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级以上的城池基本上都建有钟鼓楼和玉皇阁这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玉皇阁是道教供奉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场所,称为道观,所以大多修建在楼台之上。而钟鼓楼则往往建筑在城镇坊市(街区)的中心位置,上置大钟和大鼓,平时具有“晨钟暮鼓”报时服务,故亦被称作“谯楼”。当发生保卫城池的战斗时,往往也有“鼓进金退”的军事指挥作用。所以银川古城从建城尹始就应该有这两种建筑物,但查阅有关史志资料,直到明代方志中才出现关于古城钟鼓楼的记载。
一、银川钟鼓楼
明朝银川钟鼓楼的出现,要从镇守宁夏的庆王说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把他的第十六皇子分封为庆王,命他镇守宁夏。因为种种原因,庆王一度暂居韦州(今宁夏同心韦州),迟至建文三年(1401年)才从韦州迁来古城银川(时称宁夏镇城)。起初因为亲王一直不安心在宁夏生活,不断要求改封于内地,所以他不愿意修建王府,只是借住于宁夏卫衙署(在今南熏门内西侧),以等待朝廷的批复。建文四年(1402年),当他的四哥燕亲王朱棣夺权坐上皇帝宝座以后,在内迁无望的情况下才同意于宁夏镇城内正式修建庆王府,时间是永乐五年(1407年)。庆王府大门开于今银川市新华饭店南侧,府址南界今新华东街与中山南街交汇处,东至今羊肉街口西侧,西至今新华百货大楼东侧,北至今宁园,这一大片街区就是庆王府及王府花园遗址所在地的范围。而今玉皇阁地方,当时有一个土台子,庆王府在台上修建几间平房,作为守卫王府警卫部队的一处指挥所兼巡夜报时的更房。在《弘治宁夏新志》中,已把它称为“旧谯楼”(旧钟鼓楼),可见弘治年间土台上的建筑物已作翻修,实际上已具有镇城钟鼓楼建筑和作用的性质了。
正统九年(1444年),宁夏镇城进行扩建,把元朝末年所放弃的西边半个城重新恢复起来,将当时的西城墙向西移至元朝中期以前的旧墙位置,即今解放西街“民族团结碑”的位置。由于西城墙西移,原西城门当然也将随着城墙移建。镇城的范围几乎扩大了一倍,原位于城中心的谯楼(庆王府更楼),已失去了镇城中心的地理位置。而旧有的西城门楼(今银川解放西街与进宁南北街的交汇处)却恰好基本上位居扩大后的全城中心位置,所以旧西门城楼被保留下来,改建为“新谯楼”(新钟鼓楼)。在《弘治宁夏新志》中,非常明白地写道:“[新]谯楼即旧城西门楼也。”后来在明中期修成的《嘉靖宁夏新志》卷首所绘的“宁夏城图”中,第一次把“旧谯楼”改写为“旧鼓楼”。那么,“新谯楼”就是“新鼓楼”了。再到明末修成的《万历朔方新志》,不仅于卷首所绘的“镇城图”中,也将“旧谯楼”标为“旧鼓楼”,在《驿递·杂治附》中对镇城的“谯楼”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其文如下:“谯楼,旧者在庆府后;新者,在城之中央,高大雄丽,可以遐览。”大钟上镌有佥事许用中撰“古铜壶刻漏”,和“巡抚朱公笈重修”的铭文。银川古城的新钟鼓楼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发生的“哱刘兵变”中毁于战火。
清朝前期,古城的钟鼓楼又曾一度迁回到前明朝的“旧谯楼”上,《乾隆宁夏新志》于卷首所绘的“府城图”中明白标出这一变迁,仍称前明的“旧鼓楼”为“鼓楼”。与此同时,当时宁夏府城的中心位置,即现今银川钟鼓楼的位置,也建有四座牌坊,称为“四牌楼”,东向牌坊上书“东来紫气”、南书“南熏鲜愠”,西书“西土孔固”,北书“北拱神京”。实际上只有牌坊,并无高台和楼房等其他建筑物。据《民国朔方道志》记载,将四牌楼改建为“四鼓楼”(钟鼓楼)是清朝中期道光年间(1821~1850年),时任宁夏府知府的赵宜喧倡导创修,不久因赵去工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地方绅商各界人士再次发动捐款,并聘请贡生张锡保担任监修,对钟鼓楼工程开始复工续建。但不久又因为时局的影响,工程再次停建。直到民国6年(1917年),新任宁夏道宁夏县知事余鼎铭,又主持并筹款才最终完成这项工程,就是今天人们所见到市中心位置的宏伟古建筑——银川鼓楼。
钟鼓楼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街和鼓楼南北街交汇十字路口处。建筑物高26米,下部为方形台基,底边长24米,高8.5米,青砖砌筑。台基中空,四面有券顶十字通道,门洞宽5米,门额上方有石刻题字,均为赵宜喧手书,东为“遐思”,南为“耒熏”,西为“挹爽”,北为“拱极”。在台基东北侧内有砖砌阶梯,拾级登台,台上建有十字歇山顶三层楼阁,又有木梯登楼。整座建筑物基楼上下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挑檐飞脊,高耸秀丽,甚为壮观。
1926年,中共宁夏地方党组织初创时期,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就选择这座古建筑物作为自己的办公地址,所以鼓楼还是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旧址。宁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建筑进行妥善保护,并多次加以维修。1985年被列为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30日被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银川市钟鼓楼不仅是古城的一大胜景,也是一处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二、银川玉皇阁
银川玉皇阁的前身就是银川钟鼓楼,钟鼓楼在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大地震中毁坏,当次年恢复重建府城时,以鼓楼位置偏于城东,官民一致认为乘重建之机,把鼓楼改建在府城的中心位置“四牌楼”地方,于是就将原鼓楼改建成一座道观——玉皇楼(阁),确切时间尚难确断,大约应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后至道光元年(1821年)以前之间这段时间里。
玉皇阁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街与玉皇阁南北街交汇口处,是一组建筑在长方形台基上的重楼叠阁式建筑群。台基长37米,宽28.1米,高8米,夯土建成,外包长条青砖。台基正中为南北向拱形门洞,门额上方有石刻题字,南为“帝鉴”,北为“天路”。台基上中央是坐北向南的二层重檐歇山顶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高14.1米。底层南面接出卷棚大殿。上卷棚顶大殿前接出一卷棚抱厦,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两层重檐式钟、鼓楼。整座台楼天生一体,结构紧凑,玲珑别致,布局巧妙,建筑艺术精湛,是一座传统式木结构大屋顶的古建筑群。1963年,玉皇阁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产党人》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