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去做,而情感则告诉人们愿意怎样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爱的情感使教育中尖锐的矛盾得到化解,也使孩子以更高的热情去实现教育的目标。优秀女孩儿需要情感教育,尤其需要爱的情感教育,女孩儿是天使,爱的天使,唤醒她们身上沉睡的爱的情感,一切都将变得容易。因为,一颗爱心,就是女孩儿的魅力源泉,它是道德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动力,是人生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1.教育女儿珍爱自己
唯有自爱,自识自制,指引人生,才能导出神圣的力量。
——丁尼生
在人的一生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去做,而情感则告诉人们愿意怎样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爱的情感使教育中尖锐的矛盾得到化解,也使孩子以更高的热情去实现教育的目标。优秀的女孩儿需要情感教育,尤其需要爱的情感教育。女孩儿是天使,爱的天使。唤醒她们身上沉睡的爱的情感,一切都将变得容易。因为,一颗爱心,就是女孩儿的魅力源泉,它是道德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动力,是生命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爱的教育应该从哪儿开始呢?
在美国的一节小学语文课上,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师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并爱上她了。
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生:她自己。
师:对。孩子们,就算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而且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样?
生:要爱自己。
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生:是的。
在我国,大多数教育者利用《灰姑娘》的故事教育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从上面美国师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他们通过这个故事开展爱的教育,教育孩子创造一切机会珍爱自己。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爱从哪里开始呢?美国人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时,首先教育他们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抓住并珍惜每一个机遇发展自己。
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教育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很少教育学生爱自己,很多时候甚至在回避这个问题。一个人不会爱自己,就不会爱别人,更不会爱国家。
普遍认为,爱的教育应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爱自己的教育;爱身边人的教育;爱自然的教育;爱生活的教育,包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世界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爱自己的教育是一切爱的教育的基础。爱自己,才能爱他人。连自己都不爱、不了解的人,又怎能由己及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呢?所以,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爱的教育要从底层做起,即从爱自己的教育开始。
爱自己、对自己好,不是放纵,不是任性,不是自私。所谓爱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严于律己,积极向上,有益社会,有益他人,真正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
吸收——让自己更丰富;给予——让自己更有价值!爱自己,不用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你仍然可以做一个善于付出而细心体贴的人。人活一生如果不知道爱自己的话,那么一生都会活得非常地累!女孩子由于生理特点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更要学会爱自己!
让女孩儿既懂得爱自己,又会爱自己,父母进行的爱自己的教育方能落到实处。爱自己的教育要从教给孩子珍爱自身开始,从教给她如何吃饭、穿衣开始,从教给她如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保护自己开始,使孩子懂得珍爱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成长氛围;珍爱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爱自己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下述各项。
①爱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时间,发愤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②爱惜自己的心灵,用健康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用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追求慰藉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心灵纯洁、情操美好。
③爱惜自身的形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得体,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④爱惜自己的容貌,整洁卫生,穿着打扮得体适宜,富有青春气息。
⑤爱惜自己的身体,营养均衡,不偏食,注意冷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⑥爱惜自己良好的习惯、兴趣爱好和特长,力改一切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
每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把爱延伸。爱的教育应该从教孩子珍爱自己开始!从小教女孩儿爱自己,她将不但懂得爱一切,而且内心会丰富而强大,长大后也不会轻易受伤。
2.教育女儿关爱他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英国谚语
有份爱心可以让孩子受益一辈子,一些在团体中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是比较自私不愿给予的人。没有人只靠自己而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就能成功,没有人只顾自己而能真正快乐。所以,只珍爱自己是不够的,父母要教育女儿关爱他人。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即使被称为父母贴心小棉袄的女儿,似乎也成了新时代的小公主,心中好像只装着自己,很难去体谅和关爱父母,更别说他人了。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女孩儿生来就缺少爱心,女孩儿往往比男孩儿更容易保有爱心,但是,由于父母对女儿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可能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
女孩儿的爱心是需要保护的。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女儿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女儿把好吃的东西给了路过的乞人,妈妈却生气地说:“谁让你给他了,瞧他多脏啊,小心他骗你。”女儿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
有的父母在餐桌上,一个劲儿地往自己孩子碗里夹菜,而对同处一桌的其他孩子或老人视而不见。有的父母在带孩子上公园时,路遇乞人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拉着孩子绕道而行。这样的父母其实不懂得爱,他们眼里只有孩子,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怎么能有爱他人之心。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父母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而它是很有害的。
现在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父母往往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却没有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别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知道获取,而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这样他长大后往往缺乏工作热情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对事淡漠无情,也不可能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事业上的献身精神。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来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要引导女儿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慢慢地潜移默化地转为自己的爱心。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自己的良好行为会慢慢感化孩子的心灵。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儿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赶紧把年迈的父母接回家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他们的儿子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假如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父母之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这样的教育不会使孩子懂得爱,当然也不会使孩子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因为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您的女儿只是接受爱,渐渐地,她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她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注重情感的爱。
父母常会因为孩子年少体弱,便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父母还把对孩子的爱狭义地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至于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也就是说,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让女儿学会爱是情感教育的核心,为她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引导她以行动表达对他人之爱,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以培养女儿爱父母的情感为例,首先应培养她对父母有礼貌。这是孩子爱父母的表现之一,也是爱父母的起码要求。家务劳动是保证家庭正常生活的必要活动,家庭的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是一项责任,孩子也不例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女儿爱劳动的习惯,也能使她增加爱父母的情感。
让女儿从小学会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是培养女儿爱父母的最好途径。父母免不了会有困难与痛苦的时候,这时,父母就要教育孩子体贴自己的困难与痛苦。如:妈妈生病了,爸爸可以让女儿为妈妈端汤喂药,在妈妈床头上放一瓶花,以此让妈妈得到快慰。当女儿羡慕同伴的某一玩具,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为她增添时,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教育女儿体谅父母的困难,平时父母可以经常与女儿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忙碌与辛苦,让女儿理解父母,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而安心工作。经常这样引导,女儿自然而然就会懂得体贴父母。
另外,培养女儿爱的情感,还要教她学会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要让她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而体谅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专家说,三岁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教她去了解别人的感受,让她试着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期间大人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帮助别人中获得乐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施爱的同时也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快乐。
3.教育女儿热爱自然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梭洛
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是不可能变坏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然而,孩子尽管在天性上是自然的亲近者,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得去聆听、触摸、呼吸大自然的美与和谐。打开孩子心灵通向大自然的窗户,需要父母的灵性和耐心。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就十分注重让女儿在大自然的沐浴中成长。她没有把女儿当做温室里的花朵精心呵护,她像苏霍姆林斯基把快乐学校的学生带到野外那样,带着女儿走向大自然的怀抱。
从女儿会走路开始,杨红樱就牵着女儿的小手到处旅行。女儿四岁那年的冬天,杨红樱带着女儿上了峨眉山。数九寒天,很少有人上山。下山的时候已是半夜,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不料,车到半山腰,轮子猛然卡在了岩缝里,动弹不得,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好险啊!车子进退两难,司机只好让客人下车。而杨红樱的女儿却对身边的危险浑然不知,还睡得正香呢。
杨红樱只好把女儿从车窗里递了出来。寒风把杨红樱的女儿惊醒了,她睡眼惺忪,牵着妈妈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往山下走。走着走着孩子上眼皮耷拉了下来。抱着她走吧,胖乎乎的女儿实在太沉。杨红樱狠狠心,弄了几个冰块搁在孩子脖子上,不让她睡着。就这样,迎着刺骨的寒风,母女俩在黑咕隆咚的山路摸索前行,终于在天亮前来到山脚下。母女俩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冰天雪地留下了“相依为命”的定格。
旅途中更多的是快乐。十岁那年,杨红樱带女儿去了西双版纳。母女俩住在吊脚楼里,享受着傣家的自然风情。女儿和村子里到处游荡的猪玩儿了一个下午;母女俩换上傣族服装和热情的傣族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女儿就这样呼吸着山风,呼吸着花香,呼吸着海的气息渐渐长大。
培养女儿对自然的热爱,父母不只是要带她出去玩儿,还要教她如何去领会自然的美妙。父母可以给女儿准备一个自然笔记本,教她怎样去看、去听、去描摹。让她把大自然当成朋友,愉快地与它亲密接触。
0~3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对世界产生最初印象的时候。父母应多带女儿到水木清华的地方走走,多让她感受夜晚的月光和星空、早晨的日出和露珠。
环境的清浊、眼界的宽狭会影响孩子最初的性格。孩子幼小的肺会去呼吸,孩子澄澈的眼睛会去看。父母不应该放过大自然更替变化中的每一个良辰美景,这对孩子心性的最初成长,就像乳汁和面包一样有益。它是会聚女孩儿灵气的源泉。
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开始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开始注意自然界各种东西的功能以及变化。这是自然环境对其性格、智力影响的第二个阶段。孩子会把所见所遇的事物存留在思维、记忆中,或者深刻,或者漂浮,或者是使身心愉悦的,或者是不愉快的。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他的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空闲还是忙碌,大自然对他都是公平的。父母这时对孩子的自然教育应该系统地开始,给孩子讲述自然万物的功能、特点、变化和相互关系。
假如这个阶段,女儿对自然中的雷电等现象表示恐惧,父母可以用两个办法来让孩子正确认识自然:其一是科学的态度,给她讲明白雷电产生的原理,当然要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感人。其二是审美的态度,当她在雷电伴着暴风雨之夜用一条床单捂在头上,浑身发抖时,父母可以坐在她的床沿,用手轻轻地拍着她,让她慢慢安静下来,然后对她说:“孩子,听!暴风雨中有歌声呢,你听到了吗?”孩子慢慢地就不会再紧张,并且凝神听起来……最后进入甜美的梦乡。
6~12岁这个阶段,孩子求知欲望强烈,而且会有分析事物的需求,父母除了让孩子继续做她的自然笔记之外,还应该教会她这样两点:一是学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二是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大自然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又是孩子们最亲密的朋友。大自然的启示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的交流其乐无穷。
建议父母作这样的计划:
①每个月确定一个自然日,和女儿一起在自然中放松,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得到的是奖励还是批评,仅仅和孩子一起放松。
②每个月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个自然的秘密。自然的本质是平衡,它体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规律。海洋和陆地的平衡,山峦与河流的平衡,春天与冬天的平衡,白天与夜晚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根与叶的平衡,即使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父母,对自然界的平衡关系也是了解的,这种平衡是生命的规律。如果不知道一定是遗憾,不愿意去知道,则是可悲的。
这样的讨论可以从一片树叶开始:为什么它的叶脉是左与右的平衡,为什么它的形状也是平衡的,在大自然里你很难找到一片规则的叶子。
这是大自然的真谛,它可以培养女儿形成和谐、平衡的心理和思维。
女儿爱自然的情感会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感悟交流中慢慢培养起来。
4.教育女儿珍爱生活
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罗曼·罗兰
父母教育女儿懂得珍爱生活,首先要教育她乐观地面对生活。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一个人如果心情豁达、乐观,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他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乐观的人总能看到生活中好的东西,对于这种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伤心欲绝的痛苦,因为他即便在灾难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他的心中总是充满阳光。当然,他也会有精神痛苦、心烦意躁的时候,但他不同于别人的就是他总是愉快地接受这种痛苦,没有抱怨、没有忧伤,更不会为此而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而是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奋勇前行。
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孩子,成功不会昏头,失败不会气馁,永远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任何困难和打击都不能改变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人们常说女人爱抱怨,如果父母能够从小教育女儿要有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好心态,她长大后一定不是那个爱抱怨的女人。
教育女儿懂得珍爱生活,其实质就是要教她懂得发现美和欣赏美。生活中有丑陋,是毫无疑问的。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女儿明辨是非,教她懂得发现和欣赏美好的一切。
让她保持对身边事物细心观察的兴趣,这样就会及时发现春寒中枝丫上凸起的蓓蕾,它怎样钻出尖尖的脑袋,怎样启唇送上第一抹新绿;及时发现三月杨柳的眉眼又是什么时候笑开的,杨花触到脸上又有怎样麻痒的感觉;及时发现秋天的树叶怎样由绿而黄,由黄而褐,蜷曲着身子从枝头飘落,池塘边的芦花又是什么时候飘起了白雪。甚至一场夏雨,一场冬雪,都要学会倾注热诚的关注,这样就会发现和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父母应教女儿愿意并且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且特别能注意到细节上的美丽。其实,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风土人情处处都有,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缺少感受和欣赏美。有不少人对美熟视无睹,这样的人对生活很麻木,因而,也少了许多人生的乐趣。懂得欣赏的女孩儿也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其实,父母教育女儿懂得珍爱生活,就是要教她学会感动。
感动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最淳朴的情愫,本不存在学与不学的问题,当一个人听到一句感人的话语、看到一种感人的场面、受到他人给予的雪中送炭,甚至是在别人为了保护他的正当利益而置身事外、流汗流血时,他会本能地自然流露出一种情感,一种能使他的心灵为之一震的感动。这种感动促使他在生活中懂得珍惜自己、爱护别人,进而心灵变得澄明,懂得别人的关爱,然后逐渐凝固成一颗爱心,一颗热爱生活之心。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孩子的感动意识越来越令人们感到困惑和担忧,因为经常出现在人们身边的冷漠面孔,促使人们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产生责任感,懂得感动,是教育孩子珍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
或许有人总是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其实不然,只要静下心来细细想,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比如:在你沮丧的时候,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在你高兴的时候,有朋友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在你走路跌倒的时候,有人当即扶你一把,是感动;在你遇冷的时候,朋友及时为你送来暖身的衣服,是感动;甚至在平凡的日子里,你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张卡片、一片树叶,也是感动。可见,使人感动之事其实在平凡的日子中常常碰到,能不能让自己的女儿体会感动,关键是父母如何让她对这些平凡之事视而见之,并自然流露感动。有人说:“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爱是一壶温酒、一壶暖茶,能让人的肺腑流淌着一股暖意,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因势利导,把这壶温酒和暖茶送入孩子的口中,让它流入血液中,使她因为有爱而品味出感动。
倘若父母能够让自己的女儿从小就学会感动,让她尽情地展现出人性美的一面,使她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宽敞、澄澈而明亮,她的生活世界才会更加温暖与和谐。
你给生活投入了多少热爱,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精彩。教育孩子懂得珍爱生活,是教育者包括父母的必修课。
5.教育女儿学会感恩
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
《重庆晚报》曾报道过一个普通市民方海波的故事。方海波用行动感恩社会,教育女儿学会感恩的故事,令无数的读者感动。
方海波的女儿9个月大时,爱人去世了。为照顾女儿倩倩,能写能画的他丢了工作,成为一个擦鞋匠。
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20多年来,方海波历尽辛酸,靠擦皮鞋,不仅将女儿拉扯大,还送她读研究生。“只要有颗感恩的心,生活就会有希望!”方海波说,是感恩之心支撑他走到今天。
“尊敬的先生、女士,首先祝您情人节快乐!节日期间擦鞋者,情侣一律五折!”一对情侣路过解放碑来龙巷梯坎,被一张特殊的广告牌吸引。广告牌是废纸板做成,用彩色水笔书写着艺术体的广告语,旁边,还用红色水笔画着玫瑰。“这擦鞋的还挺有心!”女孩儿半信半疑地坐下,皮鞋擦完,给出1元钱,果真找回5角。
擦鞋摊上,除了情人节,还有春节的祝福牌:“先生、女士,请坐!擦鞋地给您拜年啦!祝您新年快乐,事事如意!”逢年过节写温馨祝福语,表达自己的感恩,已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妻子突然去世,他既当爸又当妈,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女儿两岁多时,突然患病,严重咳嗽、发烧,吃了不少药,病情却一天天加重。抱着女儿一路小跑到医院,方海波才发现自己摸遍每个衣兜也掏不出一分钱。“那一刻,想死的心都有。”不能眼睁睁看着女儿死啊!方海波“咚”的一声给医生跪下,“求求你们救救我女儿!”医生被他感动了,同意免费收治。“女儿终于有救了,世上还是好心人多!”自那时起,方海波的心里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女儿住院一个月,他每天早早起床,拖地、擦桌子,在医护人员上班之前,将整幢楼的清洁做完。他说,自己除了一身体力,无以为报,只有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他坚信,只要自己有颗善良的感恩的心,生活就一定有希望。方海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女儿病好后,他抱着女儿给每个医生、护士道谢,教育女儿一定要记得这些叔叔阿姨,是他们救了她的命。也是从那时起,女儿有了当医生治病救人的理想。
虽然身为擦鞋匠,但是方海波对女儿倩倩的教育却让许多人自叹弗如。
每次有人前来擦鞋,付钱后,方海波总会让倩倩说声“谢谢”,因为“他们的光临让我们有了下一顿饭钱,必须感恩”。闲时,他教女儿写字、画画,写的内容总离不开祝顾客开心快乐之类的温馨话语,擦鞋广告牌也就从那时开始诞生。此后每逢节日,方海波总会写出相应的祝福语。“三八”妇女节、情人节等更会对相应的人群提供优惠服务,擦鞋也享受五折。
社区工作改革后,贫困户得到了更多地关注。过年过节常有人看望方家父女,再后来,方家又吃上了低保。方海波也主动请缨,帮社区办黑板报、帮忙发宣传资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方海波言传身教下,女儿一直十分懂事。
倩倩12岁那年,方海波跟朋友到成都打工。“六一”儿童节,他没钱给女儿买礼物,反倒是和朋友一起到成都看爸爸的倩倩用每天攒下的早饭钱,给方海波买了一件8元钱的短袖T恤,“爸爸,您每天只吃两顿饭,还让我早上喝牛奶。您一直叫我要懂得感恩,我最应该感恩的人是您……”听着早熟的女儿这番话,方海波在妻子走后第二次流下了泪,不过这次是欣慰的泪水。
女儿的懂事更让方海波坚信:“懂得感恩,就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国家有重要政策,他自制宣传牌宣传;擦鞋摊摆在一溜长梯上,每次看到行走不便的老人,他都会上前搀扶;路遇落水小孩,他跳水救出后悄然离去……他说许多生活困难的人成天怨天尤人,抱怨生活给予的太少,而没想自己付出了多少。事实上,能健康地活着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赐予,人必须有感恩之心,才能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普遍缺少感恩教育。但是,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有了共识,开始重视感恩教育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曲《感恩的心》传唱大江南北,感动着千千万万颗心。
懂得感恩的人,一生都会幸福快乐。对生活保持天真和童心的人,是会生活懂情趣的人;为小事情而感动莫名的心灵是年轻的心灵,是魅力无穷的心灵。
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女儿去体味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从而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教女儿懂得感恩生活。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总是索取,不懂得回报;总是接受,不懂得感激。也有这样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不公平。
一个情感麻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生活的人,将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痛苦。因为,他总是把得到的都视为应该如此,总会忽略别人的善意,而铭记别人的一点点过失和冒犯。这样的人痛苦总多于欢乐,怨恨总多于感动。
感恩其实是生活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通。对于各种失败和不幸,是懊恼抱怨、沮丧气馁、陷入绝望,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之心,跌倒后再爬起来呢?能够感谢挫折的人,生命将再次充满灿烂的阳光;一味怨恨的人,终将一无所获。
懂得感恩,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同时感恩也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美丽,就能永远快乐地生活在真情的阳光里!
教育女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是要让她从心底感谢有家、感谢家乡、感谢祖国,因为,是它们让她有了生命的归宿;感谢学校、感谢社会,因为,是它们给了她学习和展示以及锻炼的平台;感谢挫折、感谢痛苦,因为,是它们练就了她钢铁般的意志;感谢命运,因为,是它让她遭遇和体验所经历的一切;感谢生命,因为,没有它就没有一切……
不要忽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让孩子体会这些感动,并把这些感动化作对生活的热爱和前进的动力。
除此,父母还应该教女儿懂得感恩自然。经常带孩子到郊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看看油菜花,挖挖野菜;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游泳、抓螃蟹;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采菊花、摘苹果;在雪花乱舞的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引导女儿在玩耍中感受自然界所赋予的快乐。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阳光,就没有五彩斑斓的生活。人类应该感谢太阳,感谢空气,感谢大自然,感谢万物……了解了这一点,就了解了生命最起码的因果关系。
其实,身边的万事万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女儿心怀感恩的情怀。当女儿觉得学习有进步时,引导她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伙伴的互相帮助;当女儿穿着漂亮的衣服,高兴地吃着麦当劳时,要让她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知道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带女儿孝敬老人,告诉她没有爷爷奶奶就没有爸爸妈妈,是他们含辛茹苦抚养爸爸妈妈成人,让她对爷爷奶奶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领着女儿上门道谢,让她懂得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情谊和恩惠要知道感恩……
父母要告诉女儿,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都不要忘记感恩。这样,她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女儿学会感恩,就是让她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父母要教女儿知道,即使身边的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要心存怨恨,至少,他给了自己教训;更要让女儿知道,如果某人轻视自己,要以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用实力让轻视自己的人汗颜。
据报载:来自河北省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但赵老先生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中国的父母常常喜欢这样做:把爱和付出都埋在心里,从不对孩子提起。其实,就像赵老先生这种“暗地里的爱”一样,虽然珍贵,但不足取。因为孩子不知情,怎么对父母感恩?
让孩子知道感恩的理由,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不可忽略的。
6.教育女儿具有同情心
女孩儿本身具有的深厚的同情心,是属于她性别的特有的美。然而有这样一个实例引起了教育人士的思考。
某木偶剧团正在演出经典童话剧《丑小鸭》,伴随着恐怖音乐的响起,大灰狼出场了。它想吃掉丑小鸭,尖锐的爪子伸向丑小鸭的脖子,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起来,有的神情凝重,有的转过头去,有的用手捂着脸,还有的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敢睁开眼,有的甚至还哭了起来。可是有个小女孩儿的表现却让人很惊奇,她看到大灰狼吃丑小鸭居然还很高兴,脸上笑眯眯的,嘴里还喊着:“大灰狼加油!加油!”
这个小女孩儿为何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那么不惧怕“恐怖镜头”,还给邪恶的大灰狼加油,她的同情心哪里去了?
人们不知道这位小女孩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到了怎样的教育,因此,难以就这件事情本身进行直接评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个小女孩儿的年龄应该在3岁以上,她不惧怕恐怖镜头甚至欣然接受的原因可能是,她过多地观看暴力电视,而父母又未能及时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同情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孩子天生具有同情心,而女孩儿与生俱来的深厚的同情心,是属于她性别的特有的美。可是由于父母的疏忽或者有意无意地扼杀,有的孩子渐渐丧失了这种美好的感情体验,变得冷漠麻木。比如:小女孩儿蹲在地上给小鸡包扎伤口,妈妈赶忙说:“快起来,快起来,你看多脏啊!”父母的这些举动会在无意中把孩子的同情心扼杀在摇篮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儿童的道德“移情”。新出生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伤害一样。2岁之前的儿童看到自己的同伴因忧伤而哭泣,就会模仿成人的样子安慰哭泣的孩子。这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心理感受。一般地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在儿童2岁之前及时强化这种道德移情,就能使儿童的这种情感和助人行为结合起来。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人类的一种“核心道德情绪”,是“道德的主要情绪支柱之一”。
例如: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玩具的时候,总会发生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情况。如果女儿拿走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她自己也许并没有体验到别人的内心感受。由于2~3岁的儿童考虑问题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父母不妨用这样的话语询问孩子:“我想那个小朋友并不喜欢你这样做,假如你是她,有人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她做的任何事都不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她的行为——好的或坏的,将会影响到别人。父母应经常对孩子说:“照看一下小朋友,她在哭呢。”“我听说你嘲笑一个生理有缺陷的人,她现在特别伤心。”“噢,我看见你在小伙伴受伤的膝盖上缠上了绷带,你做得好,这说明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类似这样的话父母要经常说,一定要让孩子在同情心方面具有是非观念。
移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移情是一种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忧伤,并且想要尽力帮助他人的情感。而消极的移情则是站在伤害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它所培养的是一种伤害他人的情感体验。就像上面例子中那个小女孩儿,她是站在强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因而会有恃强凌弱的行为表现。
父母要培养女儿的同情心,就要教育她时刻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比如:她喊别人“猪脑袋”时,父母应该立即制止她,并告诫她说:“我知道你也清楚那个词是不可接受的。”父母要经常跟她解释,人人都是有自尊的,要像爱护自己的尊严一样保护别人的尊严。
父母教女儿懂得分享喜悦也很重要,孩子们都有乐于自己做点贡献的愿望,因此,父母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额慈善活动。“每个星期,小孩都会数数自己手里攒了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捐出来为贫困的儿童买点东西。父母要教孩子习惯与他人分享,比如:与小朋友或者老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关键是不能让孩子勉强做这些事,要让孩子从这些事情中真正感受到快乐。
把小动物当成朋友,同样可以培养女儿的同情心。孩子天生喜爱小动物,父母要懂得呵护孩子对小动物的感情,因为它就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营养品。
7.不要向女儿灌输仇恨
仇恨,蚕食着心灵;热爱,舒展了人生。
——佚名
有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众多父母的共鸣:不要向女儿灌输仇恨。这则报道的大致内容是:
26岁的薇薇(化名)在别人眼中是“外星人”,因为她拒绝和男人同桌、说话、交往。
这都源于薇薇的母亲20年来不停地用自己不成功的婚姻教育女儿。
“你那个死爹不是个东西,嫌你是个女孩儿从来没管过你……”薇薇家住沈阳市苏家屯,她6岁时父亲经常喝酒、打麻将,引起母亲刘女士不满,于是双方离了婚。
刘女士在独自艰难地带大女儿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前夫的仇恨灌输给了女儿。
随着女儿长得越发好看,刘女士又担心起来,怕上学的女儿受男生“欺负”,便不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定要离他们远点儿……”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她经常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中搜集男人拐骗、杀害、虐待女孩儿的资料,这些在薇薇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从初中开始,薇薇不和男生同桌、说话、交往,直到大学毕业,更没交过男性朋友。
由于母亲20年来的“教诲”,薇薇参加工作时根本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从事金融工作的她,在男性同事居多,而且经常要一起合作的情况下,仍“谨记母训”不和男人说话,使同事都对她“另眼相看”,工作也亮起了红灯。
刘女士意识到女儿的社交出现了危机,为了让女儿能“合群”,便开始给她介绍男朋友。可每次见面薇薇都不看对方一眼,冷漠的态度不得不让对方打起“退堂鼓”。
“男人有啥好,见到他们我就烦……”薇薇怪异的行为,经常受到同事的白眼,让薇薇想离职。压抑中的她把书中有“男”、“性”的字都抠下来,书上的一个个小窟窿成为母亲心中的痛,“辛辛苦苦教育了20年啊……怎么搞成这样?”无奈,刘女士带女儿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这个事例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它却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假如说心灵也会有营养和毒素,那心灵之毒,就是仇恨和敌意了。敌意之毒,仇恨之火,会首先伤害到自己,对自己百害无一利。因为,这种仇恨首先会污染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焦虑、敏感、暴躁,失去人生中太多的乐趣。如果这种仇恨是针对自己的亲人,那危害就会更大。女孩儿如果把这种仇恨针对所有的男人,无异于让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愚蠢和困难的泥潭,自己的一生也将毫无趣味。
父母在教育女儿时,要切记不能向她灌输仇恨。父母双方,不管离异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有摩擦和敌意,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必须步调一致,不能把对对方的不满灌输给孩子。当孩子面临不可避免的仇恨时,父母要善于引导,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
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社会中,恰恰相反,现实生活的社会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的不公、家庭的不幸、个人境遇变化都会反射到孩子那里。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幸福,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富足、无忧无虑,相反,更多的时候要面对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当女儿太幼小时,让她远离问题是明智的。可当女儿已经开始有意识、有判断、会观察时,父母就要对她耐心加以引导。
有时候父母不得不告诉女儿——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罪恶的现实。同时,还要教她不要用仇恨而应该用理智来看待这些事。一切罪恶,都源于无知愚昧,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通过知识和爱,没有其他途径。
仇恨会吞噬一个孩子的心灵、蒙蔽他的心智,仇恨会使他永远失去安宁。父母必须指给孩子一条漫长的但有成效的路,那就是:人类是存在各种罪恶的,当这种罪恶发生在自己或亲人、朋友身上时,就是不幸,而且解救之道就是不断传播爱与知识,消除贫困和愚昧,而不是仇恨。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并记住:仇恨,蚕食着心灵;热爱,舒展了人生。
五、父母须知:男孩儿女孩儿不一样
要想女儿不受伤,父母就要想办法提升女孩儿心灵的“痛点”。也就是要培养女孩儿内在的坚毅和开阔的心胸。即要发展女孩儿的心灵。从女孩儿到成人,她的灵魂发展必然经历过无数的尝试、跨过无数的障碍。父母如何使女儿的心灵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必须允许她以符合她天性的方式成长,要保护她走自己的道路的权利。也就是父母要帮助她成为她自己。懂得爱自己,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发展自己。
1.女孩儿的养育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女孩儿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
——古老的摇篮曲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传递的信息,以及对他们的期望,是根据孩子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
与男孩儿相比,女孩儿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
不像男孩儿那样喜欢爬上爬下,女孩儿喜欢安静地听妈妈讲故事、喜欢做安静的游戏;
不像男孩儿那样崇拜英雄奥特曼,女孩儿更喜欢美少女和白雪公主;
不像男孩儿那样喜欢竞争,女孩儿更希望自己多几个知心朋友。
女孩儿就是女孩儿,在西方古老的童谣里小女孩儿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女孩儿有着似乎用不完的同情心、没完没了的害羞,还有喜怒无常的性格。她们漂亮、快乐、容易合作又不易被人理解——所有的这些既矛盾又对立的性格形容词都混合在这些幼小而美丽的人身上,真的就如同糖和香料的混合物。
从妈妈受孕之日起,决定性别的那条染色体就已行使了它的使命。具体来说,是染色体和性激素的不同,造就了女孩儿与男孩儿的差异。这也正如那首古老的童谣所说的:“女孩儿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男孩儿是用剪刀、青蛙和小狗尾巴做成的。”这也就是说,女性的性激素决定了女孩儿的细心、安静、敏感、温柔等天性,同时,也决定了女孩儿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艾里姆夫妇有一本名为《养育女儿》的畅销书,他们认为:女孩儿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儿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第一,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第二,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第四,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另外,雌性激素对女孩儿的感情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控制女孩儿情绪的稳定、思考的过程、做事的动机、爱好、焦虑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和性冲动。当雌性激素活动不稳定,就会使女孩儿的情绪产生波动。如果雌性激素过低,女孩儿就会感到孤独、生气、易怒、悲伤、失望、缺乏自尊,这也是女孩儿更容易敏感的原因。
当然,雌性激素只是一个方面。女孩儿还受其他激素的影响。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儿更喜欢小孩子和小动物的原因;催产素则会使女孩儿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这就是“母性的本能”。另外,女孩儿体内也有睾丸素,但是只及男孩儿的1/20,因此,女孩儿不存在很强的攻击性。
虽然这些女性性激素使得女孩儿温柔、有很强的同情心、会体谅和关心他人,但这也导致她们的情绪天生就变化无常。因此,有文学家曾把女人称为“最情感的动物”。
的确,情感对女孩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儿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以下是一些女孩儿的大脑里所想的事情:
今天很高兴,因为妈妈夸我懂事并拥抱了我。
爸爸好像对我今天的表现很不满意。
怎样才能让老师喜欢我呢?
我的好朋友好像有心事,她的心事不会与我有关吧?
班里的同学是否都喜欢我呢?
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知心朋友呢?
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开心一点呢?
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喜欢我呢?
……
由上可知,人际关系对女孩儿来说有多么重要。
正是由于女性性激素的影响,使得女孩儿不像男孩儿那样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而是使得女孩儿更具预测力、稳定性、谨慎细心、稳定从容——使女孩儿把友谊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机会更重要。
专家由此总结出女孩儿具有的两大特点:
①女孩儿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女孩儿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她就会感到很受伤。如:她犯了错误,父母批评她两句,她便会认为父母不再爱她了;即使长大了的女孩儿也是很容易受伤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女孩儿因被男友抛弃而做出傻事的原因。
②女孩儿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因为更注重关系,女孩儿在关系和利益面前是很容易向关系妥协的。因此女孩儿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由此而成为“软弱”的代名词。
根据女孩儿的这两大特点,养育女孩儿就具有了特别之处。这个特别之处的核心是提升女孩儿的心灵“痛点”。
从医学角度说,痛点低的人对疼痛是很敏感的,即使仅仅是擦破一点皮,他们也会感觉到超乎常人的疼痛。女孩儿就属于“痛点”很低的那类人,而且不仅仅是身体的“痛点”很低,心灵的“痛点”更低。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能使女孩儿的心灵受到伤害。
因此,要想女儿不受伤,父母就要想办法提升女孩儿心灵的“痛点”。也就是要培养女儿内在的坚毅,开阔的心胸。即要发展女儿的心灵。从女孩儿到成人,她的灵魂发展必然经历过无数的尝试、跨过无数的障碍。父母如何使女儿的心灵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必须允许她以符合她天性的方式成长,对她的野性、棱角和指向命运的细微迹象开放。父母必须教她唱歌;给她讲古老的神话和故事;让她在月光下狂笑;允许一切能培育她独特天性的行为。发展女儿的灵魂,父母需要保护她走自己的道路的权利。也就是要帮助她成为她自己。懂得爱自己,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发展自己。
2.女孩儿学习能力和男孩儿不一样
教育学家和儿童问题专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在幼儿园的算术课上,老师问:“我这里有3颗红色的星星,大家想想看,要加上多少颗蓝色的星星才能变成5颗星星。”女孩儿们听完老师的话,开始摆弄手中不同颜色的星星,数出3个红的,然后找蓝色的。男孩儿们却已经开始大声报答案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4颗”、“8颗”、“5颗”。当然,当一堂课结束的时候,男孩儿和女孩儿都找到了正确答案。但课堂上男孩儿和女孩儿不同的表现,就充分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女孩儿们认真仔细地排出了5颗星星,男孩儿们发挥想象,做出各种猜测。教育学家和儿童问题专家通过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两性在智商上没有什么高下,没有哪一种性别更聪明。专家指出:男孩儿和女孩儿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用相同的方法对男孩儿和女孩儿进行早期教育。
一般来说,女孩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较男孩儿早1年左右。
男孩儿的三维空间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和运动能力,如投掷、跳跃等强于女孩儿;女孩儿一般开口说话较男孩儿早,更早学会阅读和写字;手巧,在书写、画画、粘贴方面会超过男孩儿。
是先天如此还是后天培养?是生理因素还是环境的因素造成了这些区别呢?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说出原因。但是,专家相信人们有意无意地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给予不同的鼓励,对于他们的不同成长优势起着明显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女孩儿和男孩儿的数学差异消失了。尽管高分者中还是男孩儿占了多数,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但是低分中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比率差不多。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并不是女孩儿学不好数学,而是她们的老师和家长不相信她们能做得同男孩儿一样出色。在理科方面女孩儿被寄予的希望值较低。无视性别差异当然是不合适的,但确实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特点把孩子的学习能力优势发挥到极致。
总结起来,女孩儿的优势和弱点大致在以下一些方面:
①语言表达能力强。女孩儿开口说话比较早,而且很小就能运用比较复杂的词语,会用一连串的话详细地说明一件事。
②洞察力强。女孩儿很小就能在看照片、看录像或者与人交往时,留意到对象的情绪。
③注意力集中。女孩儿天生好静,做事不易被外界干扰。
④手工能力强。女孩儿的手普遍很巧,折纸、剪贴的手工是她们的强项。
⑤阅读能力强。女孩儿的阅读一般比男孩儿早一年左右,在拼写、词汇、造句、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女孩儿的分数总比男孩儿高。
⑥良好的计划性。女孩儿很小就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喜欢一步一步来。
⑦缺乏数学上的自信心。尽管女孩儿在数学上可以做得和男孩儿一样出色,但是,她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致碰到难一点的题目便可能轻易放弃。
⑧学习上出现了问题不易被察觉。女孩儿出现了学习问题,容易被老师忽略。因为,她们总是静静地坐着,不懂也不说,怕会影响别人。
⑨害怕失败。男孩儿会轻易报出答案,而女孩儿会很小心地扳着手指检验自己的答案,然后才会举手。
⑩缺乏冒险精神。绝大部分女孩儿胆子小,不敢做危险的活动。
畏惧冲突。女孩儿在很小的时候就愿意讲和、避免冲突,虽然在很多情形之下,这是好事,但如果面临得失的紧要关头,女孩儿很容易轻易放弃。
缺乏对技术性事物的兴趣。女孩儿们不大愿意花时间观察电脑是怎么工作的、玩电脑游戏或者探测、抽象科学等。
女孩儿的爸爸妈妈不妨参照如下建议,帮助女儿克服不足。
①有足够的机会探索和到处游历的女孩儿,会有更好的空间能力。不必限于搭积木。给茶杯配套、骑自行车和踢足球都在使用空间能力。
②帮助女孩儿建立学习的自信,不要总是跟女儿传递女孩儿就是数学能力差的信息。同时,告诉女儿努力学习不是可耻的事情,随着科目变难,努力学习是一种要求。
③帮助女儿喜欢数学和自然科学。最佳的办法是和她一起参与到与数学和自然科学有关的活动中。
④确保女儿参与课堂回答。因为在幼儿园里,通常男孩儿会很快说出问题的答案。女孩儿却不愿大胆说出心中所想的答案。父母一定要和老师沟通,确保女儿和男孩儿有均等的课堂讨论机会。
⑤让女儿参加体育活动。女孩儿从体育活动中受益匪浅,最明显的好处是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强身健体、控制体重,而且往往还有情感和智力上的益处。参加体育活动的女孩儿患抑郁症的几率小;有更好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有更好的成绩、更可能成为领导。研究表明,女孩儿到10岁时还不参加体育活动,到25岁时只有10%的可能保持身体健康。
3.女孩儿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和
良好习惯的形成期8~12岁的女孩儿,开始从梦幻般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她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这时候,她的大脑额叶生长的速度几乎和婴儿期一样快,这使她能更好地学会新技术、吸收新观点、掌握新的能力,去思考、争论。她是生机勃勃的,她不再害怕分离和孤独,并且她迫切地想要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这是女孩儿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切将在女孩儿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一阶段的女孩儿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不再迷信权威。对于父母来说,8岁之前的女孩儿是很容易管教的,因为她不问所以、毫不挑剔地依恋和绝对相信父母的智慧和权威。但8岁之后,女孩儿不再相信父母总是对的,她开始怀疑父母的见解和意见,有时,她甚至怀疑老师的答案、怀疑一切她所能接触到但并不了解的事情。而这一切也让女孩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②开始领会到善良与邪恶。这个阶段的女孩儿开始认真问父母这样一些问题:“邪恶从哪里来?”“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邪恶?”……尽管父母很努力地从一切渠道避免女孩儿接触邪恶,但女孩儿仍然可以从同学的口中、外部的世界中发现邪恶。但这并不值得父母担心,如果孩子在正确的教育环境里成长,反而会促使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③已经能够进行理性思维了。这个时期的女孩儿能够开始很好地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自己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她开始学会“讨价还价”了。
“妈妈,我现在玩一会儿,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明天上午再完成,好吗?”
“妈妈,如果我这周末多做一次饭,下个周末就可以不做饭了,到时候我就可以去奶奶家玩了。”
……
④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在这一阶段,女孩儿会更加注重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同龄女孩儿的交往。她们会两两组成“最好的朋友”,绝不允许第三个女孩儿的介入,她们会让那些试图想加入者感到排斥和不愉快。
如:小女孩儿妮妮哭着从外面跑回家,伤心地对妈妈说:“我最好的朋友竟然说更喜欢别人。”妈妈安慰了她很长时间她才停止哭泣。
过了几天,当妈妈再问起这件事时,她竟说:“我也不喜欢她了,我和珍珍现在是最好的朋友。”
三天之后,她最好的朋友又换了……
是的,这一阶段的女孩儿最注重她最好的朋友,当然她最好的朋友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时,父母们不要试图告诉女儿“要重视友谊”之类的大道理,女孩儿的友谊就是在分分合合中形成的。
8~12岁这个阶段是女孩儿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期,如:勤劳、讲卫生、守时等。由于女孩儿的行为容易在好与坏之间徘徊,所以,此时父母有必要给她制订一个明确的家规。9岁的女孩儿已经有能力选择家务劳动,并且在父母的稍加提醒下就能完成。而一个11岁的女孩儿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家,父母就很有必要让她懂得要遵守承诺。
当然,8~12岁的女孩儿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她们不愿做家务,并故意偷懒;她们说谎,否认自己的错误;她们与父母顶嘴,用哭来向父母示威;她们变得固执、难以对付……
这个阶段的女孩儿已经明白自己的责任了,她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是会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但她们时常也会抱有这样两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另一方面仍然依赖父母为她们做事情。她们挣扎于好与坏之间。因此,这时她们需要父母的宽容和不断地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4.呵护女孩儿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女孩儿人生中非比寻常的时期。在这段时期,荷尔蒙开始用它的循环周期影响女孩儿,它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女孩儿的生活,给她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段时间的女孩儿经常会陷入迷茫……
13~16岁这一阶段,女孩儿进入了青春期。于是突然之间,父母们会发现:
曾经那么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闷闷不乐、喜怒无常、神神秘秘、情绪波动大,还有一些自恋。
那个甜蜜的小公主变得刁蛮任性,成了家里“最难对付”的人——她有一颗脆弱而骄傲的心: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为一点小事就感觉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又经常陷入矛盾中,举棋不定,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这可真是一段喜忧参半的难挨时光——小公主能不能顺利度过这段“阵痛”时期,成长为一个快乐、自信的现代女性呢?
但此时女孩儿也不轻松,她的心里也充满了疑问:
为什么我的身体会有变化?我会变得难看吗?我会变胖吗?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说出心里话吗?这会不会打乱我的关系?他们喜欢我吗?
……
这个阶段的女孩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已经历过了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是女孩儿的成人仪式。在中国,女孩儿的平均初潮年龄是13岁左右,但相当一部分女孩儿十一二岁初潮就来了。
月经初潮标志着女孩儿告别童年时代,进入有责任感、成熟的女性时期。然而这种变化并不那么简单。女孩儿们对此看法是不同的,有人觉得自豪而甜蜜,有人认为这不算什么,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这也正是父母们担心的:女儿会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她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变化?
所以,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早将这些“公开的秘密”告诉女儿,告诉她这件事的意义,以及做好相应的身体和物质上的准备。
②情绪多变。青春期的女孩儿情绪是多变的,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之间就乌云密布了。但如果事情向着她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了,或得到了好朋友的赞扬,或发现了一个新的手下败将,她们失落的情绪马上又会好转。父母们常常会感到女儿好像正处在一个情绪的滑轮上,随时都会由一种情绪滑向相反的情绪。
对待青春期女孩儿表现出的这一情绪特点,父母可以言传身教指导她快些度过这一情绪多变期。
③她们会忽然迷恋上某个人。这个阶段的女孩儿会忽然迷恋上某个人,早期她们的迷恋对象可能是和她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人,如:老师、同学、朋友等;当然,也可能是有一定距离的人物,如:影星、歌星等。
这种迷恋行为对青春期女孩儿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满足女孩儿对完美和圆满的渴望。但她们对崇拜对象的狂热程度却很令父母担心,怕她的情感被人利用而使她上当受骗、怕她看到崇拜对象的缺点而否定自己、怕她的情感付出得不到回报而受到伤害……
女孩儿的迷恋行为是其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它会给女孩儿留下受到伤害或幻想破灭的记忆,当然也会让她回想起年轻时自己有多么的天真幼稚。
因此,对待女孩儿的迷恋行为,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理解她们,并不作任何评判和嘲讽,这样才能使女孩儿分辨理想与现实,承受失望和伤害。
面对青春期女孩儿的各种变化,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理解她们的情绪和行为,同时,也要懂得一些教育这个时期女孩儿的技巧。
方法一:帮青春期的女孩儿找回自尊
女孩儿是敏感的,青春期的女孩儿更敏感,她需要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用的、有价值的。
但青春期女孩儿要面对的事情有很多,如:荷尔蒙的冲击、升学的挑战、家庭的希望以及心灵的渴望……很多时候她们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所以,自尊总是在她们需要的时候不见踪影。
这时,父母帮助女孩儿面对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鼓励她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让她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很受重视的。当然,这并不代表父母一定要赞同她的那些观点,但一定要对她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母们可以这样对她说:“你确定你已经考虑过你的观点了?”“你可以读读这些资料,它可以支持你的观点。”……这样,她会感到父母对她的观点是感兴趣的、是重视的。于是在与父母不断地交流中,女孩儿的自尊会一点点增加。
方法二:对青春期的女孩儿要宽严相济
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儿来说,要想快乐地成长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她们会觉得父母总是看她不顺眼:批评她的衣服是奇装异服;责备她的发型太怪异;对她满口时髦词语感到很厌烦。
……
所以,女孩儿也会像男孩儿那样出现叛逆的倾向。其实,父母没有必要在这些小事上对她们吹毛求疵,因为这样只会使自己与女儿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因此,对于这些事情,父母们要对女孩儿宽容以待。
对此,一位爸爸曾这样介绍经验:教育青春期的女儿,我只注重最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宽严相济。因为,这样不会使父女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还可以给女儿更大的成长空间。
具体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就是:虽然我对女儿染红色的头发、涂红色的指甲感到很厌烦,但我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但当女儿满口脏话时,我就会坦率地告诉她这种行为不好;她可以借妈妈的漂亮衣服穿,但如果她不小心把妈妈的衣服弄坏,她必须为这一行为负责。
……
因此,虽然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情绪很不稳定、脾气也极差,但我与女儿的关系仍然很好。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家长每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孩子也会有说不完的委屈。所以,教育这一时期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宽严相济,关注最重要的事情。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让女儿遵守道德、养成良好品质。
方法三:向女儿灌输正确的恋爱观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处在懵懂期的女孩儿很容易搭上早恋这班列车。这时,父母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阻止女儿,但他们必须向女儿灌输正确的恋爱观。
妈妈知道正在读初三的女儿恋爱了,她没有指责女儿,而是跟女儿讲起了自己的那段往事:妈妈像你这样大的时候也谈过恋爱,那时你姥姥刚刚去世,我特别希望有人能疼爱我,于是,我便把感情交给了一个比我大很多的男人。但后来我才发现,那个男人竟然有妻子和孩子。
我当时很伤心,几乎到了绝望的境地,学习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
“后来怎样呢?”女儿好奇地问。
“后来,我碰到了你爸爸。他从外地转校过来,成了我的同桌。他开朗、乐于助人,在听说了我的事情后,他不但没有嘲笑我,反而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妈妈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他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后来,我们一起考上大学,然后毕业结婚,有了你。”
“爸爸太棒了!”女儿赞叹地说。
“是啊,我也这么认为。你觉得××怎么样?”
女儿脸红了,“我不知道。我觉得他很帅。”
“宝贝,给你一个建议:跟他设立一个时间期限——比如考上大学,如果那个时候你还是这么认为,那么你不妨开始一段美丽的爱情。在这之前,你可以跟他做很好的朋友。”
女儿点点头,她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她的这段恋情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很快女孩儿就发现,她心中的白马王子远没有爸爸那么宽容、真诚,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于是,她从这段青涩的爱情里走了出来。
对于陷入爱河的女儿来讲,父母的理解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这位妈妈没有将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将那些理想化的东西交给女儿去实现,而是打开心扉,用自己的经历去衡量女儿的处境,教会女儿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会分辨幻想和现实。
这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有些父母认为“爱情猛于虎也”,一味地责骂坠入爱河的女孩儿;有些父母则向孩子灌输“爱情可耻”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女孩儿为自己的行为陷入深深的自责,产生自卑情绪,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做出更加“出格”的事。
总之,青春期是女孩儿人生中非比寻常的时期。在这段时期,荷尔蒙开始用它的循环周期影响女孩儿,它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女孩儿的生活,给她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段时间的女孩儿经常会陷入迷茫,她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为此感到害怕。她们因此而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女孩儿足够的理解、支持、关心和耐心,鼓励她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孩儿就会找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平衡,顺利地度过这段危险期。
5.女孩儿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
女孩儿和男孩儿的不同是多方面的,由于大脑的细微差别以及大脑中某个部位的发育先后顺序及程度不同,也造就了女孩儿与男孩儿的差异。这对父母在哪些阶段发展女孩儿的哪些天赋及能力将有很大的启示。
“听”是女孩儿得天独厚的心智能力,因此,女孩儿对噪声的反应更强烈,同一种声音在女孩儿听来要比男孩儿听到的响亮两倍。
在触觉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儿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儿得分高。
女孩儿的视觉记忆更好,在黑暗中女孩儿看得要比男孩儿清楚。
女孩儿的味觉和嗅觉也比男孩儿敏感:女孩儿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到气味的吸引。正因为此,女孩儿更擅长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容易被人发觉的信息以及更为具体的细节,建立起自己的直觉系统。
女孩儿对人更感兴趣,她们在摇篮里就表现出与人交流的倾向性。交流使她们感觉到支持,先交流后行动是女孩儿习惯的方式。
同时,女孩儿的交流倾向还受到语言能力的有力支持。因为大脑左半球神经末梢的发育早于男孩儿,她们很早就学会了说话、书写、造句,有良好的语言推理能力,并且很少出现阅读问题。这些使女孩儿一上学就表现出男孩儿所不具备的优势。
女孩儿缺乏空间能力,例如:感知物体形状,选择正确路径。美国科学家做过一项部件组装测试,要求男孩儿、女孩儿把不同的火花塞和瓶塞分别插到对应的内燃机、瓶子上,结果男孩儿的成绩远远超过女孩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建筑师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男建筑师。
女孩儿更为薄弱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她们在数理方面的学习较男孩儿困难。当数学不再只是四则运算,必须学习、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时,女孩儿的语言能力便派不上用场了。因此,父母不妨有意识地让女儿多玩三维立体积木和游戏,以增强她的空间思辨力。
因此,女孩儿各阶段的能力天赋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
(1)5岁之前,激发女孩儿的语言天赋
人们经常这样说:“如果在5岁前没有很好地教育孩子,那么以后再怎样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在5岁前教会她所应该学会的知识,否则,长大后她会比别的孩子落后的。”这些话虽然不一定正确,但5岁前对女孩儿教育的重要性却要比我们所意识到的大得多。
5岁之前是女孩儿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到了5岁之后,她们的大脑发育就要减速了。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除了要教会女儿所应学会的那些技能,如:说话、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之外,还应对她的大脑进行保护。如经常向她灌输一些好的情感,让她远离那些危险的、有害的信息。
另外,在5岁之前,女孩儿的语言天赋已经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除了要教会女孩儿说话外,还要引导女孩儿发挥她的这一天赋。如:鼓励她朗诵诗歌;讲故事给她听,然后鼓励她复述等,这些都能在女孩儿语言天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2)8岁左右,着重培养女孩儿的记忆力
8岁左右,女孩儿大脑里的一个主管记忆的部分——海马趾开始活跃起来。在这一时期,女孩儿的海马趾要比男孩儿大,更重要的是,她们的海马趾中的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传递的速度也超过了男孩儿。所以,此时与同龄的男孩儿相比,女孩儿表现出了很大的记忆力优势。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组8岁的男孩儿和一组8岁的女孩儿去完成同样三件事——整理房间、倒垃圾、擦桌子。男孩儿们常常会在父母的多次提醒下,才能完成这三件事。而女孩儿们则不同,她们往往不需要父母提醒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三件事。
而这主要归功于女孩儿有较好的海马趾记忆。
所以,父母可以针对女儿这一阶段的这一特点,去引导女儿发挥记忆力天赋。如:鼓励她背古诗词、做一些与记忆力有关的游戏等,把女孩儿的记忆能力开发到最大。
(3)10~12岁,开发女孩儿的艺术天赋
10~12岁,是女孩儿大脑中控制思维、想象、语言创造能力的物质——大脑额叶的飞速发展期。这对于女孩儿的一生来说,将是一个绝对关键的时期。当女孩儿在12岁之后,经常使用的大脑区域会有更多的神经传递,而在不经常使用的大脑区域则没有。而且在那些未使用的大脑区域,大脑会进行自动“减除”——去除多余的大脑组织。
这也就是说,一个小女孩儿在10~12岁时所经历的关系、亲情、体育运动、美术和音乐活动以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有可能会在她以后的生活中“保持”或至少“重现”。而她们在这一阶段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在以后是很难做好的。
如果你的女儿在12岁前学过弹钢琴,虽然她没有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但她至少可以在以后的生活里保持乐感;
如果你的女儿在12岁前读过很多书,那么她可能一生都喜欢读书;
如果你的女儿在12岁前生活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中,那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很有安全感。
也许会有父母问:如果女儿在12岁之前没有学画画,但她在16岁时突然想学,那她就一定学不好了?
这一问题的答案虽然不是肯定的,但我们却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答案:16岁时再学画画,这对女孩儿来说,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对此,一位很有经验的舞蹈老师说:“在10岁左右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孩子,过了12岁再想学舞蹈,对于她们来说,学习一个很简单的步法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因此,想发展女孩儿艺术天赋的父母,一定不要错过女孩儿10~12岁以及之前的这段时光。
6.女孩儿更渴望父母的爱和关注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女孩儿的父母应付出更多的爱与关注,只有沐浴在爱与关注中,女孩儿才能快乐地成长。
当男孩儿正在思考自己怎样才能打败对手时,女孩儿已经开始思考她周围的一切关系了。当然,作为她接触最多的家庭关系,是她思考的重点,她常常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渐渐接触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而这从女孩儿们经常玩的“过家家”的游戏中就可以看出。
细心的父母一定会发现,女孩儿扮演最多的是妈妈的角色,她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对洋娃娃说:“宝宝,该吃饭了,来,妈妈喂你吃饭。”
有时,她们还会为自己的娃娃组成一个家庭: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宝宝,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游戏。
在女孩儿的这些“过家家”游戏中,虽然也有“宝宝”做错事受到“惩罚”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这是女孩儿把现实生活搬进了游戏中,同时,这也是她的梦想——她希望爸爸妈妈永远爱她。
女孩儿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但她又是如何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的呢?
男孩儿是靠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但女孩儿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
其实,女孩儿还在摇篮里时,就强烈地希望父母与她交流,因此,当一个女婴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时,她就会哭闹不止,但当父母凑到她面前,跟她讲上几句话时,女婴便会停止哭泣,转而用笑声和挥动的手脚来向世界宣告:她因得到父母的爱而兴奋。
由此可见,女孩儿正是通过与父母交流获得了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一般来说,交流对女孩儿意味着如下的结果。
传达或收集信息:这常常是男孩儿交流的唯一理由。
探寻并发现想表达的内容:女孩儿往往通过交流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并理清思路。
释放情绪,改变心情:女孩儿最害怕没有倾诉的渠道,倾诉使女孩儿得到感情的依托和支持。
保持与对方的关系:女孩儿相信交流中的真情实感,她相信这种亲密的状态将提升与对方的关系。
因此,要想让女孩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就要时刻让她感受到自己多么在乎她、多么爱她。当然,这种爱一定不是溺爱,而是理性的宠爱。
父母应该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
女性荷尔蒙决定了女孩儿生活在关系的世界里,因此,女孩儿对一切关系都特别敏感。尤其是家庭关系不和谐,会对女孩儿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父母的情绪对女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会因此闷闷不乐,成绩大幅下降。如果一个女孩儿常常面对父母的指责,常常听到父母间的相互指责:
“都怪你,整天不着家,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才会考这么差。”
“孩子考不好怪我?我看是被你整天唠叨得没考好。”
“怪你!”
“怪你!”
……
最后,父母陷入冷战,将近一个星期谁都没理谁。
女儿如果每天生活在这种冷冰冰的氛围中,就会开始怀疑一切人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内向……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女孩儿的影响是复杂、重大的,它使女孩儿无法建立起对感情的信任和获得最基本的爱的需求。如果女孩儿从很小的时候就深陷矛盾重重的关系中,从小就对感情持怀疑态度,那么,她对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如果女孩儿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美好、宽容的感情,她往往也不会用正常的心态与人相处。
家庭关系不和谐,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会使女孩儿长期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女孩儿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发展,还将导致她无法完成必要的角色认同。例如:上面事例中的女孩儿一直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她便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婚姻只会带来争吵和烦恼。这对她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与此相反,父母如果用相互之间的体谅和关心向女儿证明了爱情有多伟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即使没有特殊的才能,但她总能用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她所遇到的一切。
夫妇关系和谐、美好,女儿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明亮的、健康的,同样,这些美好的感情也会反过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女儿。
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父母给予女儿爱的证明和保证,这是女孩儿最需要的安慰,也是女孩儿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对于女孩儿的健康成长来说,父母送她再珍贵的礼物,都不如为她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好。当然还有来自父母的爱。
女孩儿的成长是不能离开爱的,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她之间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会。每当误会产生时,敏感的女孩儿就会认为父母不再爱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采取措施让女孩儿感受到自己是爱着她的。
一位母亲这样介绍了她的育女经验:我和女儿之间也会发生一些误会。每当这时,我知道女儿心里肯定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但是碍于面子,我也不好意思直接向女儿妥协,这时,我会用书信和便条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女儿。
一次,女儿写作业时,头离作业本很近,我就批评了她两句,没想到第二天女儿竟然没理我就去上学了。于是,我写了便条放到女儿的书桌上。
亲爱的女儿:
也许我昨天批评你,让你伤心了。但你知道吗,妈妈之所以批评你恰恰是因为我爱你。你知道,离书桌太近对眼睛的伤害是很大的。妈妈没有心平气和地指出你的错误,这是妈妈的错,妈妈向你道歉。但妈妈还是希望你能改掉那个坏毛病。
女儿,妈妈是爱你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是爱你的!
放学后,女儿看到我写的便条,哭着对我说:“妈妈,我好怕,我以为你不爱我了呢!”所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女孩儿在爱中才能健康成长,做女孩儿的父母就要时刻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女孩儿的父母应付出更多的爱与关注,只有沐浴在爱与关注中,女孩儿才能快乐地成长。
7.父母的态度决定女孩儿的未来
父母对女孩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塑造着女孩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描画着女孩儿看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儿正直自信,女孩儿就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儿懦弱无能,女孩儿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女孩儿小的时候,她们往往会表现出很多出色的天赋:
——当同龄的小男孩儿还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时,小女孩儿已经可以跟人聊天了;
——当同龄的小男孩儿还热衷于玩变形金刚和玩具枪时,小女孩儿已经能歌善舞了;
——当同龄的小男孩儿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打架时,小女孩儿已经充当起了人际关系的调解者。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女孩儿的这些天赋开始一点点地减少,有些甚至慢慢消失了。
面对女儿天赋的消失,很多女孩儿父母很迷茫:为什么女儿越长越没出息呢?
其实,并不是女孩儿越长越没出息,这与女孩儿的发展规律有关。青春期之前,女孩儿的智力要比男孩儿发展得快一些,这时的女孩儿会表现出很多天赋。但到了青春期,由于受身体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女孩儿的天赋会渐渐减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影响女孩儿天赋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心理学家表示,父母对女孩儿的态度往往决定她的未来。
女孩儿是敏感的,青春期的女孩儿更敏感。家有女孩儿的父母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在青春期这段时间,他们与女儿的关系时常会变得很紧张。尽管父母尽量去做到尊重女孩儿的感受,但女孩儿还是时常会为父母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而伤心。
在生活中,女孩儿的父母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女儿的呢?
女儿唱歌跑调了,妈妈马上纠正,并且还说:“别再折磨我们的耳朵了!”
女儿把刚从幼儿园学到的舞蹈跳给爸爸看,爸爸看完后笑得肚子都痛了,最后给了女儿一句评价:“宝贝,你的舞蹈好奇怪呀!”
女儿拿出自己画的第一幅画对妈妈说:“看,妈妈,这是我画的西红柿。”妈妈马上笑了,说:“宝贝,这怎么是西红柿呢,西红柿是圆的。”
……
女孩儿是很敏感的,作为她最亲近的人,父母都这样对待她的作品,这对她的心理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会严重地打击她的积极性、这将阻止她的天赋显露和发展。
有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对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很有启迪。
一只小猴子不幸掉进了猎人设下的深井,它不甘心束手就擒,就拼命地往上爬。
井口聚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都对小猴子的遭遇表示同情,不由自主地为小猴子担心:
“猎人设下的井这么深,它怎么可能爬上来呢?”
“小猴子不可能爬上来的……”
“是啊,不可能、不可能……”
听到同伴们的话,小猴子的勇气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它越来越觉得自己真的不可能爬出去。终于,小猴子筋疲力尽,手一松,掉回了井底。
就在那只小猴子掉进深井的一个月后,又有一只小猴子失足掉了进去。
这一次,小动物们更难过了,它们纷纷断言:“一定是没有希望了。”
“不可能,不可能……可怜的小猴子……”议论声越来越大,这一次再没人坚信小猴子能爬出来了。
然而,这只小猴子却非常执著,不管大家说什么,都不能影响它向上爬的决心。一步,两步……再爬一步……终于,小猴子爬出来了!
小动物们很惊讶,这只小猴子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大家纷纷围住它,向它讨教胜利的秘诀。
然而,小猴子却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它根本就不会说话。原来,这只小猴子是一个聋子!
对于刚刚掉进井里的小猴子来说,掉进井里并不可怕,即使它不是攀爬冠军,但它可以学习并练习攀爬。但最怕的就是那些消极的声音,终于那个有听力的小猴子被消极的声音打败了,而没有听力的小猴子却顺利地爬出了那口井。
同样对于前面说的那个女孩儿来说,消极的声音对她的危害更大,也许就是因为她的妈妈说了她一句“你唱歌真难听”,她就会从此拒绝唱歌;也许正是因为爸爸说她跳舞奇怪,她从此就再也不肯碰那双舞鞋;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妈妈说她画的西红柿什么都不像,从此她便会放弃当画家的梦想。
其实,每个女孩儿都是一粒即将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的种子。也许她是玫瑰花种,将来会绽放出绚烂的玫瑰花;也许她是一株小草,将来会焕发出绿色的、倔犟的生机……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女孩儿天赋的发挥,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女儿的未来。
8.了解并正确对待女孩儿的情绪
当父母了解了女儿的情绪之后,也许并不需要语言,仅仅是父母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就能使女儿从不良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扬扬得意,然而女儿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位妈妈曾这样说过:当女儿哭泣或心情不好时,我不想听她诉说,而是直接告诉她我的想法,直接给她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女儿却告诉我:“我在这件事情中解脱出来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我不理会她说的这些,继续给她讲一些我认为很有效的方法,女儿就会不理我,或者冲我发脾气。
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并且我还学会了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我再告诉她我的想法。这样,我就努力从一个说教者转变为了一个倾听者。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时常会扮演救苦救难的大英雄的角色,似乎不显显自己的身手,父母的自豪感就会受到损害。然而,每当父母扮演“救世英雄”时,女儿的情绪却会更糟糕,有时甚至还会引起亲子间关系的冲突。
如果女儿某一天哭着跑回了家说:“妈妈,体育老师说我身体协调性不好,他不允许我进入学校体操队。”
“他怎么可以这样呢,我马上打电话问问他是怎么回事。”说着,妈妈就开始找电话本。
但是,一般情况下女儿对妈妈的“打抱不平”也许并不领情,她会哭着说:“既然你决定这样做,那就随你的便吧!”说完跑进自己的房间里,“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
妈妈可能会被女儿这种激烈的情绪着实吓一跳,最终也没有给女儿的体育老师打电话。
后来,妈妈会慢慢知道女儿真实的想法:“我不想知道解决办法。妈妈,我只是想发泄一下。”
这个例子其实是在告诉父母,您的女儿并不喜欢您扮演“救世英雄”的角色。假如您的女儿向您倾诉某件事情时,您应该这样问:“你是想听听我的建议和想法,还是只想向我倾诉一下呢?”
当女孩儿渐渐长大后,摔门的举动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许父母对此伤心、难过,甚至生气,但在不了解女儿情绪的情况下,父母做出的任何帮助女儿的行动都是无力的。一旦父母了解了女儿的情绪之后,也许并不需要语言,仅仅是父母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就能使女儿从不良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着的女孩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和情感。
对于敏感的女孩儿来说,如果父母肯定她的情感,她就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即使正在受坏脾气的干扰,父母对她情感的认同和肯定也能很快使她从这种坏情绪中摆脱出来。但如果女孩儿的情感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她就会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在促使她继续伤心、哭闹,甚至是摔门、大发脾气。情感一直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小女孩儿很容易会有一颗悲观的心。
其实,当女孩儿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尤其是负面情感,如悲伤、愤怒,父母与其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如接受她的情绪,并对让她产生负面情绪的遭遇表示同情。
下面的对比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的小白兔死了。”
妈妈:“好了,妈妈以后再给你买一只。”
女儿:“我不要,我只要这只小白兔。我们是好朋友。”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不就是一只小白兔吗,我不是说再给你买一只了吗?”
女儿:“好了,别说了,烦死了!”
妈妈:“你发什么脾气呀……”
对于敏感的小女孩儿来说,如果她的情绪得不到认同,父母给予的看似合理的道理、建议等,她都会听不进去。而且,有时正是因为父母不认同她的感觉和情绪,而使她的情绪越来越坏。那些摔门事件几乎都是因此而造成的。
但当孩子的情感和情绪得到认同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女儿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的小白兔死了。”
妈妈:“难怪你这样伤心!”
女儿:“我们是好朋友!”
妈妈:“失去了好朋友是很难过的一件事情,妈妈理解你的感受。”
女儿:“我每天都喂它吃东西,还给它水喝。”
妈妈:“是呀,你很用心地照顾你的朋友,真的很可惜,或许你可以问问兽医这是怎么回事!”
女儿好像恍然大悟,不再哭了,而是认真地对妈妈说:“我一定要去问问。妈妈,你能再给我买一只小白兔吗?”
当父母同情孩子的遭遇时,孩子过分激动的情绪就会因为父母与自己产生共鸣而渐渐缓和。当情绪缓和后,孩子会很容易采纳父母的建议。
其实,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就是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这能使孩子激动的情绪很快平息下来,也会使孩子听进所有安慰的话。所以,有时候接受女儿的情绪反而会有效地解决问题。
学校组织看电影,琪琪从电影院回来,显得非常生气。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饭,禁不住大声抱怨:“妈妈,你又做胡萝卜!你知道我不喜欢胡萝卜!”
“你好像很不开心。”妈妈说。
“我很生气,我坐得很靠后,什么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而且在我前面是一个高个子男生,他几乎挡住了我的全部视线,而且他的头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还有一个坐不住的高个子男生。太糟糕了!”
“确实够糟。”琪琪慢慢平静了下来,“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好像比以前好吃。”
这位妈妈的做法简直太棒了,这位妈妈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可以得100分!
当女孩儿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接纳她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而不是火上浇油。如果妈妈这样说:“我辛辛苦苦做了晚饭,你却不知道感激!”这势必会引起母女俩的争执。或许争执到最后,两个人都筋疲力尽,妈妈觉得女儿不懂事,女儿觉得妈妈不体贴。“这一天真是糟透了!”琪琪可能会为这乱七八糟的一切而沮丧至极。
还有一种可能是,妈妈觉察到女儿生气的原因,却给予了指责:“琪琪,我知道你没有看好电影,但你不应该责怪我做的胡萝卜!”妈妈说得没错,琪琪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直接的指责通常会引起孩子的排斥,“喔,你说得没错,可是我觉得很不舒服!”女儿会在心里这样说:“我觉得你并不体谅我!”
然而,当妈妈体谅并接纳女儿的情绪后,女儿气愤的心情就会消减一大半,并且她还会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冲动有些不妥。所以,女儿用“妈妈,你今天做的胡萝卜好像比以前好吃”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9.女孩儿个性不同,教育自有差别
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后,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把性格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且告诉他们如何避免性格的劣势。
人们一直有一种这样的观念:女孩儿是很注重关系的,女孩儿是敏感的,女孩儿的依赖性要比男孩儿强,女孩儿天生就具有语言、交际天赋……也许有父母要反驳这样的观点:我家的女孩儿就很大大咧咧、我家的女孩儿就很独立、我家的女孩儿有点孤僻……
的确,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女孩儿们的性格不同,很多女孩儿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她不像传统的女孩儿那样细心、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掉眼泪,而是像男孩儿一样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她不像一般的女孩儿那样依赖父母,相反,从小她就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她不像那些甜嘴的小女孩儿那样讨人喜欢,不停地说个没完,相反,她不爱说话,是孤独的“独行侠”,而且有点忧郁。
……
面对这些“与众不同”的女孩儿,父母们有喜有忧,喜的是:孩子不那么敏感、很小就学会了独立,父母会因此而省心很多;忧的是:自己的女儿性格像个男孩儿,这对她的未来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女儿性格这样孤僻,她将来该如何与人相处呢?
其实,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父母们喜也罢、忧也罢,孩子的性格都不会因父母的“喜”和“忧”而改变。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后,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把性格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且告诉他们如何避免性格的劣势。
面对女孩儿们的这些另类语言,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同和接受她们的性格。在此基础上,父母才能有效地引导自己的女儿发挥性格优势、避免性格劣势。
方法一:把大大咧咧的女儿培养成交际家
有一个女孩儿她虽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但她天生就有一种男孩儿的性格,她像男孩儿那样喜欢爬上爬下,甚至一些男孩儿都不敢玩的体育项目如单杠、双杠等,她都敢玩,而且玩得很出色;她有点看不起那些受了委屈、挨了批评就哭哭啼啼的小女生,相反,妈妈爸爸的批评、指责往往对她不起作用……
对此,她的父母很忧虑:这孩子怎么就没点女孩儿气呢?长大后怎么嫁人呀?
其实,她的父母有点杞人忧天了。虽然她大大咧咧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儿,但这种性格却有很多好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女儿不像别的小女孩儿那样敏感、爱哭,做父母的要省心很多。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会使女孩儿拥有很多朋友。研究表明,不管是女孩儿还是男孩儿,他们都喜欢与那些不计较细节、性格有点大大咧咧的女孩儿交朋友,而且他们还摆出了几乎一致的理由:与这样的女孩儿一块玩儿不会累,而且可以玩儿得很开心。
所以,父母可以抓住女儿性格的这一特点,鼓励她多交朋友,培养她的交际能力,这对她以后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父母有必要告诉大大咧咧的女孩儿,什么样的女人最美,举止优雅、谈吐有度等永远都是女人最美的表现。这样就不会使女孩儿的性别认同出现错误。
方法二:父母理智的爱让女儿更独立
大多数的小女孩儿都会依赖父母,而大多数的父母也喜欢让女儿依赖自己,但明智的父母懂得: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独立是孩子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与孩子的性别无关。
小婷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她的爱就充满了理性。他们很早就培养她自理的能力,甚至全家人出去玩的时候,2岁的小婷也会背一个小背包,里面放着自己的奶瓶和婴儿湿巾。
小婷学步的时候经常摔跤,每一次父母都会说:“乖女儿,你自己能站起来,是不是?”等她自己站起来,父母就会说:“宝贝,你真棒!”
有一次,一家人去朋友家做客,告辞的时候,大家在门口换鞋,发现调皮的小狗把小婷漂亮的蝴蝶结鞋带弄丢了。“换根鞋带吧。鞋码多大?我女儿有一双新鞋。”朋友夫妇热情地帮忙。
小婷的父母听到朋友的建议,婉言回绝道:“这是她自己的事,让她自己来处理吧。”
只见4岁的小婷镇定自若地从头上摘下橡皮筋,比画了一下,有些笨拙但却稳妥地把橡皮筋缠在鞋上。鞋子又可以穿啦!
朋友夫妇看到这一幕,想到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女儿,不禁陷入沉思。
其实,在女孩儿的养育过程中,有很多“美丽的陷阱”会让父母“误入歧途”。例如:很多父母认为,女孩儿天性弱小、脆弱,这是性格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给予她们更多的保护,使她们免受失败之苦。
在女孩儿小的时候,她也有过爬树的欲望、也有过登高的欲望,甚至也曾付诸了行动,但父母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女孩儿的呢?“危险,快下来!”“危险!以后不许你这样做。”这是父母常对女孩儿说的话。但如果男孩儿有爬树、登高的动作,父母往往不会去阻止,顶多就是告诉他们“小心点”!
这前后如此明显的态度,其实就向女孩儿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是弱者,你需要保护,没有我们,你什么也做不好。”多么危险的暗示!这样暗示的结果就是:女孩儿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而是理所当然地依赖: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丈夫,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生活的附属品。
如前所述,父母要给女孩儿更多的爱,但更多的爱并不代表要代替女孩儿去尝试、不给她机会去感受失败……要知道,女孩儿也需要尝试、女孩儿也需要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女孩儿也需要独立、女孩儿也需要成长。
父母们应该给女孩儿更多的爱,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在不把女孩儿摆在“弱者”的基础上。只有在父母理性的爱的呵护下,女孩儿才能独立,才能更快地成长。
方法三:鼓励“独行侠”女儿微笑
众所周知,女孩儿具有语言和交际天赋,但如果自己的女儿不爱说话,或者说甚至有点孤僻,做父母的也不要着急。这仅仅是说明她的天赋没有发挥出来,此时,父母的鼓励就是激发她天赋发挥的动力。
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小洁转学到另一所城市,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新学校,小洁觉得很不习惯,她听不太懂当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该怎样跟同学们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却远远地看着,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久而久之,她成了班里的“独行侠”。一个学期下来,本来成绩不错的她有好几门功课都亮起了“红灯”。
父母看出女儿的变化,马上咨询了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了解了小洁的所有情况后,给了她的父母这样一个建议:“你们只要鼓励孩子学会微笑,她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
他们真的按着心理专家所说的去做了,他们鼓励小洁说:“女儿,你笑起来真漂亮,如果你对同学们微笑,同学们一定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喜欢你的。”
第二天,她鼓起勇气对遇到的每一位同学微笑——虽然那笑容还是羞涩的。从此,班上的“独行侠”消失了。
鼓励女孩儿走出封闭心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她学会微笑。如果一个女孩儿对着任何一个人微笑,就如同女孩儿用愉悦的态度对大家说:“让我们来交个朋友吧!”所以,会微笑的女孩儿永远也不会孤独。
女孩儿个性不同,教育自有差别。别为女儿的另类担心!
方法四:教育女孩儿,避免最易犯的错误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儿在10~11岁时才会有理性的思维,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时就强迫她们去理解事物,只会打击父母的积极性并加重孩子的负担。
从出生到7岁这段时间里,女孩儿的成长任务主要是身体的发育。在这一阶段,女孩儿将要学会走路、说话、思维,这也为她今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起这一阶段的小女孩儿,很多父母都会自豪地说:
“我5岁的女儿已经能背将近百首古诗了。”
“我女儿才4岁,她已经能讲很多故事了。”
……
的确,在这一阶段,由于出色的语言和记忆天赋,女孩儿确实表现得比男孩儿要优秀,正因如此,父母更容易犯教育错误。
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一个教育错误就是,为了让女儿在起跑线上表现得更加出色,不惜花重金为女儿报各种辅导班——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但父母不知道,这是有悖女孩儿成长规律的。因为,女孩儿在10~11岁时才会有理性的思维,如果在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时父母就强迫她们去理解事物,对家长而言是徒劳的,对孩子而言是不堪重负的。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试图让一个小女孩儿的思维能力加速发展,这样只会令她在今后的日子里对自己失去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虽说女孩儿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她小的时候,她会为了博得父母的喜欢而努力地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如:背诗歌给父母听、学儿歌和舞蹈为父母和他人表演……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儿都是学习的天才。当女孩儿长大后,很可能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很容易地取得成绩,用成绩来博得父母的喜爱。当小时候与长大后的落差过大时,脆弱的女孩儿就会感觉到无法接受,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也正是很多女孩儿小时候性格开朗、聪明伶俐,长大后反而形成内向、自卑个性的最主要原因。
在这一阶段,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二个教育错误就是,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赢得女儿的合作。
其实,如果父母试图让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儿接受自己所讲的那些大道理,或者听从自己的告诫,都是违背女孩儿成长规律的,或者说是揠苗助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女孩儿是不可能理解这些大道理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所犯的错误呢?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以前,我每天要告诉女儿好多次,让她玩儿完橡皮泥后把它装到盒子里,要不然橡皮泥风干了就不能玩了。但我发现,她总是记不住我所说的话。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所讲的这些大道理对她完全不起作用。于是,我每次都会在她玩儿后亲自帮她把橡皮泥放好,我在用行动告诉她该怎么做。我示范了几次之后,女儿就开始模仿我的样子把橡皮泥放好了。
小女孩儿从出生到7岁只会象征性地思维,父母不能指望她像大人一样用逻辑思维理解问题,或朝着一个目标有步骤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她记不住一些家庭的规则,所以,父母必须用行动告诉她该怎样去做,并不断地提醒她。
当然,对于一些女孩儿必须要避免的行为,例如:小女孩儿经常自己跑到马路上去玩,或者吃掉到地上的食品等,这时父母有必要给她一个明确的态度:“不!没有我的带领,你自己不能过马路。”“你不能吃掉到地上的这些脏东西。”并且父母需要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她。只有这样,她才能知道父母所说的话是真的,她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了解了这一阶段小女孩儿的特点,父母就会知道,这一年龄阶段的女孩儿需要父母为她做决定。在这一年龄阶段,女孩儿喜欢的东西会有很多,如:漂亮的头花、不同款式的衣服、大大小小的洋娃娃……但父母不能为她提供过多的选择,因为选择太多,她会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如果妈妈这样问女儿:“你晚饭想吃点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人来说太难了,她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但如果妈妈这样问她:“宝贝,你晚饭是想吃馒头,还是想吃包子?”这样女儿就能很快做出决定。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给女儿很多选项,让她自己做出选择,这不是很好的教孩子怎样做决定的机会吗?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如果为女儿提供的选择范围太宽泛了,她会因不能理性思维而对这些选择感到很困惑。
其实,在女孩儿7岁之前,许多事情必须由父母来做主,例如:吃什么水果、什么时候刷牙、什么时候睡觉等。
很多父母也许会认为这样养育女孩儿有点“专制”了,他们会问:“我们的女儿是怎样想的?”“她自己喜欢怎样做呢?”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在还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阶段,小女孩儿更喜欢父母替她做决定。如果父母在做决定时态度和蔼而又坚决,是很容易赢得女儿的合作的,这样会使她有安全感。因为,她知道父母在为她负责。当然,在7岁之后,当女孩儿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时,她就不再需要父母为她做决定了。
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避免的是让小女孩儿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
一位6岁女孩儿的母亲曾这样说起她的女儿:
我和丈夫离婚后,女儿已经和她的父亲生活了两年。但最近我发现,我6岁的女儿现在变得像个小妻子,她向我诉说爸爸的工作、爸爸的生活、爸爸对金钱的忧虑以及几乎一切她爸爸过去总是跟我讲的事情。
我的女儿刚刚6岁,我觉得这会对她的成长不利。于是,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会努力地使她感觉到轻松。如:我会和她玩“过家家”、玩捉迷藏、对她扮滑稽的鬼脸等,但我却发现女儿已经不喜欢这些了。她喜欢同我像大人一样聊天,询问我现在的状况等。我觉得这对她太不公平了。
的确,这对于只有6岁的小女孩儿来说是很残忍的事情。如此小的年龄就被拉到成人的世界里、就感受到了成人才能感受到的压力,这对她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她甚至还会由于身心不堪重负而造成心理扭曲。
当然,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这个小女孩儿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但即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也要遵循女孩儿正常的成长规律,不要过早地把她拉到成人的世界里。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女孩儿受到成人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的影响呢?
首先,父母不能把小女孩儿看做一个小大人一样来对她开玩笑,如:“你长大后打算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呀?”或者,称她为小淑女,并希望她的行为像大人一样,这些通常都会使这一年龄段的女孩儿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其次,当女孩儿做出一些符合她们年龄段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她,这样她才不会对成人世界感兴趣,或者被成人世界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