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
背景说明
纳撒尼尔·霍桑,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1804年出生于新英格兰一个破落贵族世家,全家笃信基督教清教。在霍桑的先辈中,有两代是殖民地政教合一权力机关中的要人。霍桑世家到霍桑父辈一代已见败落。当海船船长的父亲在霍桑4岁时遇难身亡,霍桑随其母搬到萨莱姆的外公家,由外公抚养。萨莱姆浓厚的宗教气氛、激烈的宗教派别斗争以及霍桑一家的宗教传统对霍桑的思想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霍桑从小就经常听到人们讲述有关宗教迫害的传闻和故事,其中很多都成为他后来小说创作中重要的情节线索。
《红字》是霍桑最重要也是最优秀的作品,1850年出版后立刻在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中引起轰动。翌年便有了德译本,3年后又有了法译本,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我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亦有多种译本问世。小说通过对3个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探求和追索了隐藏在人内心的恶,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准确深刻、逼真传神。《红字》打破了老一代美国作家关于殖民时期田园牧歌式理想化的图画,深刻揭示了加尔文教统治下的殖民统治的阴暗,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
推荐版本:姚乃强,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名著概要
17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波士顿古老监狱前的草地上,一群清教徒目不转睛地盯着牢房大门。牢门打开,一位怀抱着3个月大婴孩的年轻女子缓缓地走到人群前——海丝特·白兰。她胸前佩戴着鲜红的“A”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佩戴红字表示对通奸罪一生的惩罚,而海丝特怀抱的婴儿便是她犯下通奸罪的证据。
海丝特全然不顾人们的辱骂和威逼,拒绝公布她婴儿父亲的姓名。站在她身旁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看起来忧心忡忡、惊慌失措。海丝特被送回狱中后病倒。此后,海丝特失散两年的丈夫齐灵沃斯以医生的身份来探望她。齐灵沃斯发誓要找出海丝特的情人,并且威胁海丝特不能泄露他们的夫妻关系,因为他不能忍受一个不忠实女人的丈夫所要蒙受的耻辱。
海丝特出狱后带着自己的女儿珠儿在远离人们的海边草屋里住下,靠着做针线活艰难度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珠儿渐渐长大,她穿着母亲为她做的红天鹅绒裙衫奔跑跳跃。那耀眼的红色让清教徒们觉得孩子仿佛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在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帮助下,海丝特最终确立了自己对女儿的抚养权。而牧师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同事的劝告下,齐灵沃斯做了丁梅斯代尔的保健医生。此后,他发现了牧师胸前有着和海丝特一模一样的红字,年轻的牧师,正是他要寻找的通奸者。
齐灵沃斯精心地实施着他的复仇计划,他利用丁梅斯代尔牧师敏感、富于想象的特点,抓住他的负罪心理,折磨他的心灵,他把自己装扮成可信赖的朋友,让对方向他吐露一切恐惧、自责、烦恼、懊悔、负罪感,那些向世界隐瞒着的一切内疚,本可以获得博大心胸的怜悯和原谅,如今却要揭示给他这个内心充满了复仇火焰的人,最最恰如其分地让他得偿复仇之夙债。
而此时丁梅斯代尔的布道说教使他在清教徒中赢得了尊敬和爱戴,而他自己却在忏悔和自我折磨中度日。一天晚上,牧师独自走上刑台,站在海丝特曾经被审判的地方。海丝特与珠儿从刑台下经过,丁梅斯代尔叫住了她们。他拉着海丝特与珠儿的手,站在刑台上。此时,漆黑的夜空划过一颗流星,在牧师的眼中,那仿佛是一个昭示着罪恶的巨大红字。
海丝特为了挽救牧师的生命,向他坦言齐灵沃斯是自己的丈夫,并希望丁梅斯代尔能与她一同远走他乡。丁梅斯代尔犹豫过后决定出走。刚好有一艘停泊在港湾的船三天之后就要到英国去,他们决定坐这艘船返回欧洲,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这时,那艘准备开往英国船只的船长走了过来,他告诉海丝特,齐灵沃斯将与他们同行,海丝特彻底绝望了。丁梅斯代尔在选举日集会上做了精彩的布道,就在教徒们将他奉为圣徒之时,他却拉着海丝特与珠儿的手,三个人共同站在了刑台上。牧师向人们显露了他的红字后,在众人的惊惧声中倒地而死。
牧师死后,人们流传着关于牧师的种种传说。医生齐灵沃斯在牧师死后失去了追逐的对象,他扭曲的心灵再也找不到依托,不到一年,他也死了,将一笔可观的财产留给了珠儿。不久,海丝特带着珠儿远走他乡。许多年以后,在大洋的另一边,小珠儿出嫁了,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而海丝特独自一人回到波士顿,一个收藏了她的屈辱、悲伤和忏悔的地方。她重新住进曾经居住的海边茅屋,戴着象征罪恶的红字。又过了许多年,她被安葬在齐灵沃斯的坟旁,两个坟墓合用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
知识链接
清教
清教是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自称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的影响。清教兴起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英属北美殖民地地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给予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华纵欲。
名家评述
任何一张书单,如要严格选出10篇美国小说,《红字》一定毫无例外地名列榜中……我们不可以把《红字》当作两个年轻通奸者被处罚的故事来看,应当视之为一部道德心理学家的杰作。这位心理学家深知被扭曲的清教徒之恐惧与罪恶,也同样了解我们内心深藏的恐惧与罪恶。以这种态度来看,《红字》就不再是文体老式、道德暗示过分的有色古典作品。批评家马克·凡·德伦说:“(霍桑的)不朽功绩在于任何文学作品所未见的稀贵和真诚无比的想象力。”大致说来,这句话极为恰当。
——(美)克利夫顿·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对别人来说,那鲜红的A字,象征着罪恶与耻辱,人们也正为着这红字耻笑、谩骂与疏远她。然而对于海丝特,红字是她的爱,是她以青春与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爱情的象征。红字就像她怀中的婴儿,是她的血中血,肉中肉,无法割舍。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佩在胸前的红字,不但不表示奸淫,而且显示了她对法庭、教规、集体道德等清教徒信念强加于她身上的罪名高傲的蔑视和拒绝……在她的心目中,爱才是真正的上帝。”
——王立新任子峰《欧美文学史传》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部分表现出《红字》这部小说的浪漫主义悲剧气息,读来意味深长,让人不胜唏嘘。
(1)由于某种奇异的机缘,这一丛野玫瑰得以历劫而永生;至于这丛野玫瑰,是否仅仅因为原先严严实实地遮藏着它的巨松和伟橡早已倒落,才得以在古老而苛刻的原野中侥幸存活,抑或如为人深信不疑的确凿证据所说,当年圣徒安妮,哈钦逊踏进狱门时,它便从她脚下破土而出,我们不必费神去确定。既然我们要讲述的故事要从这不一样的门口开篇,而恰恰在门限处一眼便可望见这丛野玫瑰,我们怎能不摘下一朵玫瑰花,将其呈献给读者呢!但愿这株玫瑰花,在叙述这篇人性脆弱和人生悲哀的故事的进程中,能够象征道德之花的馥郁,而在读完故事阴晦凄惨的结局时,仍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2)他哆哆嗦嗦地猛地扯开法衣前襟的饰带。露出来了!但是要描述这次揭示实在是大不敬。刹那间,惊慌失措的人们的凝视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那恐怖的奇迹之上。此时,牧师却面带胜利的红光站在那里,就像一个人在备受煎熬的千钧一发之际却赢得了胜利。随后,他就瘫倒在刑台上了!海丝特撑起他的上半身,让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胸前。
(3)又经过许多许多年之后,在一座下陷的老坟附近,又挖了一座新坟,地点就是后来在一旁建起王家教堂的那块墓地。这座新坟靠近那座下陷的老坟,但中间留着一处空地,仿佛两位长眠者的骨殖无权相混。然而两座坟却共用一块墓碑。周围全是刻着家族纹章的碑石;而在这一方简陋的石板上——好奇的探索者仍会看见,却不明所以了——有着类似盾形纹章的刻痕。上面所刻的铭文,是一个专司宗谱纹章的官员的词句,可以充当我们现在结束的这个传说的箴言和简短描述。这传说实在阴惨,只有一点比阴影还要幽暗的永恒的光斑稍稍给人一点宽慰:
“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