其间填有双棱、方块、雁阵等其他纹样,还有习见于马家窑文化的网格、柳叶、勾联等纹样。瓦罐嘴墓地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清理墓葬44座,形制为竖穴土坑和竖穴土洞两种。葬式皆为屈肢一次葬,无葬具,随葬品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陶器器形有各式罐、子母口甑、大口瓮等,陶色以红褐、灰褐为主,纹饰以篮纹为主。寨子梁墓地发掘550平方米,清理墓葬9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横穴土洞、土洞侧龛三种,葬式为典型的二次葬,有迁出和迁入葬。菜园遗址、墓地的发掘,规模大,遗迹、遗物丰富,是固原新石器考古文化发现的突破,给宁夏南部新石器文化增加了崭新的材料,为区域考古文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海原曹洼遗址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固原博物馆联合发掘,发掘总面积为27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彩陶为主,陶质有泥质和夹砂两类,陶色以橘黄居多,灰色及灰褐色较少。以黑彩为主,纹饰有红、黑彩相间宽带、城垛状、柳叶、锯齿、波浪、网格、弧边三角圆点、树枝状等纹样及其他纹饰,以柳叶纹为多。这是一处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存。但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彩陶图案绘制粗糙,线条杂乱而滞涩,显得极其潦草。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与菜园遗存相类似的文化在宁南山区的分布范围和源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合作,对固原境内的西吉、固原、隆德、彭阳、海原五县的22处新石器遗址进行了调查。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祖厉河、清水河、葫芦河与泾河流域的近旁,调查中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得知遗址年代有先后之别,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平齐;中期与菜园遗存的林子梁遗址一、二期相当;晚期已延伸到齐家文化范畴之内。早期遗址中的陶器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泥质陶占多数,色彩分橙黄,橙红色,素面为主,纹饰以线纹为主,另有绳纹、附加堆纹和戳印纹;典型器物有平底、尖底瓶,卷檐曲腹盆、敞口折沿盘、彩陶盆、侈口罐、敛口罐和厚唇直腹缸等。中期遗存发现地点较多,陶器沿用泥条盘筑法,泥质陶居多,纹饰中篮纹增多;典型器物有敞口斜腹盆、瓢形匜、双耳壶、长颈壶、小口罐、小口高领瓮、高领罐、大口深腹罐等。晚期遗址的陶器仍为手制,有些器壁上已出现轮修旋线,灰陶较多,纹饰以篮纹为主。典型器物有高领折肩双耳壶、双大耳壶等。这次调查,发现窑洞式房址达15处之多,说明本地区居民早期居住的建筑以窑洞式建筑为主,技术方面的措施颇有地方特色。不同遗址中发现的遗物在陶质、陶色、制法、纹饰和器形诸方面具有强烈的共性和浓郁的地域特征,内涵与菜园遗存十分相似。这充分说明了清水河、祖厉河、葫芦河和泾河流域是海原菜园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
通过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大规模田野调查,从所获得的大量考古学资料表现出的时间界域、空间范围和独具特色的实物群体三个要素的特征,并与毗邻地区的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常山遗址下层为代表的诸多文化要素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出,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类型,其与马家窑文化迥然有别,应属两个考古学文化体系,从文化面貌所反映的时间关系上看,晚于半山类型而与马厂类型大致同时。这是一支农牧并重、崇尚简朴、兴盛篮纹素陶的土著文化,以清水河、泾河上游为分布中心,是从当地远古文化中发展成熟,又从中孕育出齐家文化的主体,应当是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齐家文化的主要源头或直系前身,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菜园遗存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者周佩妮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惠霞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