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在我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大禹陵是为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而建造的。相传,大禹陵内安葬的便是大禹。如今,大禹陵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游客去大禹陵观光,同时,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大型的大禹祭典活动。
自古以来,大禹祭典盛行。历代祭典时,场面十分隆重。大禹祭典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2059年左右,是大禹的儿子夏启首创的。到了公元210年,大禹祭典在秦始皇手中发扬光大,之后每个朝代,皇帝都会派遣使者组织祭典活动。到了明清时,大禹祭典更加兴盛,香客络绎不绝,数不胜数。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大禹祭典,香火旺盛。那么,大禹为人类做出哪些功绩呢?而他的大禹陵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相传,大禹姓姒,名文命,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因为他的治水大功,“大禹”也就是伟大的意思。在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当时生产力低下,百姓生活艰苦,再说,黄河水又常常泛滥,每过一年半载就会发一次洪水,水灾就会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在这期间,大禹的父亲鲧一直为治水奋斗不息,直到去世也没有止住洪水。
后来,舜做了部落的首领,舜命令大禹接着父亲的工作,继续治水。大禹接了命令后,他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他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都仔仔细细地考察了一遍。针对各个阶段的水势情况,大禹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利用疏导的法子来治理水患。
大禹带着自己的族人开始了治水的工作,他们带着简单的工具,比如石斧头、石刀,石铲、木耒等,他们在偏僻的地方,过着露宿野餐、粗茶淡饭的日子。根据历史记载,大禹所治理的区域在如今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禹的疏导法获得了成功,在大禹的带领下,黄河水系主流加深加宽,支流与主流相接。同时,他们把一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接起来,这样更能保证洪水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大禹治水,耗费了十年的时间,他们凿通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开通了一条又一条的河渠。大禹三次路过家门,但是都没有回去看望过,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妻子正在生孩子,大家都劝他回去看看,但是他怕影响治水,所以没有进去。第二次的时候,大禹大孩子见到父亲,央求父亲回家坐坐,可是大禹还是没有回去。为了治理洪水,大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治水的事业。
大禹治水成功后,他召集治水有功的人,论功行赏。大禹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他还教导人们利用水利发展农业。舜死后,大禹成为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也有人称呼大禹为“夏禹”。
大禹死后被埋葬在茅山(现在的会稽山),之后人们建造了大禹陵,随着朝代的变迁,大禹陵修建工作一直未停。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所以便在大禹陵内进行祭典活动。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次祭典采用古代最高的礼祭形式,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主要分为13项议程,分别为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颂歌、乐舞告祭、礼成等。大禹祭典礼仪需要一个小时,这些礼仪过后,祭祀人员才能进行拜谒。
每年,参加大禹祭典的人有很多,这些人的身份不一,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国家领导人,有海外侨胞,还有港澳台的兄弟姐妹们。大禹祭典注重统一性、协调性和庄重性。祭典在开始前,都会有舞龙、舞狮队进行表演,音乐格外热闹。而参加祭典的人员,必须佩戴一条黄色的佩巾和节徽,显示自己对祭典的敬重。
大禹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他做出的贡献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大禹陵祭典传承几千年,这是人们向大禹学习、弘扬其精神的证明。大禹为民造福、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是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遗产。各地的香客来到浙江绍兴,他们都会去大禹陵进行祭拜。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可以传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