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北方突厥族发展壮大起来,他逐渐征服了西域地区铁勒人建立的绿洲王国和东部其他部落小国,时称“铁勒九姓”,一个统一强大的大漠汗国,出现在隋唐政权的北方。突厥挟铁勒各部经常南侵,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战争的痛苦,边地的农牧业生产遭到非常大的破坏,也严重威胁着隋唐的国家安全。
一、突厥的盛衰
突厥人的崛起,起自土门掌权时期,他在北方首先打败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大汗)。后他的儿子科罗继位,称乙息记可汗(大汗),经过继续东西征战,彻底消灭了柔然势力,才真正建成一个版图广阔、士马强盛的游牧大汗国,雄踞漠北,虎视中原。大约在中原南北朝间,科罗死,弟俟斤立,称木杆可汗(大汗)。时中原各国都纷纷拉拢突厥以为己用,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年在位)甚至还迎娶木杆可汗女儿为皇后。木杆死,弟他钵即位。时周武帝亦死,长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北周宣帝。周宣帝又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封为千金公主,嫁给他钵可汗。
公元580年周宣帝死。次年,宣帝岳父杨坚代周建立隋朝。时他钵已死,其子庵罗先立,因木杆子大罗便不服,改立科罗子摄图,称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大汗),又号沙钵略。分别封庵罗为第二可汗(小汗),大罗便为阿波可汗(小汗)。按照民族风俗,千金公主改为沙钵略妻(千金公主在下嫁成行前,他钵已死)。公主为北周皇族宇文家族,对杨坚代周怀恨在心,常给沙钵略吹“枕头风”,要他为其娘家夺回失去的天下。这位大汗虽然是个骁勇善战的英雄,但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被娇妻的“枕头风”吹倒,决心与夫人的仇家杨隋政权势不两立,以隋为敌国。他经常对部属们说:“我,周之亲也。今隋主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敦乎!”(可敦亦作“恪尊”、“可孙”、“可贺敦”、“合屯”、“合敦”等,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可汗妻的尊称。今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仍称妻子为“合敦”)当然,这只不过是奴隶主贵族们为发动战争所找的一个借口,也是封建史家想把战祸的罪责推到一个女人身上罢了。实际上自从北周统一北方到杨氏代周以后,中原封建帝国的国力大增,再也不像分裂时期那样巴结于突厥了,所以突厥心里不平衡,早有报复之心。于是在隋开皇二年(582年),乘隋开国之初,内部问题较多之机,调40万“控弦之士”,大举攻入长城,发动全面侵隋战争。但中原也已今非昔比,人民反对战争,希望统一,所以新生的隋政权,调动统一国家的全部力量对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各路大军的士气都比较旺盛。尤其是宁夏籍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右仆射虞庆则,自率一军,充当元帅,出原州道,与入犯之敌在六盘山地区展开激战,所部在饥寒交迫之中,夺回了一个个关隘,付出巨大的牺牲,有力地支援了各路战场,隋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沙钵略带伤逃回老巢,大刹了突厥汗王的威风,也使突厥的力量大加削弱。接着隋朝对突厥展开“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政策,挑动其族内昆季争长,父叔相猜;族外东西树敌,内外离心,结果造成突厥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西突厥以玷厥(达头可汗)为首,自称步迦大汗,大罗便(阿波可汗)、贪汗可汗和沙钵略的从弟地察勤(结社)等都投向达头可汗,东、西两部之间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使隋朝北方原来严峻的形势相应大为缓解。
沙钵略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不得不向隋称蕃,其妻宇文氏亦向隋帝要求改姓杨氏,认杨坚为父,隋改封原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出兵帮助沙钵略渡过难关。沙钵略死后,弟处罗侯立,称莫何大汗。处罗侯死于西征战场,沙钵略子雍虞闾立,称都蓝大汗。此时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本来已开始和好,但大义公主始终记恨杨隋代宇文周的家仇,又乘都蓝新立而挑拨离间,妄图让突厥与杨隋重开战端。都蓝在处罗侯儿子染干(称突利可汗)支持下,诛杀了大义公主,取得隋帝的谅解。这时都蓝和染干同时向隋求婚,而隋朝不愿意看到北部有一个团结强大的汗国再次产生,于是又施离间计,只许婚给在野的染干,下嫁安义公主,并要染干从漠北移住漠南,用以牵制都蓝。而都蓝自认为大汗求婚反未允许,小汗求婚却恩准,面子放不下,又开始与隋为敌。隋派大将杨素等从灵州出击,由于染干及时报告都蓝军的内情和动向,隋军大败都蓝。都蓝又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联军,改攻染干,染干大败,在隋军的援救下,才得以保全。隋封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因安义公主已死,又嫁义成公主给他,并在长城内侧修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安置启民可汗夫妇。后因不堪都蓝侵扰,又将染干部改迁到黄河以南的夏(今陕西靖边境内)、胜(今内蒙古准噶尔境内)两州间,即河套地区重新进行安置。开皇十九年(599年),隋军再伐都蓝,而都蓝被部下杀害,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却乘机东进占领漠北,自称步迦可汗,统一了东西突厥。此时突厥部出现两位大汗,一个是隋朝扶持的启民大汗,二是自封的步迦大汗。隋廷当然不会允许,出兵把达头赶走,于是突厥各部民众纷纷南下,投靠启民,隋朝北边再度安定下来。
启民死,子咄吉世立,称始毕大汗,仍续妻义成公主。时已进入隋炀帝朝。突厥各部大多聚到咄吉世的麾下,势力日益扩大,羽毛已经丰满,加之炀帝荒淫无道,不断对外用兵,民族政策失当,引起中外群起而攻之,咄吉世也乘机开始侵犯隋边,而隋境内的各种反隋势力又纷纷借重突厥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北方的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
二、唐太宗灵州会百王
隋亡唐朝立国之初,北方突厥乘中原大乱,再度发展壮大了自己。此时,射匮和颉利先后成为东、西各部的大汗。与此同时,中原争夺帝位的各个武装集团都向突厥求援,就连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也曾向突厥称臣纳贡。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颉利可汗曾率大军南侵,从晋北到灵州、原州和陇右一带均遭蹂躏。颉利甚至亲自指挥的一支精锐骑兵,曾一直打到唐都长安西郊的便桥(今陕西咸阳境内渭河大桥)。不久,突厥内部出现纷争,其统属下的铁勒(高车)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率先反叛,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东突厥走上了衰亡。颉利战败被俘,病死在唐京。突厥各部降众十余万人被安置在自幽州至灵州新设的羁縻州内。其中斛薛部安置在灵州,另一部安置在高平县他楼城(改称缘州)。阿史那社尔部安置在灵州南,唐廷还把衡阳长公主嫁给他,封他为右骁卫大将军,官拜驸马都尉,他后来成为唐朝战功赫赫的著名将领。这时漠北地区又被铁勒薛延陀部首领夷男所控制,唐廷为了团结这个新汗,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突厥各部在与中原政权的和战与密切交往中,已经高度汉化,其奴隶制也向封建制转化,这是奴隶主贵族们所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在汉胡人民要求和平与不可抗拒的民族融合的大前提下,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局面开始形成。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陀夷男可汗在唐军的打击和威慑下,不得不有所收敛,并主动派叔父沙钵罗泥熟向唐廷请婚以结和好。太宗许以新兴公主下嫁,但要夷男备厚礼、亲自到灵州完聘迎娶,唐皇也计划亲至灵州接见他,为其隆重主持婚礼。夷男开出的聘礼是良马3000匹,貂皮38000张等。而马匹都是薛延陀从各下属部落临时征调而来的,但铁勒诸部散处北方万里之遥的大漠之间,从征调地集中到汗牙庭,再赶到漠南,路途远险,未到唐境就倒毙过半。太宗误认为夷男没有诚心,“责以聘礼不备”,下诏与夷男绝婚。原计划的民族和睦活动安排也就没有再继续下去。到夷男死后,一部分奴隶主贵族仍然想维持奴隶制的特权,又在内部相互争夺汗位,兴兵祸乱边地,进行种种倒行逆施,于是唐廷出兵消灭了薛延陀新奴隶主控制的汗国。由于薛延陀部是统治铁勒九姓部落的首领,其亡,各部落中坚持倒退、反对民族大团结的奴隶主反动贵族群龙无首,自然处于树倒猢狲散的境地。贞观二十年(646年),所谓“九姓铁勒”之回纥、契苾、仆骨、同罗、拔野古、多滥葛、思结、阿跌、跌结、浑、斛薛等11个部落纷纷内附,并分别派使臣南下向唐纳贡,还一致要求“归命天子,原赐哀怜,乞置汉官司,养育奴等”,言辞十分恳切。唐太宗十分高兴,要求使者返回各部后,转请他们的汗王和首领,或派大员约期到灵州大会。在唐太宗看来,这是一次彻底解决北方各民族内部以及与中原汉族人民和解,进而实现蕃汉大团结的好开端,决心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亲赴灵州,主持这个重要的民族团结大会。
贞观二十年八月己巳(初十日),李世民抱病从长安出发,二十二日至泾州(今甘肃泾川境内),二十八日逾陇山(即六盘山)至瓦亭(今宁夏固原境内),并在顺道巡视了军马场,九月十五日抵达灵州。这时北方各部落可汗、首领和使臣数千人都已聚集恭迎大唐皇帝。唐太宗热情接见、招待了兄弟民族的贵宾们,铁勒首领也代表各汗国表示答谢,并在大会上当众向唐皇请求“咸请列其地为州县”,并表示“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李世民从其请,并当场赋诗一首以记其盛况,还把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竖立于灵州,作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可惜这通重要石碑和诗文都已失传,今从有关史料中知其诗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两句。诗中的“雪耻”和“除凶”,显然是指唐军打败了突厥奴隶主贵族,消灭了代表奴隶主复辟势力的薛延陀汗国对边疆各弱小民族、部落的残酷奴隶统治。办完这件大事后,李世民于十月二十八日从灵州返回长安。
为落实“灵州民族团结大会”中的诺言,唐廷决定在北方特设六都督府、七州,以妥善安置内迁的各少数民族,让他们在民族和睦的大家庭中享受团结、和平的生活。其中在宁夏境内设有燕然府,安置都蓝部;设皋兰州,安置浑部;设鸡田州,安置阿跌部;设鸡鹿州,安置跌结部;设烛龙州,安置俱勃罗部;设祁连州,安置阿史德特建俟斤部。各府州均以各部原酋长担任都督、刺史,按原有的政治结构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其民族礼仪和习俗也保持不变。这些羁縻府州的确切地望已无法考证,但公认多在唐灵州所管辖范围内。其中皋兰州应在今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一带。1991年,在青铜峡市玉泉营境内发现过一处铁勒人的墓葬,从墓志中看出墓主人是契苾何力的孙女,丈夫就是皋兰州的都督浑氏。浑氏在唐代世掌皋兰州,涌现出著名将军三十多位。其中浑瑊就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的赫赫战将,官至德宗朝的宰相。
从灵州到夏州,在高宗时期又设置过鲁、丽、塞、含、依、契等新六州,仍然是安置突厥归附民众,史书称之为“六胡州”。灵州境内还有吐谷浑王和弘化公主管理的安乐州和长乐州。联想到汉代就曾在灵州和原州之间地区设立过的“安定匈奴属国”,可见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推行少数民族自治的示范区,各兄弟民族对宁夏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