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宋代的庆历年间(1041-1048年),印刷术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就是活字印刷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发明。
最早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用牛皮绳子编联起来的,一卷也叫一册。册是一个象形字,就是一片片竹简用绳子编联起来的形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书抄起来要费多少时间,读起来又是多么不方便啊!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在隋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人们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F贴到板土,用刀把字刻在枣木或梨木板上,涂上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均匀地揩拭,再揭下来,一个页面便印好了。人们把它装订成册,就成了精美的雕版印刷书。
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方便多了,一个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但雕版费工费时,雕版也不易存放。为解决这个问题,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从而翻开了印刷术的新的一页。
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是,先用胶泥刻成一个个的字,经过火烧变硬,在预先备好的铁板上面放有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再放一铁框,依文字顺序排列泥活字,排满一框后即放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纸灰遇热融化,冷却后一板泥活字都粘在一起,用一块木板把字压平,涂上墨汁即可印刷。印完一版后再将铁板加热,松香等融化后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提高了排字的效率。受此启发,1448年,德国的约翰·古藤堡发明了铅字印刷,制作了木制印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