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
背景说明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出生于都柏林,曾就读于天主教学校,后开始热爱文学,1898年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1920年移居巴黎,直到逝世一直留在欧洲大陆。
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作家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乔伊斯的文学创作转向了意识流的描写,这部作品带有作家的自传性质,而且其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也是作家后一部作品《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之一。作家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菲内根守夜》,这是作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极端,语言艰涩难懂,描写的意识流多变,带有梦幻的色彩,作家自己曾称这本书可以让失眠的人研究一辈子。
《尤利西斯》曾经因为书中的一些内容而被一些欧美国家的评论家称为淫秽猥亵的作品,并在多个国家被禁。后美国纽约地方法院宣布解禁,该作品开始在各国出版发行,并日渐取得文学界的好评,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
推荐版本:萧乾,文洁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名著概要
《尤利西斯》模仿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奥德修记》的叙述结构,讲述了三位都柏林的普通市民——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代达罗斯、犹太广告经纪人布鲁姆以及他的妻子歌手莫莉,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经历和意识活动。
全书共18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前3章,主要写斯蒂芬从清晨到中午11点的活动。斯蒂芬因为母亲病危,从巴黎回到都柏林,母亲逝世后,因为厌恶父亲酗酒无度而从家里搬出来,租了一座圆形炮塔,与叫马力根的人住在一起,靠教书为生。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相当复杂:首先,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拒绝在母亲临终前作祈祷,没有听从母亲的遗言,心里十分后悔和懊恼;其次,从家里出来后,感觉自己孤独无助,同时与家庭和宗教的分裂导致了他精神上没有寄托。基于此,斯蒂芬想找一位精神上的父亲作为依托。上午,他到学校领薪水,同校长进行一番交流,校长的开导并没有使他摆脱困扰,临走时带走一篇要帮校长发表的文章。斯蒂芬离开学校后不知到哪去,就来到森迪蒙特海滩,并徜徉于此,大脑在不停地思考自然、人生和艺术的一些问题,并写下了一首古体诗。
第二部分为中间的12章,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记述了布鲁姆的经历。布鲁姆是一位广告经纪人,本有一双儿女,但儿子11年前夭折,遭此精神打击后布鲁姆丧失了性功能。妻子莫莉不甘守活寡而与演出经纪人博伊兰私通。
早晨8点,布鲁姆出去买了羊腰子,回家为妻子做了早餐,并将妻子的书信给她。10点,吃过早饭的布鲁姆去邮局拿女儿的信和自己以化名结交的女友玛莎写给他的情书,读完情书不禁浮想联翩。11点布鲁姆乘车去参加一位朋友的葬礼,在墓地开始想起自己的儿子不由伤心起来并因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感伤。中午,他到报社安排自己招徕的广告的发布事宜并见到了为校长发文章的斯蒂芬。斯蒂芬被拒绝后到酒馆喝酒。下午1点布鲁姆先到一家小餐厅准备吃饭,但因为嫌弃地方粗俗而转到了一家高级餐厅,饭后又到图书馆去。2点时布鲁姆到了图书馆,并见到斯蒂芬等人在讨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其中各种话语皆有。布鲁姆不感兴趣没有加入讨论。下午4点他在一个酒吧见到博伊兰,并想起早上妻子的信,知道两人有约会。下午5点时,他在另一间酒吧见朋友,并一起商议刚刚死的人的家属抚恤问题。其间因为有无赖污辱犹太人,布鲁姆同无赖发生冲突,险些受伤,布鲁姆与朋友逃离了酒吧。晚上8点,布鲁姆到海滨散步,见到一名叫格蒂的少女,并为她的美貌所吸引,不禁开始幻想,少女同时也看着布鲁姆思考自己的婚姻问题。但是,当少女离开时,布鲁姆发现她是一个瘸子,不禁失望异常。晚上11点他到医院看望难产的麦娜夫人,在医院见到喝得酩酊大醉的斯蒂芬在与一些医学院学生讨论问题。当夜安娜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此时斯蒂芬离开医院,布鲁姆来不及向安娜夫人问好就跟着斯蒂芬离开。午夜12点,布鲁姆尾随斯蒂芬到了一家妓院,斯蒂芬酒后耍酒疯,打坏妓院吊灯逃到街上,被英国士兵打倒,布鲁姆替其解围。在救护斯蒂芬时布鲁姆产生幻觉,将斯蒂芬幻想成了自己早亡的儿子。俩人一起在街上走着。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最后3章。下半夜,两人来到布鲁姆的家中,莫莉同两人一起喝咖啡聊天。布鲁姆邀请斯蒂芬在自己家过夜,斯蒂芬谢绝了好意,在天亮前离开,但临走时答应教莫莉意大利语。斯蒂芬走后,布鲁姆回到卧室,向莫莉将讲述自己一天的经历,莫莉半睡半醒之中听着布鲁姆的讲述开始产生幻想,感受到了内心潜意识中的母性和对斯蒂芬的冲动。布鲁姆感觉到妻子的情人曾来过,但还是平静地睡了。小说的最后一章以大篇莫莉的意识为结尾,她回忆了与自己相处的几个男人,最终觉得布鲁姆是最适合自己的。
知识链接
《尤利西斯》中的多语言现象
语码转换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在作品中作者在记录人物意识时往往将人物的意识中的外语词汇和语言如实地表现出来,经常是由一种语言又转向另一种语言继续意识的流动。这种描写手法在欧洲的作家中经常见到,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更是明显,这与欧洲多元的语言文化有关,作家曾经在欧洲生活,可以用法语、意大利语、德语顺畅交流,而且可以阅读丹麦语、拉丁语和挪威语的书籍,这一情况在作家创作中体现明显,作品经常出现多语言的现象。《尤利西斯》中的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真实性进一步加强。
名家评述
它将杂耍剧场同歌剧院混合在一起,将陈词滥调同《哈姆雷特》研究混合在一起,将羊腰子散发的那种“轻微的尿臊的强烈气味”同欧洲文明的进步混合在一起。如果《菲内根守夜》那种扭曲的百科全书似的想象决定性地扭转了现代文学实验,那么《尤利西斯》则继续实现了叙述的生动性,这种实现就像在迪西先生的学校操场上如神一般的呼声“万岁!啊!”那样纵情,并像莫莉·布鲁姆断言“是的”那样自信。
——爱略特《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尤利西斯》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多种风格和技巧以及游戏的笔墨和文字,这使它成了一部十分艰深、费解的作品。这种完全置情节和人物于不顾的做法也未必可取。但是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这部小说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从变革传统的角度看,它无疑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巨著。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
精彩推荐
多语言现象是《尤利西斯》文本的重要特点,深化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理解的难度,读者经常需要得到注解才能读通,本文选取一个片段以飨读者。
勃克·穆利根朝着剃胡刀上的肥皂沫皱了皱眉,从坐着的地方跳了下来,慌忙地在裤兜里摸索。
“糟啦,”他瓮声瓮气地嚷道。
他来到炮座跟前,把手伸进斯蒂芬的胸兜,说:
“把你那块鼻涕布借咱使一下。擦擦剃胡刀。”
斯蒂芬听任他拽出那条皱巴巴的脏手绢,捏着一角,把它抖落开来。勃克·穆利根干净利索地揩完剃胡刀,望着手绢说:
“‘大诗人’[1]的鼻涕布。属于咱们爱尔兰诗人的一种新的艺术色彩,鼻涕绿。简直可以尝得出它的滋味,对吗?”
他又跨上胸墙,眺望着都柏林湾。他那浅橡木色的黄头发微微飘动着。
“喏!”他安详地说。“这海不就是阿尔杰所说的吗:一位伟大可爱的母亲[2]?鼻涕绿的海。使人的睾丸紧缩的海。到葡萄素的大海上去[3]。喂,迪达勒斯,那些希腊人啊。我得教给你。你非用原文来读不可。海!海[4]!她是我们的伟大可爱的母亲。过来瞧瞧。”
斯蒂芬站起来,走到胸墙跟前。他倚着胸墙,俯瞰水面和正在驶出国王镇港口的邮轮。
注释:
[1]原文作bad,原意吟游诗人。因含有挖苦口吻,故译为大诗人,并加上引号,以示区别。下同。
[2]阿尔杰是阿尔杰农的爱称。这里指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查理·阿尔杰农·斯温伯恩(1837—1909)。“伟大可爱的母亲”一语出自他的长诗《时间的胜利》(1866)。“伟大”是根据海德版翻译的,诸本均作“灰色”。
[3]原文为希腊文。荷马的《奥德修纪》(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饭第23页)有“强劲的西风歌啸着,吹过葡萄素的大海”一语。
[4]原文为希腊文。语出自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5)的《远征记》。写作者跟随与胞兄波斯王争夺王位的小居鲁士远征。失败后,他率领万名希腊雇佣军且战且退,公元前400年回到黑海之滨的希腊城市特拉佩祖斯。这是他们见到海时发出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