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晋书·皇甫谧传》
温和,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是一种成熟的力量。温和的人往往在平淡的表述中,传递一份不露痕迹的顽强与执着。《论语》中的“温良恭谨让”五种美德,其中温和排在首位,可见温和在圣人心中的地位。耶稣说:“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佛经上也记载过一个鹦鹉灭火,感动天神的故事。由此可见,东西方的圣人都对温和做了一致的赞美和肯定。
温和不等于软弱。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他家的孩子性格温和,令人担忧什么的话。这如果不是描述不准确的话,那就是杞人忧天了。岂不知,温和的人亲和力强,善于交友,人缘好;温和的人温文尔雅,守己自律,气质迷人;温和的人性格沉静,善于思考,比较理智。古波斯诗人萨迪说:“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想知道阿伦·甘地的父亲给他上了怎样温和的一课吗?胡适先生怕老婆真的是一种美德?嗬嗬,读下去便见分晓。
太阳与风的较量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太阳和风争论谁更强而有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坐着一个穿着大衣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刮起来。风愈刮愈大,愈刮愈疾,但是老人却把大衣紧紧地裹在身上。
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努力。
这时,太阳从云后露出来,开始以温煦的微笑照耀着老人。渐渐地,太阳笑得越来越灿烂,老人感觉到热了,于是开始频频擦汗,终于脱掉了大衣。
太阳对风说:“事实证明,温和与友善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强而有力。”
温和的力量远远胜过暴力,他折服的是思想,赢得的是爱戴。多一分温和,多一分友爱,就多一分亲和力;温和与友爱的涓滴积聚,就是一种强大的自己。
父亲温和的一课
阿伦·甘地是圣雄甘地的孙子,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父亲对他的教育,因为就在他17岁那年,父亲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阿伦·甘地和父亲开车去城里办事,父亲要他呆在修车厂把车检修一下,到下午5点一起回家。可是阿伦·甘地却偷偷去电影院看电影,待出影院见到父亲时,离约定的时间已超了一个钟头。阿伦·甘地对父亲撒谎说修车一直修到这个钟点。其实父亲已经给修理厂打过电话,厂里说他人不在。父亲温和地望着阿伦·甘地说:“我不知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样做,我想应该是我教育的失责,今晚我决定走路回家。”于是几十英里黑漆漆的乡村公路,父亲在前面走,阿伦·甘地默默地开着车在后面跟着,一直到家。
这件事情过后,阿伦·甘地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阿伦·甘地的父亲没有使用暴力和责骂,而是使用一种温和婉转的自我责罚的方式,以期唤醒孩子心中的道德良知。的确,温和似乎散发着沉默的静穆,传播着带电的情感,一旦有幸接触,不会无端地感到寒冷,而是强烈地感受到心灵的震颤,这就是温和的力量。
“好脾气”的胡适之
被誉为道德典范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不妨看看他的几则逸闻。
一是胡适惧内。胡适属兔,太太江冬秀属虎,于是兔子怕虎就这样传开了。胡适也不避讳。据说他当年担任北大校长时,曾经对学生发表过一番“怕老婆”的“宏论”,什么“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
胡适还在接到朋友自巴黎寄来的十几个法国铜币后,因钱上“PTT”三个字母,谐音恰为“怕太太”,乃戏赠友成立“怕太太会”作为会员的证章。
二是胡适对待骂名。胡适曾在1930年给杨杏佛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愿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坏骂者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们有恩,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这岂止是宽容与温和?一种平和的理性中,不乏诙谐幽默。这是一种熟透了的人格!胡适认为他在读书和做人方面都受他母亲的重大启发。胡适回忆他的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多元文化本身就是一股温和之风!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已深深认识到今天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只有拳头和铁血说话的世界。事实上,文化则大行其道,渐次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力量,这与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
箴言录
俗话说得好:温和在手,大棒在手,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温和不等于软弱和不负责任。温和好比沐雨斜风,彰显和平,但谁也不敢低估它的力量和蕴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