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街得名前后
银川市兴庆区有一条著名的东西向大街,名叫文化街。此街原来东起于中山北街,后进行扩展,延伸到清和街,西止于公园北街口的光明广场,其中段与民族北街交汇处作为分界线,划分为文化东街和文化西街,全长2.22公里。
这条大街形成于明朝,是当时宁夏镇城的一条骨干街道,明廷设在宁夏镇的许多重要军政衙门,如宁夏都察院、按察司和游击府等都分布在这一街区之内。明朝间。街道没有名称。到清朝后期,街道两侧集中出现许多铁匠铺,因而被称为“铜铁市街”,市民则以“铁匠街”呼之。明国时期,宁夏省高等法院的监狱建在此街东段南侧,所以人们往往又以“监狱街”呼之。
1933年,回族军阀、第十五路军总指挥(总司令)马鸿逵奉蒋介石令率所部入驻宁夏,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因为十五路军总部设在铜铁市街东段,所以就把这段街区改名为国防路。当时马鸿逵的家(称大公馆或将军第)位于北街(今银川中山北街信义巷北侧),省政府位于西街(今银川解放西街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一带),他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铜铁市街,但沿街铁匠铺整日叮叮咚咚非常吵闹。尤其是马鸿逵每天乘坐马车和卫队通过时,都要在黑烟滚滚中忍受着令人窒息的怪味,车轮所过黑尘飞扬,卫生状况相当糟糕。于是马鸿逵下令把这些铁匠铺子全部迁移到光华门街(又称小南街),人们渐渐就改称光华街为“铁匠街”。于是马鸿逵下令把整顿后的原铜铁市街改名为文化街。
为什么要把这条街改名为文化街呢?因为从明朝开始,这个街区的中段就是镇城文化教育机构比较集中的地方,以文庙(今银川二中老校址)为中心,西侧建有宁夏等卫儒学,东面改原游击署为书院,初名养正书院,后改揆文书院。儒学和书院两旁各建魁星阁(楼)一座。进入清朝,宁夏降隶于甘肃省管辖,建置改为宁夏府。文庙依然存在,宁夏等卫儒学改为宁夏府学,原书院改为宁夏县学,东、西魁星楼仍然耸立在两侧。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遭遇大地震,文庙与教育机构同其他建筑一样,均被毁坏。次年清廷拨专款重建府城,文庙和学宫等亦修建一新,新修的文庙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前有牌坊、棂星门、戟门,东西两侧为更衣厅、省牲所,居中为大成殿。殿后是生员宿舍,宿舍之后有花园、水池。围绕学宫四周还建有宗圣祠、名宦祠、明伦堂、尊经阁、讲堂、教授署、训导署、学号和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群。以后还与光华门街西侧(今银川老九中和原商业大厦地方)新建一所书院,名叫“银川书院”。同治间在官军镇压回族人民斗争中毁于战火。光绪年间,又把这所书院迁移到文庙西侧,原名不变,并兼作宁夏府的考试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以后,同年文庙和银川书院(考试院)便改建成为宁夏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宁夏府中学堂。明清二代,在文化街不同区段还建有“效忠坊”、“养贤坊”“育才坊”等三大著名牌坊,表明这里是宁夏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民国建元以后,首先将宁夏府中学堂改建为甘肃省第八师范学校和第五中学,因两校规模较小,实行二校合办,简称“五中八师”。1929年宁夏建省以后,宁夏中学、宁夏师范和十五路军的军官学校——教导团等大型教育机构都仍然集中在文化街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街上先后有银川二中、银川十五中、宁夏财校、宁夏体校和区市妇幼保健院以及自治区政协机关、新华分社、人民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区文化厅、区体育局、区医药局、宁夏文联、宁夏文史馆、宁夏歌舞团、宁夏话剧团、宁夏京剧团、宁夏越剧团、化工研究所等许多文化、新闻、科研单位与文艺团体等都集中排列在大街两侧,所以从这条街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确确实实是一处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相当高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的街区,把这样的街区命名为文化街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
二、珠市巷的来历
珠市巷是银川市兴庆区老城范围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小巷南口在解放西街绿洲饭店东侧,北口在文化西街宁夏宾馆东侧,全长不足200米,但它的历史却也不短。要说清这条小巷的来历,还要从元朝讲起。元朝末年,由于时局动乱,镇守宁夏的地方官因兵力不足,无力固守偌大的一座城池,于是就将宁夏城的西半部完全放弃,把西城墙向城东移建,位置约在今进宁北街东侧,妄图用有限的兵力,坚守宁夏东部半个城,于是被弃的西部半个城就变成城外的荒地了。明朝以后,重建恢复了西半城。扩城后西半城的东西走向中心街叫新西门大街。虽然在新西门大街两侧的荒地上修建了郡王府、官署、庙宇等一些建筑,同时也有一些居民移迁到西城建房居住,但是仍然有大片空地闲置。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空地,当局在西城的西北角修建了一个大型养马场,人们称之为西马营,又在西南角修建一个供应军马的草料场,同时还把位于城中部的废西门西北部的一大片空地(相当于今区农行、农垦局、原煤炭厅、宁夏宾馆、老干部局和绿洲饭店所在地带)开辟为活畜交易市场,专门买卖活体猪羊,故称为猪羊市。因为这层关系,当时市民们也就把新西门大街靠近猪羊市的东段街路俗呼为猪市街。沿市场的西边有条小巷,是人们进出市场的通道,就是猪羊市场的出入口,也就成为猪市口。清朝以后,府城人口日益增多,土地需求量相应增加,再加上市容的关系,当时决定把位于市中心地带的这个市场撤销,活羊交易改移到羊市街(在今玉皇阁南街与朝阳街以东的一片空地),而生猪交易则迁到城外,放在南关(今胜利街靠近双城门西边的一块空地),远离人口稠密的地方。猪羊市场迁出以后,市民则在这一大片空地上挖晒土坯,所以人们又把猪市巷俗称为垡垃巷。这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名称,一直到民国初期都没有改变,因为在民国初期修建的《朔方道志》书中仍称“猪市大街”,并在宁夏城图中仍把西大街中段标明为“猪市大街”。但到民国后期绘制的“宁夏省城全图”中,可能因为其名不雅的原因,已将“猪市巷”改称为“珠市巷”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讲民族团结,在回族人口比例很大的银川市,其街巷名字当然也要体现这些精神,就采用依照读音正式将“猪市巷”改名为“珠市巷”。但是这个珠市巷与北京的珠市街是以经营珠宝金银、玉器为主一条街的含义显然有所不同,不能从字面作理解,所以说珠市巷无珠宝。
(《共产党人》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