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问题敢于解决是好事,面对问题勇于决断值得赞赏,不过,在没有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前就盲目采取行动是不可取的。问题来了,我们不能盲目行动,那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最可取的做法是,先把问题界定清楚,然后再有备而战。
来不及想那么多了,先行动起来再说;
不要再等了,先摸着石头过河吧;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盲目出击;
问题面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反正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不如试试再说;
问题本身就是由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在没有搞清楚问题原因前就盲目采取行动,只会乱上加乱。问题就像绳子上的疙瘩,要想把疙瘩解开,解对方向是关键,只有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疙瘩才能一个一个地个解开,如果解错了方向,疙瘩就会越解越大,越解越乱。
问题出现及时解决值得称赞,但敢于采取行动绝不是让你一逞匹夫之勇。就如治病,有病乱投医就是盲动,什么病都没有搞清楚就胡乱吃药更是危险极大。如果是这样,倒不如什么也不做,静观其变的好。
盲目行动是逃避困难的另一种形式。面对复杂的问题,有些人不知所措,但又不能一动不动,所以就不假思索地做出一个“我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姿态。
急于求成是造成盲目行动的根本原因,同时,急于求成也往往是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的根源,它往往使人在没有看清问题时就过早地下结论,甚至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给今后问题的解决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有一个关于宝洁公司的故事。大家知道,有段时间宝洁公司生产的婴儿纸尿布一度占领了世界各地的市场。由于畅销,宝洁公司在没有对德国、香港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向两地推出了同一种产品。
不久,总公司就收到了来自德国和香港的两份截然相反的市场汇报。德国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了,吸水性能不强。而香港消费者则认为尿布太厚了,简直是浪费。总公司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尿布,消费者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让公司的管理人员摸不着头脑。
经过对两地的调查,问题终于水落石出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德国母亲和香港母亲使用婴儿尿布的习惯不同。
德国人凡事讲究制度化,完全按照规矩行事。德国婴儿的母亲也是如此,早上起来的时候给孩子换一块尿布,然后就这么一整天都不会去管他,一直到了晚上才会再换一次。于是,就感到宝洁公司的尿布明显的是太薄了。
和德国人的做事风格不同,香港婴儿的母亲把婴儿的舒适作为头等大事,只要尿布湿了就会换上一块新的尿布,一天不知道要换多少次,所以宝洁公司的尿布在这里就显得太厚了。
主观盲动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于产品的热销,给宝洁公司造成的问题就是供不应求。于是产品开发人员就忽略了各国文化的差异,也忘记了做好相应的准备,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出了新的产品,结果弄得两地消费者怨声载道,使宝洁公司蒙受了不少经济损失。
现实工作中,我们同样会遇到相似的情况。如老板把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交给了你,你为了让老板对你满意,就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包您满意!”当你着手处理这个问题以后,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妙,事情十分棘手,一段时间后竟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看到这种情况,老板有些不高兴了,上前质问你,你无可奈何,只得满脸无辜地解释道:“很抱歉,事情不像我原来想像的那么简单。”
尽管一些老板不会当面批评你,但或许从此以后就对你形成了做事草率的印象。如果以后再有类似重要的工作,也绝不会再委派给你了。同时,由于你一个人的延误,整个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反感你的就不仅仅是老板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