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教师这一职业,我也劝我的学生从事这一“安贫乐道”的职业,尽管不少人看不上教师职业,有些教师也守岗不敬业。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教师的天职。天子理国一朝事,文圣治心五千年。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的生命,人生下来如果没有阳光、雨露、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这些营养成分,我们就不能成长。但是,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本质生命是由教育来完成的。教育使“自然人”上升为“社会人”。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只是在做一种职业,更是在塑造别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教师的职业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个职业伟大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随着我们生命的终止而终止,不管你官位多高,钱有多少,生命结束了,工作就结束了。教师不是,他的生命终止了,但是他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所以他的天职是奉献,不是贪图享乐,不是升官发财。一切以钱为目标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真正文明进步的社会。故“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所以,我一定要介绍三位让我敬畏的延伸生命的人。
在教育征程上执著前行的陈尚宝
我的学生中有许多最后走上教师岗位的人,但陈尚宝是一个从小就怀揣教育梦想的有理想的青年。他出身于三代教师之家,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为人谦虚好学,工作认真踏实。中学时期的学习委员,大学时期的学生会学习部长,读研时研究生会主席。1994年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兰州铁路机械学校任教,七年后,经过自己努力,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二次分配后,选择到了深圳市南山区,开始在一所集团化学校担任科研部主任,目前是南山区教育局教科所科研人员。一路走来,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基层教研工作者,他就像一个教育的行者,始终不忘教育情怀,在教育的田园里默默地耕耘着。
上高中时,他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与其他几位班干部一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创造了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北偏远山区的普通高中所能创造的许多“神话”,让“九〇(6)”一度成为令当地学子啧啧称赞的班级。比如,他们几个班干部自己联系县城消防中队的警官,开辟了县城中学开展军训的先河;所有同学高中三年每天早晨坚持3公里以上长跑,毕业时个个体育素质超强;同学关系亲如兄妹,人人爱班如家,组织节目,参加比赛,开展活动,个个积极主动,纷纷踊跃欲试。
他在学习上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前,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升初考试位居全县第一,初中还未毕业即被学校直接保送升高中。学习上的坦途让他沾沾自喜,有些骄傲,以为无人能及,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结果到高一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已然拉开。他一度很失落,也很消沉,但在我的几番鼓励和支持下,终于走出阴霾,逐渐找回自信。大学毕业后他坚持考研,虽几经挫折,但最终还是考入了全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开创了人生职业生涯的新篇章。后来,在回忆自己这段经历时,他曾经感慨地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者总是要经历一番挫折和磨炼的,较早地经历这一切,对自己未必是件坏事。”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就像他自己所言,“挫折与磨炼真正成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才在教育征途上走得更宽阔,活得更踏实。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文明的品行和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我最欣赏尚宝的一点也正是他这种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记得在高中时,他就主动请缨,承担了班级手抄报《青苗》的编辑工作。《青苗》是我带班以来由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份手抄报,在此之前已经延续了多届学生,成为那个年代我的那些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报纸不大,内容却很丰富,基本上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这个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动一番脑筋,选稿、排版、插图、书写等,样样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开始办了几期,似乎反响一般。他便有点沮丧,跟我交流了几次,逐渐找到了感觉,并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不断提高版面效果和报纸质量,最终受到了同学的好评。高中毕业后,他还不忘编报情怀,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些日子,将九〇(6)班同学的作文集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整理编辑形成一部代表高中三年生活的文集《心声》,他将这部文集交与我手时,令我惊讶不已,也感动万分。这部文集便成了九〇(6)班同学的重要成长见证。
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做了一名普通的教师。本来单位要求新分来的大学生实习一年后才能正式任教和带班,但因为临时缺人手,他被领导安排承担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对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任何带班经验,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他是教师世家出身,对教育情有独钟,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当过班干部,多少懂得一点班级管理方法。我记得那个时候,他经常跟我通电话和书信,而且逢年过节都要看望我,跟我一起探讨如何教学和管理班级等问题。慢慢地,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单位里的骨干能手。在兰铁工作的几年里,他先后获得了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十佳园丁、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和兰州铁路局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创岗建区百名先锋、跨世纪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2001年,他放弃了在兰州已经积累的工作资历,毅然选择了脱产攻读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我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在兰州的优越条件,他说:“首先是想更多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其次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当然,他做到了,确实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读研三年,他在忙于学业的同时,还担任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研究生会的主席,并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硕士毕业后,他选择了深圳南山的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当初完全可以选择去一所大学工作,但他还是最终选择了从事基础教育。他说,中国的教育不缺大学教授,缺的是既懂理论又懂教学的教育实践家。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教育实践家,不一定要出许多思想,主要是能实践自己的理念。去大学教书看似风光,实则没有什么挑战,他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在基础教育战线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耕耘者。而之所以选择到深圳,去蛇口,他的回答是,中国的教育需要一些创新,需要一些突破,而曾经创造了无数经济改革奇迹的深圳也许能给他带来一些灵感。因此,他选择从一名普通的教科研工作人员做起,开始向着心中的梦想出发。在蛇口三年,他协助曹衍清校长(原湖北黄冈中学校长、蛇口育才集团总校长,现深圳实验学校校长)整理了其办学思想,策划并组织编著了曹校长个人著作《一个教育行者的想象》一书,深受曹校长本人及教育同仁的赏识。他为领导提出许多智慧点子,组织集团的老师编写了《小学生社会技能训练》一书,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他还协助领导策划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第一个跨地域的学校联盟合作体——“中国育才学校联谊会”,并代表蛇口育才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育才学校校长论坛。他说,做这些事他没想过得到什么荣誉或提拔的机会,只是想更多地积累一些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乐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他的一贯行为。多年来他笔耕不辍,获国、省、部级一等奖论文十多篇;参与或主持承担国家、省、区、校级科研课题十余个;编著书籍五部。现在,他成为南山区教育局一名科研人员,在这个中国基础教育界最具改革活力的地方,正在慢慢践行自己的教育梦想。
诚实、讷言、敏行的陈永文
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的陈永文,典型的诚实、憨厚、讷言、敏行之人。担任五年班主任期间,每年获校级先进工作者。他是同事们最爱搭档的人,同学们最喜欢的数学老师,家长们最放心的教师。因教学成绩出众,他得到校长赏识而两次被调动。
他十多年的主要工作经历:大学毕业分到西吉县兴隆中学工作一年后,就被调至西吉中学,一干10年,2005年后又调入固原一中至今。
永文教法独特,技术精湛。他十分喜欢学习,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他总是要挤出时间加强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自主、独特的教学风格。他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他整理编写了大量数学教学资料,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他依据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确立了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模式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永文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简单的结论,反复机械地模仿例题,而是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解题思路分析,积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探究性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他一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分类推进、逐层提高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让优秀生“吃得饱”,又使学困生“消得了”。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永文并没有千篇一律,简单地采用“大锅烩”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做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他非常注意克服成见效应,做到公正对待、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坚持做到了“培优”不忘“扶差”。对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做到了不讽刺、不挖苦。耐心地帮助他们,并不忘给予他们以偏爱。用“放大镜”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在后进生身上往往消极因素掩盖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的他就是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发现,总能发现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及时表扬,鼓励上进,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增强克服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勇气。这些都源于他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
工作实践使他深深与一个同行说过的话共鸣:“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上的良师,还应该是学生思想上的益友,生活中的慈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是两条平行线,也不应该是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应该是两条重合的直线”。他的经验是“教师只有主动地和学生打成一片,主动地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把他们的心声倾吐给你,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
自工作以来,永文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所带学生安明在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唐勇获得二等奖;2000年所带学生郭仁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得自治区二等奖。2004年高考成绩优异,所带学生张博炜以总分667分,数学141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同年高考中,所带学生柯君明数学成绩142分。本年高考中多名学生考入南大、浙大、复旦、同济、北邮、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全国名牌高校。2009年高考中,所带班级学生高考上线率近80%(补习班152人,上本科线122人),高考数学均分超出自治区均分20多分,其中一个班超出自治区均分34分。他撰写的论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在《中学数学》杂志社主办的论文评奖中获得一等奖;《高中数学复习课上法浅谈》《高中数学课中多媒体的应用》分别获得市级二等奖、一等奖。永文是一个有数学教学思想的人。
2008年以来,他没有离开毕业班的教学,每年都引领学生拼搏在高考的前沿阵地,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与此同时也连年获得了学校先进工作者。如今他还一如既往地冲锋陷阵,奋斗在高考前线,帮助学生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梦想。
甘于寂寞,献身山区教育的吴克明
1989年,吴克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系,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了贫穷却魂牵梦萦的故乡——西吉。
同年,克明被分配到新营中学高中部。课堂上,他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一节节课堂高潮迭起。1996年,因执教成绩出众,他被选调进入西吉中学任教。一路走来,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怀揣着对梦想的追求,写满了勤奋、谦逊、严谨、求实……
育人是做老师的职责,更是班主任神圣的使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克明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心灵的沟通。学生说克明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克明在教育学生方面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使许多一时迷恋录像厅、网吧的同学迷途知返;使早恋的学生摆脱了感情的桎梏;帮助饱受贫困折磨的农家子弟,使他们自强不息;帮学而无望的学生找出他们身上的优点,点燃希望的火种……凡此种种,无一不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倾注了全部心血,爱的光芒泽被了每一位学子。凭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和一番苦心,教育并成就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并赢得了他们的爱戴。许多考入大学和参加工作的学生打来祝福和关心的电话应接不暇,克明很是感叹:有生如此,此生足矣!
严格的教育、谆谆教诲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班集体风气正,学风浓,他带的班每年都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他也连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工作者。2003年受到福建和宁夏教育厅的联合表彰。
克明常对我讲,许多稚嫩的脸庞,渴求知识的眼神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使得他一直能够倾心于教学工作。由于备课认真、扎实,他的教案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案;他教法灵活,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工作之余不断总结,克明还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感悟,其中2002年撰写的教学论文《选择方法,突破难点》获固原市一等奖。同年在固原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
面对新课改这一全新的命题,他不停地钻研学习,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一己之力。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变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还注重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转变教学观念,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整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法,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把握住全面提高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堂教学的关键。
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步教学法,即在教学实际中,根据年级的不同,摸索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高一主要采取各种形式(包括课本的插图,视频和其他的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进入高二年级,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还把握高考改革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总结出了解读高三历史材料题的独特的方法:“一阅读(带着问题去读),二联想(和所学知识联系),三归纳(根据问题要求来归纳),四表述(标准化、书面化、序号化)”,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具体来说就是:从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课本中的图片、文字、数据,连同课文内容都作为材料;还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材料等。对这些资源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归纳和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提取能突破难点、体现重点的信息,再由学生进行归纳、表述,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收到一举三得之功效。
“一阅读”是指:带着问题去读。教师先展示与本节课重点、难点有关的一些材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和课文内容等),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提高了单位时间的阅读量。但提出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史实到理论,由一般到普遍,而且必须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过程、现象和规律。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出针对问题有关的主要句子,划出或去粗取精摘抄出来,以备回答问题所用。对于内容较为复杂或学生难以直接读懂的材料,可以让学生用缩编材料的方法去提炼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语句,达到理解材料的目的。起初大部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及习惯差而很不适应,或读不懂材料内容,特别是文言文,需要科任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渐渐的就能理解并且适应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他看来,如果教师只是讲课本的内容,或是平铺直叙,学生就没有新鲜感,对历史的学习也就索然无味,重蹈初中历史学习的覆辙。
“二联想”是指:与所学习课本内容相联系。许多学生读了材料以后特别茫然,弄不清材料所表述的现象和作法,加之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而归纳表述五花八门,错误百出,语句也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材料的意思。针对这一情况,克明提醒学生与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内容、现象、做法相联系、相印证。而联想这一环节提出后,为学生有针对性回答问题创设了一种熟知的条件,使他们雨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朦胧感消失了,很快找到问题要点,避免了答非所问带来的尴尬。
“三归纳”是指:在阅读联想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提炼,包括现象、作法、特点等,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
“四表述”是指:用比较准确的书面语言,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准确完整地进行表述。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强调的是准确性和条理化。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或指代不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而学生也需要不间断地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目的。高一学生在答案的准确性方面有所欠缺,到了高二情况明显改观,高三学生就受益匪浅。而且对政治、地理学科的思维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来源于课堂实践的思维模式,立足于材料,结论来自于材料,体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说明了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拓展教材;学生也由机械的记忆者成为创新型学习者,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高一高二新课本学习阶段,主要是利用材料让学生自己提炼反映时代主题特征的现象、事件,加深对历史主题内容的分析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效果特别明显,也和高考的要求相一致,相符合。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一思维模式,也能使学生在有关材料类的题目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创新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和其他科任老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中,他所执教班级学生的文科综合成绩遥遥领先,在历届高考成绩统计中,均远远高于区均分20多分。买建辉、李忠等先后成为西吉县的文科状元。
由于出色的教研和教育能力,2004年克明光荣当选为第三届宁夏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2007年被固原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在2009年固原市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大会上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
在人才流动不断加快,不少人向往条件更加优越的城市生活而不断“跳槽”的今天,克明依然选择扎根西吉,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以广博的知识铺路,以蜡烛的精神激励自己,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用知识去改变命运,发展自己,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