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寿祺
清代平凉府盐茶厅从始置到更易建置设县,是海原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历史性转折的一个重要阶段。盐茶厅名称的由来,它的性质及其变化,它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今人已相当生疏。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些考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清代地方官制中的辅佐官
盐茶厅原是平凉府知府佐贰官同知的办事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性质和职掌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要搞清盐茶厅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对清代地方官制中的佐贰官,特别是同知及其办事机构“厅”作简要追溯。
清代初年行政区分为省、府、县三级,又有州参列其间,或直隶如府,或分置如县。三级行政长官均有辅佐官,称佐贰。总督为一方封疆大吏,总管两省或数省的军政与民政。巡抚为一省地方长官,一省政务又分之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前者一般称“藩司”,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财赋之出纳;后者一般称“臬司”,掌司法。藩、臬两司设辅佐官,布政使有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一定地方,叫做“守道”;按察使有副使、佥事,分巡某一带地方,叫做“巡道”;此外,还有分掌专职的道员,如盐法道、水利道、管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等,各以其职为名。守巡道与专职道实际上的分别,必非一定,多互兼管。
府的长官为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是承上启下的地方长官。知府的辅佐官有同知、通判,皆有专职,如督粮、造船、水运、河海防御、捕盗、屯田等,亦有兼理民事者,种类极多,皆冠以职名。有的府辖境过于辽阔,亦往往以同知分驻。
县的长官是知县,掌一县之政令。县的辅佐官,有县丞和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等事。县丞亦有分驻某地者。
另外,州的长官为知州,佐贰官有州同、州判。其职掌,直隶州类比府,散州与县等同。州之佐贰官视事务繁简设置或不设。
在清代统治的整个过程中,其官制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地有所变革和调整。就地方官制而言,由于省、府、县三级作为定制,是经常不轻易变动的;而它的辅佐官,特别是省、府两级多因地、因事而设,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势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革。道员原是两司的佐贰,督、抚、司、道本来都属省级以上地方官员,后来道员脱离了作为司的副职关系,演变为司与府中间的一级行政区域。州、县的文书先申府,府申道,道送司,司再呈督抚。一道辖两府至数府。知府的辅佐官同知、通判,多派出专管某地方事务,其办事处所名之为“厅”。康熙后,某些分驻一地的同知、通判逐渐成为实际上主持当地政务的长官,清政府遂将这些地方开始划为府下单位的行政区域,即“厅”,这一类厅是与州、县并列的基层一级政权组织,称为“散厅”,同知或通判则由府的佐贰官变为相当知县的地方长官。从此,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变为省、道、府、县四级,州、厅参列其间。
二、盐茶厅史略
明代时,已置盐茶同知(或称监收同知),丞署在固原州城内,称监收厅。清沿明制,顺治三年(1646年)置盐茶厅。是年,平凉府同知赵健奉派置官府于固原州城内,掌理盐税和茶税事务,依据职掌名为盐茶同知,办事机构称盐茶厅或监收厅。稍后,又兼管“四府”地,“司其赋税,以供馈饷。所谓”四府“地,即今海原和西吉、固原部分地方。明初,其地居民鲜少,荒地连片,明王朝遂赐予楚、肃、韩三王和沐国公为牧场。明亡,”以地属之府丞,而兼摄遥制,与州邑之守土者殊科。盐茶同知除“司盐茶重务”外,还“奉文清丈地亩”,招民垦荒。
经过百年的经营,这一带地方的经济有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荒地开垦渐多,生聚日繁,户婚词讼命盗之案倍多于前。由于固原州城“距四府鸯远,控诉输将,殊为苦累……哀吁宪司,亦不计其次”,渴望府丞移驻海喇都。因此,乾隆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748年5月12日),清政府决定:“今查固原城内,驻扎平凉府盐茶同知一员,所管州城西北一带,距城鸯远,请将该同知移驻海喇都,另建署衙……其固原厅州所辖村堡,应各归就近管辖。”同年九月二十日(11月10日),盐茶同知正式移驻海喇都。
盐茶同知自迁离固原州城,虽以平凉府同知分驻海喇都,且仍以盐茶名其官;而实际上,它已成为与州、县等同的地方长官,以经理其地方讼狱钱粮为主要任务。《盐茶厅志备遗》说:“自乾隆十三年移丞署于海城(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时,易城名为海城),民人社稷始有主者,故设官当始于移驻”。《海城县志》说:“地以官名,是为有盐茶厅之始。”由此可知,盐茶同知移驻后,其性质已不同于以前。
清同治年间,西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盐茶厅是最早响应起义的地方之一,盐茶、固原一带又是回民起义军反清斗争异常激烈的地区。因此,左宗棠在扑灭了陕甘地区的起义烈焰后,即上奏朝廷:“甘肃平凉迤北一带,与宁夏所属灵州接界,中间广袤八九百里,山谷复沓,素为逋逃渊薮。原设固原州、盐茶厅形势辽阔,治理难期周密……而盐茶厅、固原州因辖地太宽,汉回错处,审理词讼,则人证难于拘传;征收钱粮,则地丁无从按核,诸务丛脞……欲筹平庆宁夏久远之规,非添设县治,更易建置不可。”又说盐茶同知“衔繁盐茶,而职司民社,名实殊不相符。应撤平凉府盐茶同知一缺,改为知县。”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年11月29日),遂升固原州为直隶州;改盐茶厅为海城县,仍属于固原直隶州。
综上所述,盐茶厅自顺治三年(1646年)起,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止,在228年的历程中,以移驻时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02年,后期126年,是性质有差异的两个时期。
三、盐茶厅辖区范围、属堡、人口和经济事业
据《盐茶厅志备遗》称:海城“东至固原州界一百里,西至靖远县界八十里,南至隆德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中卫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固原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会宁县界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固原外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会宁县界一百二十里”。再参照《盐茶厅地原图》(厅治在固原州城内时地图)和《盐茶厅地新图》(厅治迁海城后,州厅重新划界,互有调拨)。大体北界两段和西界,即今海原、西吉与邻县界线;南界大致由西沿滥泥河东向包容硝河镇以东;东界约自硝河镇东向北经杨郎庄,沿清水河西侧,在韩府湾南折向东北,经预旺至下马关;北界东段,则自同心城西侧向东沿同心城南至下马关。辖区包括今海原县及西吉县、同心县大部分。
盐茶厅共设西安、平远二所和47大堡,905庄(村)。“有堡之处,皆有墙壕围护,如城郭然,防寇盗也……虚南散庄、北散庄,则以旧无正堡得名。”著名堡城有:海喇都城、西安州城、平远所城(旧名平虏所、或称豫王城)、新营堡、新堡子、沐家堡、古城堡、红古城、武延川等。
据《盐茶厅志备遗》记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全厅有人口28371户,188139口。此数估计很不准确,仅资参考。
盐茶厅自明代以前,累朝以畜牧为主,养马事业尤为发达。所谓“始者土旷人稀,道鲜行旅,牛羊遍野,夜户不扃。”但经过盐茶同知二百余年的经营,特别是清朝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之后,经济事业起了质的变化。据《盐茶厅赋役全书》略称:乾隆十四年,更名田、养廉田、屯田三项熟地,共约10382顷72亩,折合1038272亩。乾隆十五年,调整州、厅管辖区域后,三项熟地,共约7680顷95亩,折合768095亩。《盐茶厅志备遗》说:“汉民耕牧为生……回民皆耕牧”。说明农业已超过了牧业成为主要产业。但牧业仍占一定比重。所谓农牧兼营,而以农为主。
由于有关盐茶厅的档案文献多已散失,本文仅能依据有限的材料,作一些粗线条的勾画。较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载《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