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一位,这是一个好习惯,否则你就会被一些不重要的事耽误精力和时间。对于成大事者而言: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们最佳的工作习惯!
——《财富500强员工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天天会有各种事情纷至沓来,让我们应付不过来。然而请记住:不管事情有多少,永远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好。坚持下去,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向成大事靠近了。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利请教“怎么把计划更好地执行”的方法。
艾维·利声称能在10分钟内就把一样东西给舒瓦普,这东西可以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接着他把一张空白纸递给舒瓦普,说:“请在这张纸上把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写下来。”
舒瓦普花了5分钟把它写完。
艾维·利然后又说:“现在用数字把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标明。”
这又用了5分钟。
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到口袋里,明天早上首先要做的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别看另外的,只是第一项。动手办第一件事,直到完成为止。接着用相同的方法对待第2项、第3项……直至你下班为止。要是只做完第一件事,那没关系,你在做的总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艾维·利说:“天天都要如此去做——您刚才看到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以后,叫你公司的人也如此去干。这个试验你愿意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把支票寄给我,你觉得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舒瓦普在一个月以后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附上了一封信。信上写道,在他一生中,那是最有价值的一课。
过了5年,这个当年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普遍觉得,对于小钢铁厂的崛起,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人们往往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并非事情的优先程度来把先后顺序安排好,这样的做法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成大事人士通常不会如此工作。
“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
成大事人士都是用分清主次的办法来把时间统筹好的,哪里最具“生产力”,他们就把时间放在哪里。
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怎么把主次分清,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有以下三个判断标准:
(1)什么是你必须做的
这有两层意思:是不是必须做,是不是必须由我做。一定得做不可,但并不是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仅仅负责督促。
(2)能给你最高回报的是什么
应该把80%的时间用来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别的事情。(巴莱托定律)
“最高回报”的事情就是符合“目标要求”或比起别人自己会干得更高效的事情。
哪里有最高回报,那个地方也就是最具生产力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辩证地看待。勤,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要求也不一样。以前,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看成勤奋的标准,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时代,需要给勤奋下新的定义了。当今时代“勤”的特点,就是所谓勤要勤在点子上(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日本大部分企业家在前些年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看成最好的员工,现在却未必了。他们觉得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表示他非常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把任务完成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能得到社会承认的只有有效劳动。
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勤奋是在最少的时间里把最多的目标完成。
伟大的苏格拉底说:“当在一条路上,很多人徘徊不前的时候,他们只得让路,让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边去。”
(3)能给你最大的满足感的是什么
回报最高的事情,并不是都可以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所以,不管你地位怎样,总需要把时间分配在让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只有这样,工作才是有趣的,并容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经过上面的“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非常清楚了,接着,以重要性优先排序(注意,人们总有不依照重要性顺序办事的倾向),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觉,比起按重要性办事来,没有另外的办法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永远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这不光是一句格言,更是在日理万机中井井有条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