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孝峰
一、县长升旗
民国时期,凡任职各地的县长,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指令,都要组织县府官员和县城各学校的师生进行升旗仪式。海原县也不例外,按规定在每周星期一早晨升旗,星期日降旗。升旗的程序为:凡参加升旗的人员事先列队按预定的方位站立;尔后默哀三分钟,向孙中山先生致哀;县长训话;乐队奏国民党国歌;升旗;所有人员向国旗敬礼。升旗完毕后,各自整队返回。降旗较为简单,只是列队敬礼,至旗降下完毕。这种周而复始的升旗仪式,是地方县官首要必做的事,雷打不动。意在精诚团结,效忠党国。
二、司徒清县长放舍饭
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旱灾,遍及西北数省。海原地区风沙肆虐、旱象更惨。从开年至古历六月,滴雨未下。有一天,一场罕见的狂风袭来,把城墙上的垛口墙大多吹去半截,房屋树木损坏甚重。酷晒和风沙使田野赤地千里,大片土地荒芜。海原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当饥饿向灾民们一步一步逼来时,海原县长司徒清亲自向甘肃省政府催要救济,言之情切:“嗟!清溪之不饱,念藜藿而难逢,若不急速设法救济,势必不做沟壑之物,即为载道之殍矣……”但省府的救济杳无音信。至入冬,县境内连榆树皮和藜藿都已找不到了。饥民们倾家荡产,卖儿卖女,背井离乡,纷纷逃难。见此情景,司徒清县长呈文恳请省府允许以海原现存仓粮,拨出一些救济饥民,但仍迟迟等不到批文。他十分气愤,遂冒着被撤职查办的惩罚,擅自将现存仓粮陆续开仓放舍饭,地点选在县城城隍庙门前。起初设有一口大铁锅,饥民们尚能勉强充饥。此后,方圆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饥民闻讯后,蜂拥而至。一口锅难以支撑,就添设两口锅,两口锅不够,再增添一口,设三口大锅放舍饭。就这样还是解救不了无数从四面八方赶来乞讨的饥民,仍是饿殍遍野,白骨成堆。翌年春,大旱持续,灾情更为加重,饥民与日俱增。在无奈也无力的情况下,司徒清县长做出决定,由县府向灾民出具证明,组织他们到外地逃荒谋生,以减少因饥饿而造成的更多死亡。司徒清县长关心百姓疾苦,解民于倒悬,使海原许多灾民活了下来,当地百姓赞誉他是“为民请命”的好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