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柏乡县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素来有“粮仓、肉库、林海、花果园”之称,汉牡丹花在当地人民生活当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汉牡丹文化”。
1987年,为了弘扬汉牡丹文化,当地举行了“牡丹花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欢迎。如今,汉牡丹花会在当地已经举办了二十多届,牡丹花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柏乡县的旅游业、旅店业、餐饮业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汉牡丹文化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东汉年间。
汉代牡丹天下知名,当时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说法。柏乡县地理条件十分适合牡丹生长。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起兵反抗,但因为实力悬殊。刘秀一败再败。
有一次,刘秀被敌人邯郸王王朗追赶,他单枪匹马向北落荒飞逃。刘秀逃到柏乡县地区,但见身后浓烟滚滚,不知道多少敌人追了上来。再看前面,处处断壁残垣,根本都没有可以供刘秀藏身的地方。刘秀心中绝望,想到:“难道真的是上天要亡我汉室宗室?”忽然见到村子西北口的弥陀寺门口有几株牡丹,枝叶颇为繁茂,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理,刘秀没法子躲到牡丹花后。
说来奇怪,那牡丹打他一躲进来,便枝开叶绽,无数花瓣将刘秀遮挡得严严实实。王朗带人过来,哪里可以见到刘秀的踪影?便带着大军到其他地方去搜寻去了。刘秀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下,竟得牡丹花庇护而脱险,心中感慨万千,为了表示牡丹的救护之恩,刘秀挥笔在墙壁上写道:“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衷心不改向君王。”“柏乡牡丹救刘秀”的故事,遂在当地流传下来了。
抗战期间,柏乡汉牡丹“美名”在外,竟引来日本侵略者对汉牡丹的觊觎,曾经两次兴师动众,大批日军到柏乡地区挖掘数尺,用卡车装运,却还是没能将牡丹栽种技术掠走。经历了此次浩劫,牡丹花数年都没再开放,几乎因此绝种。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民族气节”的汉牡丹,似乎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获得重生,牡丹重新萌芽生长。当地人民喜出望外,纷纷为牡丹除草施肥,使牡丹重新含芳吐蕊,重现人间。为了弘扬牡丹文化,在河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神花奇缘》中,牡丹被赋予了爱国主义色彩。
此外,牡丹还以“花开知国事”为名,古代帝王驾崩,也将牡丹开白花作为预兆。2004年4月17日,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木为汉牡丹题词:中华瑰宝汉牡丹。
柏乡牡丹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柏乡人养成了热爱牡丹、种花成俗、养花成癖、护花成习等特点,不光文人雅士为牡丹作诗吟词,还产生了很多以牡丹为题材的传说、绘画、碑刻等文化艺术。现如今柏乡县境内还存放着历朝历代的碑碣,数目达到上百块。正是出于深厚文化的积淀,当地人民早就有了开办牡丹文化节的意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省、市、乡等各级部门的支持和筹备下,1987五一劳动节期间,第一届牡丹花会隆重开幕,并有当地的歌舞、戏曲等民间文化前来助兴。
在牡丹花文化节期间,从外地流传进来的牡丹花种和游客,超过了往常年份的数十倍,为柏乡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据说,在花会的十多日活动中,花园门口买雪糕的、卖小食品的商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得一干二净,由此也可以看出,柏乡牡丹文化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拥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花会开创以后,牡丹花画展、牡丹花书法大赛、牡丹诗歌大赛等,随之发展起来。如今,牡丹花会已经成了柏乡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每年的四月下旬,尽管距离牡丹花节尚有半个月的时间,当地已经是一派喜迎花会的忙碌景象,除了当地政府部门,很多私营、个体企业和民间艺术者,也都加入到花会的准备工作。
如今,柏乡县已经形成了以牡丹文化为载体,带动物资、经贸、科技、农业、工业、种植业等多种行业为纽带的商业链,对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