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体育
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O。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也就是说,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在城市群众体育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群众体育事业又发展的如何呢?在此,我们将对当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农村群众体育亦称农村社会体育,就是指关于以农村为区域范围,以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为主体,以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和农村体育文化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进行的体育活动。
张强等总结了农村体育的功能如下:第一,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民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强度的降低,余暇时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容易滋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赌博、迷信活动等。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将会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增强农民体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农民体质的增强,提高健康水平,减少农民医疗支出,相对增加农民收入。体育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体力劳动本身与体育锻炼不是同一个概念。近年来,由于科技在农业生产工具的应用,农民体力劳动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再加上不进行体育锻炼,体质下降。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农村肺结核、癌症等发病率逐年提高,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农民看病难,导致因病致贫。所以,体育运动是农民减少医疗支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第三,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一是为农业提供了合格的劳动力;二是增加了个体之间相互了解,为社会安宁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农民通过体育锻炼这样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家庭和个体均得到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的体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他们远离了土地,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农民工”,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的农民并不一定就在农村。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的是女性和中老年农民,这些人也成为了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重点和难点。且农村女性和中老年又是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弱势群体。
从我们之前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然,造成这种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就是说发展群众体育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4)的资料显(,就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经济基础而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扩大趋势。农村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与农村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呈正相关。1978年,中部和西部的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相近,与东部农民收入差距为22%。1985年各区域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形成了东、中、西的收入梯度,其收入比为1.42:1.21:1.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1995年,东部农民的收入为中部135%,中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26%,东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71%,东、中、西部的收入比为1.71:1.26:1.2003年,东部农民的收入为中部的135%,中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23%,东部农民的收入为西部的171%,东、中、西部的收入比为1.71:1.23:1.
经济上的差异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在观念上出现了很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体育消费观上。
董宏伟、臧福山将农村群众体育与城市群众体育做了一个简单对比,分析了形成农村群众体育困境的原因。
中国城乡体育的非均衡发展,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民享受着很不公允的待遇。城市居民不但有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其供给水平远远高于农民的供给水平。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馆85万多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0%和人口29.92%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91.82%;而占国土面积83.50%并拥有近70%人口的广大农村却只占有8.18%的体育场馆资源。可见,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城市优势”和“农村劣势”现象。
城市与农村长期发展情况差异使广大农民兄弟的认知领域与城市居民产生了很大的偏差,认为“跑跑跳跳”是城里人的事,闲来无事去运动那是不务正业,“劳动即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很有市场,人们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很少有人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农闲时间要么睡觉,要么打牌赌博,甚至还有人参与迷信活动,以求身体健康。适当的劳动确实有益健康,但它不能代替体育活动,它只能发展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机能,而体育是科学地有目的地锻炼身体,能使人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健全的发展,并能适当调节和恢复体力,发展人体劳动能力。另外,农村体育的舆论环境较差,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理解,甚至讽刺挖苦。这与城里人积极的体育态度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方面,在城市,场地设施的投入由国家包干。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有地市体育局、各级工会、居民委员会、项目俱乐部与体育协会等等,资金可以得到保证,而且比较充足。在广大农村地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往往是用发展地区的标准,使得官员的兴趣集中在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建设上,资金投入集中在见效快的“面子工程”上,如道路的修建、镇容改造及乡镇企业的创办上。体育在政府划分财政资源的时候往往是排在后面,资金得不到保证。在领导体制上,主管体育的领导往往在同级领导的排位上是靠后的,一般进不了核心领导成员中,在对同级财政的分割上很少有发言权。这样的状况就使得当地的体育发展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甚至在地方政府的优先项目资金不够时,往往会减少体育上的投入。很多地区,不但谈不上体育投入,即便是按照规定给予体育的费用也得不到保证,体育经费常常还被截留、挪用。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增加了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但有多少能用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呢?这个问题恐怕是县乡财政的官员也很难回答。
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人不是指少数城市居民,也不是指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而是指全体国民。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的数据: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1.20%,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城市体育人口占体育人口总数的55.11%,而占我国人口总数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虽然,近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体育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体育人口又增加了几层,我们的体育官员可以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全部实现,农村体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事实是城乡体育人口严重失衡,这与某些政府官员的好大喜功、政府和社会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全民健身在农村推行的广度不广等等原因有关,更与我们的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有直接关系。
经济和政策上的问题是影响农村群众体育的重要因素,但是并不是全部。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文化对群众体育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文化方面,张强等也提出:就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文化基础而言,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当地群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有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有的地区擅长田径,有的擅长球类,有的擅长游泳,各有所长,呈现一种不均衡状态。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太极拳、气功、中国式摔跤、中国象棋、围棋等。武术既能健身又可防身,在中国,练武术的人相当普遍。武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徒手拳术和器械攻防,有各自的流派和套路。太极拳是中国拳术的一种,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重点是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动作柔中有刚,拳姿优美。例如,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河南登封少林拳等。气功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健身术,通过练功者控制意念、调整呼吸,达到健身、延年、祛病和增强生理功能的目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如蒙古族的摔跤和马术、藏族的赛牦牛、朝鲜族的跳板和荡秋千、苗族的射弩等,既有娱乐性,又有较强的竞技性。所以,要使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和谐发展,就必须对我国不同地区民族传统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结合地域特点,开展符合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更为滞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群众体育的问题却也并不复杂。事实上,笔者认为,尽管经济和政策在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但是导致农村群众体育滞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
具体来说,首先是表现在社会对农村人口的定位。每次提到农民,我们想到的都是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景象,农民这个词总是跟劳动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民一直都是受剥削、被压迫的群体。因而,农民的生活质量、娱乐状况往往容易被很多人忽视。其次,在当下很多人的观念中,体育健身,尤其是需要负担一定体育消费的体育健身,是一种享乐活动,而非生活需要。每当我们想到农民时想到的另一个词就是“贫困”,试问,在这样的思想下,又有哪个农民舍得将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血汗钱花费在“享乐”上呢?第三,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包括很多农民本身也觉得,自己整天在干活,怎么能不比体育锻炼强?的确,进行体力劳动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一种活动,但是,体育健身的好处绝对是体力劳动所不及的。我们在前文中就已经提到过,体育健身带给人的并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更加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俨然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从体育的起源来看,它本身就包含了娱乐的成分。另外,通过各种群众体育的活动,人们互相协作、互相了解,在活动中建立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起拼搏,共同奋进,一起领悟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传达给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作用都是一般的体力劳动所无法达到的。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步伐,城乡差异必然会越来越小,农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追求的物质精神文明生活层次也将越来越高。事实上,我们应该尝试改变我们的一些固有思想,切实落实好对农村群众体育设施、服务的建设,让农民兄弟能够早日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群众体育条件与氛围,改变他们的传统形象和观念。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机关,也应该把中央好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才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窘境的根本途径。
时代发展了,当下农村和农民都与我们过去所认识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代的农民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整日为生活劳作依旧朝不虑夕,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求解决温饱问题,不敢奢望更好的生活。在今天的很多农村,同样盖起了新房,买起了小汽车,享受起了家庭影院等,他们有了和城市里人们同样的健康、娱乐、社交等需要。我们的农民兄弟都是热情、有干劲、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比城市里面的居民更加坚韧不拔。也就是说,现在,生活对于他们已经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他们同样需要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来为他们所热爱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节 我国居民的体育健身方式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中,我们享受了一场竞技体育的饕餮盛宴。本次奥运会一共设了28个大项和302个小项,不能不说是异彩纷呈。当然,作为群众体育不可能进行像标枪、拳击之类的体育活动,但是,群众体育中同样有着分门别类的体育项目。
群众体育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它既不强调运动的强度,也不要求对自我的超越,因而竞技性没有那么强,反而,它更多的是项目的娱乐性和健身作用。因而,群众体育项目主要都是一些具有娱乐观赏性和健身作用,强度不大的简单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群众体育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长期以来缺少有效而稳定的领导,使得群众体育项目中的很多都是个人的小项目,不需要一定的组织。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时兴的群众体育项目包括了慢跑、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网球、游泳、举重等类似于竞技体育的项目,也有气功、太极等健身养生类项目,还有龙舟、舞龙舞狮、腰鼓、秧歌、武术、健美操、交谊舞、街舞等观赏性强的群众体育项目。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健身项目和内容的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青年人所选择的健身项目比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强度较大,具有对抗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选项数量逐步减少,项目内容也转向强度短小而非对抗性的项目。青年人尤其喜欢跑步、登山、游泳,老年更喜欢一些轻松、缓慢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跳健美操、抖空竹等。健身已经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健身不只是单纯地通过器械训练打造“肌肉勇士”,而是追求身心的和谐、健康,把想、说、走融入到健身当中,健脑、健体、健心三者结合。
荆光辉等调查表明,21~30岁主要选择篮、排、足球、游泳、旱冰及跑步;31~41岁主要选择篮、排球、健身操、乒乓球及羽毛球;41岁以上主要选择网球、气功、散步、乒乓球及棋牌。寄玉泉和刘彩玲将全民健身运动按运动生理学揭示的氧的代谢特点分为了有氧代谢、无氧运动、混合代谢。一类有氧耐力项目有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自行车、滑水、划船、跳绳、上下楼梯、步行机及平板。二类有伸展运动和健身操:包括广播操、太极拳、气功、健美操、跳舞及医疗体操等。三类有力量锻炼:包括采用中等强度去脂,增粗肌纤维。每个人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兴趣和爱好,适度运动,适当调节。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了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的结果,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健身健美操,占52.O%;武术,占44%;秧歌,占43.1%;交谊舞,占33.3%;广播操,占23.3%;羽毛球,占19.5%;气功,占14.9%;门球,占11.2%;网球,占2.9%。郑幸红调查的居民对锻炼方式喜爱程度如下。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游泳>篮球>网球>慢跑>乒乓球,分别为43.2%、16%、12.3%、9.8%、7.7%、4.9%、3.3%、2.9%。
在此,我们将着重介绍几种群众体育项目。
一、一般群众体育项目
1.有氧健身操
有氧健身操是健美操的一种,它是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健身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通过健身操的锻炼可以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塑造体型、控制体重、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等“三健”目的。
凡属健美操一般具有5个特点:第一,练习动作简单易学能懂,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第二,强调动作对称且重复练习;第三,强调大幅度动作练习;第四,集体练习为主;第五,具有明快的节奏,形成动感和韵律风格。健美操可分为健身和竞技两大类。健身为主的健美操目的在于健身锻炼,而竞技健美操目的在于根据规则进行训练,最终为了参加比赛。男子健美操注重肩、胸、背、腹部的训练;女子健美操注重上胸、腰、腹、臀部的训练。青年男女健美操力度强、幅度大、消耗多、优美大方且富于时代特点,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燕鹏指出,国内外有关中青年参加各种健身运动的研究表明:有氧健身操具有四个功能。一是健身功能:健美操应用到健身房里面,运用大众健身操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展肌肉,改善机体机能,提高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代谢,提高免疫水平,延缓衰老。二是塑形、矫形功能:人们根据自身的体形合理地进行有氧操的锻炼,通过优雅的姿态和均匀的力量练习,使身体各部分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三是减肥功能:物质文明的提高,肥胖、高血压等文明病也随之而来,大家都知道有氧运动是减脂减体质量的最佳运动方法,在健身房里面有氧运动首推健美健身操,依靠其低冲击,高能量的代谢方式达到目的。四是娱乐健心功能:知识经济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不止是高质量的文明消费形式,同时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并且,通过对练习者的调查分析,燕鹏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中年女性参加有氧健美操训练前后BMI的变化不显著,运动减肥在BMI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在减去体脂的同时使运动者的瘦体质量增加,所以,单纯用体质量来判定胖与瘦是不科学的。第二,中年女性参加有氧健身操训练前后WHR的变化明显,说明有氧健身操对减少中年女性腰腹部脂肪有明显效果。第三,有氧健身操使中年女性训练者心肺功能发生变化,练习者心率下降,肺活量上升,改善身体机能。第四,中年女性通过长时间的有氧健身操训练,不仅锻炼了大肌肉群质量,增强体质外,还使其成为一种社交时尚。通过运动消耗体脂,降低血脂,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健美体形,提高免役力,达到生理健康。第五,通过有氧健身操训练可以调节情绪,完善个性,增强自信心,提高审美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实验特别是成年女性效果良好。
目前,大部分练习有氧健身操的居民都是女性,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肥胖女性。她们希望能够通过练习健身操,达到瘦身健体的目的。
2.轮滑运动
轮滑(R011er Skating)又称滚轴溜冰、滑旱冰,是穿着带滚轮的特制鞋在坚硬的场地上滑行的运动。今日多数的滚轴溜冰者主要都使用直排轮,又称刷刷,(直排旱冰爱好者对这项运动的别称,来源于溜冰中轮子和地面摩擦时所发出的声音,同时也称溜冰鞋为“刷子”,称在马路上溜冰为“刷街”)。因此直排轮也几乎成为了轮滑运动的代名词。
轮滑分为很多种类别。
极限轮滑也叫特技直排轮,玩极限轮滑的人被成为ROLL_ERBLADING。极限轮滑是现在年轻人的追捧。主要分为街式和专业场地,专业场地分道具赛,和半管(U型池)。
花样轮滑。分为规定图形滑、自由滑、双人滑和双人舞4个项目。比赛在不小于50米长、25米宽的场地上进行。参赛各队每项比赛可以参加3人,男女总计12人。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舞姿的优美程度打分确定胜方。
轮滑球。看上去像是冰球和曲棍球的结合体,打法同冰球打法相似,比赛两队各上场5人,其中1名为守门员。运动员脚穿轮滑鞋,手执长91~114厘米的木制球杆在一块长22米,宽12.35米的长方形水泥质或花岗石制成的硬质地面球场上进行比赛。运动员可以传球、运球,通过配合把球攻入对方球门为得1分,得分多者为优胜队。球门高1.05米,宽1.54米,分置于球场两端线的中间。比赛用球形如棒球,重量为155.925克。每场比赛分两局进行,每局20分钟。
另外还有:极限运动和技巧:利用U形台、滑杆等做各种各样的惊险、复杂技巧表演动作,分街道赛和半管赛,它也是轮滑竞技项目中最吸引人的一项。
休闲轮滑: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穿着单排轮滑鞋,在各种场地、环境中无拘无束进行各种滑法,最主要的活动是“刷街”,慢慢滑行,浏览着街景,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身心放松。
再有就是自由式轮滑(Free Sty1e),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过桩(Sa10m On)的平地花式。不同于花样轮滑(一般是指双排轮滑),平地花式讲究过桩的足部花式技巧,同时也要有全身性的节奏感,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
轮滑项目主要有:双排花样轮滑、单排花样轮滑、速度轮滑(直排)、轮滑球(直排为主)、极限轮滑(街区和U池)、轮舞、自由轮滑FSK(休闲与野街)、平地花式(速度过桩、花式过桩、平地刹停)、速降、跳高(平地、抛台)。在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中,有热衷于其中一项的,也有参与其中几项的。虽说都是轮滑,但不同项目给参与者带来的感觉是不同。
刘静春还指出,轮滑受气候和场地条件限制小,用具便于携带、技术易于掌握,不受人数、性别、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便于广泛开展。轮滑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能较全面的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改善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关节灵活性,还能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果断的判断能力和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使参加者受到音乐和美的熏陶,对参加者、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轮滑项目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也是近年来开始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与参与的项目。就目前来看,轮滑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工具性三大优点,使它成为年轻人偏爱的课余活动。具体来说,轮滑不仅成为了学生们课后放松身心的一种娱乐活动,同时达到了健身的效果,更加有部分学生将其作为上下学的交通方式。人们对于轮滑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篮球
篮球是非常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目前,人们不仅热衷于观看各种各样的竞技篮球比赛,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打一下篮球也成为了很多人乐意做的事情。
篮球是很典型的拉伸运动,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通常喜好打篮球和经常打篮球的青少年的身高水平都较之不但篮球的孩子要高。篮球队健身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篮球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人在从事篮球运动的时候,双腿需要奔跑,双手不仅要防守,同样也需要进攻,全身都在上肢与下肢间维持着平衡,确保运动员在高速运动的同时把握好身体的重心,不至于跌倒。同时,在很多时候,动作的完成都需要借助身体的惯性和扭力,使得全身大部分肌肉都参与了活动,达到健身的效果。
而篮球运动就像很多其他球类运动一样,需要团队的协作。通过参与像篮球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参加运动的人渐渐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事篮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的过程。正是基于篮球的集体性,就为个体之间的正常交往架起了桥梁,从健身活动的角度看,运动群体内部之间的功利性不强,日常表现出的知识、能力、地位上的差异,在运动中往往忽略不计,这足以使大家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对彼此进行确认和沟通,建立和维护各自期望的人际关系,所以,从篮球运动中获得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社会意义。通过篮球运动,使人的主观紧张度降低,减轻焦虑情绪,使倍感压力的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并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和自然互动的内在活力,通过运动获得的愉快感。
另一方面,篮球同样是观赏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尽管篮球赛是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但是,观赏篮球比赛已经成为了我国很多篮球爱好者的一种娱乐方式。通过观看和与其他爱好者一同讨论,观看者能够从中体味由个人偏好引起的情绪上的波动,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球场上,使得观看者能够暂时放下生活中的不快,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一起看球赛的方式,增进自己与他人的感情,加深彼此的了解,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
总之,篮球运动是受到广泛喜爱的运动项目,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功能源于游戏,其健身目的为发展体能和愉悦身心。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由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决定。要实现健身的目的必须自己参与运动。篮球运动的集体性,可以培养参与者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并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健身性的篮球运动不能等同于竞技篮球运动,两者在形式、内容和目地方面的差异性,使健身篮球运动更多元化,更丰富多彩,这正是广大民众热爱篮球运动的主要原因。
二、养生群众体育项目
1.五禽戏
五禽戏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编,因而又名华佗五禽戏。五禽戏是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种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华佗气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属于气功中的一种动功,具有明显的强身健体、辅助医疗的效果。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把五禽戏作为四种健身气功之一在全国推广。
关于华佗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动作。唐代柳宗元对当时操练五禽戏的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留下了“闻道遍为五禽戏”的诗句。宋代陆游曾写出“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仿效五禽”,“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的诗句,赞誉五禽戏。这说明五禽戏在我国相当的流行。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一、虎戏
脚后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两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然后,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两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
右式: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右脚随之跟至左脚内踝处,重心坐于左腿,右脚掌虚步点地,两腿屈膝,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其后与左式后面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反复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虎属肾,练骨,体威性凶、气势凌人,神发于睛,威生于爪。取其特性中之神气,运用爪力摇首摆尾,以鼓荡周身运动,从而促进机体发育。
二、鹿戏
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脚虚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右手掌心向左。然后,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久而久之,过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
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绕环旋转方向亦有顺逆不同。
鹿属肝,练筋,鹿是灵性的良兽,仿效鹿善运尾闾动作,可活动全身经络关节。
三、熊戏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左右相反。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熊属脾,练肌肉,能够强脾制肝,促进消化,有利睡眠,强健四肢筋骨肌肉,增长力气,灵活关节。
四、猿戏
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其后,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处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最后,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猿属火,练脑(心),外练肢体的灵活,内抑情志的动荡。
五、鹤戏
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左式: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随后,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右式同左式,唯左右相反。
鸟属金,练皮毛,可以调达气脉,增强肺活量,疏通筋络、灵活关节。
五禽戏除了上述简单提到的练习方式和功效以外,在养生方面还有着其他的要求和作用。刘革通过将研究五禽戏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五禽戏的各个动作都能有所不同的加强脏腑功能的练习,如鹿抵,重在按压肾脏等。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都会在五禽戏中得到体现。练五禽戏之前有了这样的“调心”,而后逐步进入“五禽”的意境。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里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漫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栖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伸筋拔骨,展翅飞翔。
第二,在练习五禽戏之前,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是身体各部委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逐步进入练功态。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鸟戏的“鸟伸”,身体的后移,左膝伸直,全脚掌着地,右腿屈膝,低头、弓背、收腹……在具体动作中,向前落步时,气充丹田,身体重心后坐时,气运命门,打开大椎,意在疏通任督之经气具有振奋全身阴气的作用。在练虎戏时间,要神发于目,虎视眈眈,这是“眼”的审美需求;鹿戏,练习时神态安闲雅静,意想自己置身于群鹿中,在山坡、草原上自由快乐的活动,这是“神态”的审美需求;猿戏,讲究外动内静,欲静则似静月凌空,万籁无声,这是“耳”的审美需求等,这些有利于改变面部色泽。真所谓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第三,经络学说强调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路径。具体到五禽戏功法中,则体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持握固等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阳经的气血运行。同时,习练者有意识的注意呼吸调整,不断去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正确的调气方法能协调平和各种生理功能,反之则会出现“气滞”。五禽戏的动作编排利用其特点,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有以下规律:起吸呼落,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等,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虎戏中的“虎扑”要求屈膝下蹲,收腹含胸,挺膝送髋,后仰,使脊柱形成由折叠到展开的蠕动,尤其是因腰前伸,增加了脊柱各关节 的柔韧性和伸展度,这样牵动任督二脉起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
也就是说,五禽戏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和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而另一方面,五禽戏对人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姜玉泽将其归结如下:
第一,“五禽戏”锻炼能促进人的良好心境变化。“五禽戏”最好是在早9时、晚7~8时,松静、自然无风的状态下进行练习,没有剧烈运动的紧张感,它形成的是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宽松心境。多数人由于工作学习的疲劳,疾病带来的恶劣心境,在进行“五禽戏”锻炼时,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证明,在所有情况下,成年女子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对心境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益处。另有研究表明,在平常情绪下,轻松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理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五禽戏”运动正是轻快的有氧运动。根据人体气行圆道的相应原理,推算出人一昼夜经气循行一周与天之圆道相应,最佳呼吸为13500息,比平常呼吸次数约慢一倍,“五禽戏”采用的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相结合即循此理,经常练习“五禽戏”的人采用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便产生良好的呼吸效果,不仅可以使人气血通畅、心胸豁达开朗,还可以使人心境乐观,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延年长寿。
第二,“五禽戏”锻炼能改善人的抑郁、焦虑和紧张。目前,国内外的心理医生大多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和抑郁的有效手段。“五禽戏”已成为人们康复的手段之一。有关学者认为,“五禽戏”是一种放松性的有氧运动,大多数练习者在这种优雅轻盈的运动中,身体得到了放松。在习练“五禽戏”的过程中,要求精神专注于动作,有效地消除了大脑的紧张。笔者曾对练“五禽戏”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习练“五禽戏”一年以上的习练者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方面的因子均低于全国平均指数。
第三,“五禽戏”锻炼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五禽戏”在我国是一项悠久的传统健身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 奏的加快,许多人的人际关系日趋淡薄,“五禽戏”可成为一种增加人与人接触的形式。经常参加这种团体的锻炼,会使人的锻炼要求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忘却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五禽戏”的价值取向就是积极、健康地完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与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趋向相一致。
因而,五禽戏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体育项目,也是目前受到很多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方式。
2.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五禽戏以外,健身气功还包括了易筋经、六字诀和八段锦。
“健身气功”是“健身”和“气功”两个词语结合而成的复合词组。“健身”的含义比较清晰,这个词语由“健”和“身”两个单字组成。“健”与“身”的关系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关系,前者支配后者,两个字合起来是“使身体健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语常与各种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例如“健身操”、“健身球”等,这种联系有其必然性。因为“使身体健康”是一个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行为,而与此目标相关的行为首先是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体育运动可以说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因此,健身与体育运动相关联,不但必然而且自然。健身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目的,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使健身的目的得以充分落实。“气功”的含义不像“健身”那样明确统一,有较多的争议。本文篇幅有限,不可能展开讨论。这里只引用1999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医气功学》里的气功概念。该教材是建国以来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在高等中医院校通用的气功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具有权威性。那么什么是气功呢?该教材的基本解释是: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一体身心锻炼技能。调身、调息、调心在气功学里简称为“三调”。这个解释的特点是将气功定性为“三调合一”的操作技能,认为达到三调合一的身心活动就是气功,三调合一的状态或境界即是气功修炼的基本特征。实际上,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节肢体、呼吸和心理活动,是人类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全部操作性活动,除此之外,人对自己并不能再操作什么。因此,人的任何自主行为都离不开“三调”,只能由“三调”所构成。有些气功的概念仅谈到“三调”,并没有提到三调合一,这并不错,但这样的气功概念难于区别气功与体育运动,甚至也难以区别气功与体力劳动。
易筋经新功法创编沿用了易筋经十二势的原名称及传统十二势的精要,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如动作较民间传承的更舒展、大方;动作难度较传承功法简单,易学易炼;注重上下的有机整体地协调运动等。五禽戏新功法按照传统五禽戏的风格、特点,并以健身养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创编了虎、鹿、熊、猿、鸟五戏,每戏含有两个动作,注重五戏之意境,强调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六字诀新功法在广泛整理、研究传统功法与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六字诀功法调息的内在规律和传统中医学的系统原理,确定了嘘、呵、呼、口四、吹、嘻六字的规范发音和配套动作。如嘘字诀中,人体躯干的轻缓转动和手臂的伸展,揉摩了两胁之肝,使吐嘘音下的肝胆气血得以调和。所以六字诀是以轻柔的开合动作,辅助于六音吐纳,从而达到调理人体脏腑气血平衡之功能。八段锦新功法的创编由北京体育大学承担,共收集的南宋至今的立势八段锦64个版本,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为指导,重视意、气、形的综合锻炼,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基本动作,并增加了预备势和收势,使套路更加完整、合理、科学。
李航归纳出了健身气功的以下特点:
第一,以整体观为基础。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同样也是古代哲学指导下的健身气功的特征。整体理论认为,人和自然同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之中,人们的健身气功实践必须顺应四时之变化,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吸天地之精华,延年益寿。故纳自然万物与人体的练功哲理是主观顺应客观、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并是提高锻炼效果的前提条件。“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为代表的、深邃而又经典的华夏文明整体观孕育并发展了中华气功。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理家、医学及诸子百家思想的熏陶的中华气功,将人与社会和谐的整体观、人自身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形神双修的整体观有效而又高度统一起来,指导着气功修炼的理论与实践。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气功的一部分,说它以整体观为基础是无庸质疑的。
第二,以健身为本质。从气功产生的历史和气功锻炼对人体的良好影响,都可以说明气功是以健身为本质的。学者们做过气功起源方面的研究,一致认为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尚书中记载:由于气候多雨潮湿,人们气血郁滞,易患筋骨拘紧、关节 疼痛等疾病,便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而后来这种舞发展成为了春秋战国时的导引。历史上,气功作为一种健身和医疗手段,在中、西医中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作者搜集的从1994~2005年有关气功的文献也显示,通过气功自我锻炼能够对人体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反应,并可以预防、治疗百余种疾病。由于健身气功与体育都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人的自身运动为特点,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等共同属性,因此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健身气功的健身价值。但是健身气功却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它是以健身性为本质属性的。
第三,以调心为根本。“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道破了气功锻炼的主旨在于“心意”。调心,主要是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对自己实行合理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调心练意是自觉地调整控制心理活动,通过意守或观想等,以达到排出杂念、入静养神、意宁神灵的目的。通过心与意的调节,可保护人的心神免受外界纷扰,能神清气爽,还可调节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通经活血。可见调心是气功的中心环节 ,是达到保健目的的关键。
第四,四个新功法除具有上述共性的特点外,每套功法也都有各自的特色:易筋经的功法特点是伸筋拔骨,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其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以脊柱的旋转屈伸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目的;五禽戏的功法特点是模仿动物肢体活动锻炼身心。仿效虎之威、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六字诀的功法特点是独具特色的以呼吸锻炼五脏六腑的功法。该功法在呼吸吐呐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口四、吹、嘻”6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的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八段锦的功法注重松与紧,动与静的结合。该功法练习时要求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同时要松而不懈,在习练中又要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这种松与紧的配合在于紧只是在动作的一瞬间,而放松则是贯穿动作的始终。动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而静是在动作的节 分处做到沉稳,动作有停顿,但肌肉保持牵引拉伸。
健身气功本身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我们之前所介绍的五禽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练习健身气功,往往要求力排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因而在对练习者心态与情绪的调节上,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而健身气功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良方。对于健身气功的功效,我们都可以对比五禽戏来看,在此,我就不做赘述了。
3.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像,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一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二是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三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包括: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捌;捌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安静等对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做了一个小结。
第一,太极拳具有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中国有句古话:“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这句话鲜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人体血液畅通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身心放松,力达全身部位,能对全身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这样就反射性地引起血液通畅,从而降低血压,减轻心脏的负担,对心脑血管等循环系统的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动作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并与呼吸相结合。开,实为呼;合,实为吸,保持深而长的呼吸,这样会使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有效地改善肺腑功能,延缓呼吸系统的衰老。深而慢的呼吸还有利于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太极拳练习时的腹式呼吸法,对提高肺部的气体交换是很有效的,它来源于导引术和吐纳术,太极拳动作动静交修,内外兼练,是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呼吸配合恰到好处。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还有助于调节 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调整呼吸动作的自然协调。呼吸深宜长,还可增加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幅度,对胃肠等器官起到一定按摩作用,这样增强了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从而达到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提高的目的。
第二,对神经系统的保健。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换,对中枢神经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有意识地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交换,可提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之目的。同时脑神经细胞得到合理调节 ,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
第三,对运动系统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之处,许多体力劳动被机械化、电气化取代。劳动减少,运动不足使不少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并形成一系列的疾病,降低了人的活动能力。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 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习练太极拳时重心下降,腿弯曲,对腿部力量的锻炼是很有效的,不但增强体力,走起路来行动敏捷,而且,体力增长精力也就充沛,就会感到人年轻有活力,无形中使人在工作事业中增强信心和力量。实际生活中,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就是显得年轻。
第四,调心和调息功能。太极拳从诞生至今,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动静相兼的机理不断完善。在保健养生中体验外动内养、内动外静,以改变人体结构、有利于健康。练太极拳时入静,在练拳中体验健体之快乐,从拳中体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太极拳的运劲如抽丝,练拳时劲断意不断的缠丝劲,如行云流水的柔劲,可在动中体验静、静中体验动,“静中触动,动犹静”,动静相兼。练拳要神领意随,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达到行功练拳之目的。这一系列的要求,需要花时间认真习练体会才能达到要求,不自觉地起到丰富生活,调节 心理的作用。通过练习太极拳,体质增强,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还会感到生活充实而产生自信。练拳体质增强后,不但感到生活有色彩,而且对工作热情也高涨起来,心情舒畅,笑看世界感觉生活更有意义,对工作充满热情而有自信心。
目前,太极拳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
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复杂性。我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当然,其中也就包括了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方式。
各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来看,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多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于(古代)生产劳动,如射箭、射弩、龙舟、布鲁等;产生于军事斗争,如赛马、摔跤等;产生于风俗习惯,如苗族的跳芦、布依族的丢花包、彝族的“阿细跳月”、壮族的丢绣球等;产生于当地流行的民间游戏,如打陀螺、木球、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个民族自身多方面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风俗、战事、迁徙、道德等各个方面,表现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鲜明的民族性。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运动项目一般都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或者只有少数几个民族拥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二,传统性。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的群众体育项目都不是时下新兴起来的,其中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都是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继承和发扬。第三,有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与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它们中间,有的是出自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有的是受到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而言之,不论是当下深受广大群众喜好的一般群众健身项目,还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群众健身项目,在日常生活中,群众所能够选择的健身项目完全不亚于竞技体育的多姿多彩。也希望我国能够加快群众体育建设的步伐,让人民能够更好的享受这些优良的项目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