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背景说明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之一。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曾就读于都柏林大学的三一学院,并于1927年获得学士学位,因为成绩优异得以在1928年到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任教,1931年,重回都柏林在母校教授法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1938年回到法国并定居于巴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在学生时代曾游历法国巴黎并结识了侨居法国的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而且他在法国任教期间将乔伊斯的一些作品翻译为法语,并曾作为已经双目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参与整理有“天书”之称的《芬尼根守灵夜》,所以他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的影响。同时,由于在法国期间接触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其作品也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
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使他自觉在创作中思考人的存在问题与世界的荒诞性。贝克特创作有小说、评论、诗歌和戏剧,他的诗歌代表作是《婊子镜》,小说有《摩菲》、《马隆纳之死》、《摩洛依》、《无名人》;他最为著名的还是他后期的戏剧创作代表作如《等待戈多》、《最后一局》、《哑剧》、《美好的日子》等。
《等待戈多》创作于1947~1949年间,1953年上演,曾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该剧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上演,而且现在成为著名剧场里的保留剧目。该剧探讨了人在现代社会的荒诞性的存在,表达了人的存在的无归属感、无目的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推荐版本:《外国戏剧百年精华·等待戈多》,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名著概要
《等待戈多》一共两幕,5个人物: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弗拉季米尔(狄狄)、波卓、幸运儿和替戈多传信的孩子。
一个傍晚,在路边的枯树旁,戈戈在脱他有些小的靴子,这时狄狄来了,他们开始闲聊起来,谈话的内容语无伦次、莫名其妙,在他们谈话的同时戈戈在重复脱靴子——穿靴子——脱靴子的动作,而狄狄则在重复摘帽子——戴帽子——摘帽子的动作,通过谈话,观众得知他们是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而且两个人不知已经等了多长时间了,也许已经有10年。
他们谈论着一些无意义的话,突然有一主一仆来到,他们以为主人就是戈多,可是,一经询问才知道他不是戈多而是叫波卓,他的仆人叫幸运儿,幸运儿被主人用绳子拴住了脖子。这时,观众才知道两个人在等一个从未见过的人。波卓同两个流浪汉交谈,并同时用鞭子抽打幸运儿,幸运儿哭着,但是仍在努力地拿着沉重的物品毫无怨言;因为波卓要将他卖掉,他害怕主人抛弃他。戈戈想替幸运儿擦泪,但是被幸运儿踢了一脚。随后幸运儿又发表了一通语无伦次的演讲。主仆走后,有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但是明天一定来。两人很失望,有上吊的念头,但还是作罢,并离开这里。
第二天,两人又来到树下,两人相见拥抱,看到光秃秃的树干上长出了几片叶子,两人很兴奋,以为春天来了。随后两人又开始百无聊赖的谈话。狄狄在谈话中发现,戈戈对昨天的事情一点也不记得了,而且连戈戈昨天离开时落在那里的靴子也不是原来的了,他感到绝望、愤怒,接着继续无聊的谈话,而且把帽子来回地交替戴上脱下。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但这次令两个流浪汉感到莫名其妙的是:波卓瞎了,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当两个流浪汉要扶起摔倒的波卓时,被带倒,反将波卓打了一顿,主仆两人落荒而逃。随后,昨天送信的孩子又来了,孩子同他们谈话时否认昨天曾经来送过信,并肯定自己是第一次来,孩子告诉他们与昨天一样的话,即戈多今天不来了,但明天一定来。两人感到绝望,准备用裤腰带上吊,但是太短,没有实行。最后他们怀着希望准备明天再来,并商量好带上吊的绳子来,但是仍希望戈多明天来救他们,两人说好离开,却又一动不动。
落幕,剧终。
知识链接
关于戏剧主题“戈多”的探讨
关于“戈多”,作家贝克特自己没有给出解释,正如贝克特在被问到《等待戈多》中“戈多”的代表意义以及戈多的身份时,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戏剧里说出来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戏剧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展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剧中人物的处境正是现代人的代表,不知结果的等待正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隐喻,等待是徒劳的、荒诞的,人的存在同样如此,它代表的是一种悲观的幻灭感。但是一些评论家也认为,“戈多”也许是希望的代表,在英文中“戈多”的拼写是“Godot”,其中“God”是上帝的意思“-ot”是小的词缀,所以“等待戈多”又被解读为等待上帝,意思是等待上帝对人类的解救,帮助人摆脱这种荒诞虚无的状态。至于哪种说法正确,作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告诉观众,世界是荒诞的。
名家评述
《等待戈多》和《快乐时光》,它们都可以被视为圣经的注释。例如《等待戈多》中的句子,您是哪里降临的?还是我要再等一个呢?剧中的两个流浪汉必须面对的是以野蛮方式残忍而无意义地生存着。这可说是较富人性的剧本:没有法律比创造本身更残忍……剧终我们不知道戈多的身份,正如我们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仍不会知道结局一样。幕落了,我们深信眼前看过的残害的力量,但我们明白一件事,无论经历怎样的折磨,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拿不走的,那就是希望。《等待戈多》中简单地描绘出人类面对永远的、不可测的等待,所作的形而上的抉择。
——吉耶洛(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对贝克特的评价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的是最后一幕结尾时主人公的对话,表现了人类存在的无目的性与荒诞感。
爱斯特拉冈(后简称爱):咱们干吗不上吊呢?
弗拉季米尔(后简称弗):用什么?
爱:你身上没带绳子?
弗:没有。
爱:那么,咱们没法上吊了。
弗:咱们走吧。
爱:等一等,我这儿有裤腰带。
弗:太短啦。
爱:你可以拉住我的腿。
弗:可是谁来拉住我的腿呢?
爱:不错。
弗:拿出来我看看。
……
爱:你说咱们明天还得回到这儿来?
弗:不错。
爱:那咱们可以带一条好一点的绳子来。
弗:不错。
(沉默)
爱:狄狄。
弗:嗯。
爱: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弗:这是你的想法。
爱:咱俩要是分手呢?也许对咱俩都好一些。
弗:咱们明天还是上吊吧。(略停)除非戈多来了。
爱:他要是来了呢?
弗:咱们就得救了。
(弗脱下帽子,往帽内窥视,往里摸了摸,抖了抖帽子,拍了拍帽子,重新把帽子戴上。)
爱:嗯?咱们走不走?
弗:把你的裤子拉上来。
爱:什么?
弗:把你的裤子拉上来。
爱:你要我把裤子脱下来?
弗:把你的裤子拉上来。
爱:(感觉到他的裤子已经掉下)不错。
(他拉上裤子。沉默。)
弗:嗯?咱们走不走?
爱:好的,咱们走吧。
(他们站着不动)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