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海沧位于厦门岛和鼓浪屿的西面。三面临海,山水相连,水天相接,碧波涌雪,绿荫匝地,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浩浩淼淼的东海之滨。
她的丰腴,她的神秘,她的种种传说与绰约风姿,更引逗人们急切地要撩开她悠长的历史面纱……
时间上溯三百余年。
海沧已然领略过舟楫如云、追风踏浪的壮阔景观,迎纳八方,商贾际会,继泉州刺桐港和漳州月港衰败之后,成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末民初,海沧独特的地缘优势更成为政治家、实业家们所关注的热点。
孙中山先生慧眼独具,在他著名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对开发海沧予以特殊的战略地位:
应在厦门港以西的海沧嵩屿建立新式商埠,以便江西、福建南部物产的出口……应把嵩屿作为厦门至建昌(江西)和厦门至广州铁路的起点。
福建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铁路便诞生于海沧的嵩屿至江东桥之间,全长28公里,并投入了运营。
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石油财团捷足先登,曾租借嵩屿兴建码头和油库,作为向中国内陆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加油基地。
显然,20世纪初叶,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的重锤,已开始撞击海沧的大门。
其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两度大规模开发海沧的实施方略,又在朝野上下搅得沸沸扬扬,惜因抗战烽火四起,遂被搁置。
于是,海沧昔日的辉煌,随着历史风烟的逝去而归于沉寂……
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大潮,其锋芒其气势雷霆万钧锐不可当,给予东方古老民族演绎了全新的哲学模式和人生内涵。
这是泱泱大国一次历史性机遇的抉择。
这是11亿中国人对世界充满信念的对话。
厦门——这个被誉为“东方瑞士”的花园式海港城市,占天时地利之便,领风气之先,成为中国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而率先崛起于东南前沿。
随着世界经济实力东移,环太平洋经济圈日益成为全球经济重心。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适时提出把厦门办成中国最大自由港之一的战略构想,无疑预示了厦门向国际性港口大都市转化的宏伟前景。
厦门城市要上水平。
厦门经济总量要上规模。
厦门要建成大城市的框架,产业布局要更趋合理。
厦门要成为闽南金三角、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经济带腾飞的龙头。
一个新的思路变得呼之欲出!
开发开放海沧——成为历史的必然!
倘若我们从空中鸟瞰海沧,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
海沧位于东经118°0′53″、北纬24°30′10″,九龙江取其南端为出海口,东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西通道直线距离仅870米;
海沧隶属于闽南漳(州)、泉(州)、厦(门)金三角地区,腹地广阔,对外交通便捷,西距鹰厦铁路角美站18公里,东抵厦门高崎国际机场10公里,区内有嵩屿至角美和海沧至杏林两条公路与厦(门)漳(州)公路干线相接;
海沧深水岸线总长达5公里,水深均在10米以上,港湾水域辽阔,由青屿水道与台湾海峡相连,东距台湾高雄港165海里,南距香港岛287海里,北距上海港564海里,海运航道畅通。
显而易见,开发开放海沧,内可依托厦门特区、杏林及闽南金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并激活和驱动地域经济的起飞;外可扬帆出海,假东南亚水道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区域化、集团化经济的竞争。
历史不容等待。
开发开放海沧从孕育到筹谋到启动,每一步都牵动共和国的中枢神经——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厦门特区及杏林、海沧为台商投资区,投资区享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90年2月2日,李瑞环同志视察海沧,十分赞赏海沧的优越条件,提出行政区划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1990年2月24日,李鹏总理冒雨考察海沧,指示海沧开发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并当即拍板由国家安排若干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1991年9月16日至20日,乔石同志视察海沧并听取工作汇报;
1991年11月19日,万里委员长巡视海沧台商投资区;
1992年3月至7月,朱镕基副总理两度专程飞抵海沧,研究海沧开发建设事宜,要求有关部门切实抓紧各项工作,为大规模的开发创造条件;
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姚依林、宋平、丁关根、邹家华、谷牧、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会见海外实业界富商巨贾,为开发开放海沧运筹帷幄、决策谋划……
一时间,海内外新闻媒体纷纷将关注、揣测的目光投向海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随着经济关系国际化的大走势,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经济交往日趋频仍,互惠互利、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
对外开放敞开国门,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同宗同根的海峡两岸,由长期对峙而趋向祥和,厦门与台湾特有的地缘、血缘和语言联系,理所当然使厦门经济特区成为台湾工商界及海外有识之士的投资热点。
如果我们把目光越过历史峰峦,还会发现一个奥秘:早在明末清初,海沧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屯兵地之一,郑成功从厦门挥师收复台湾时,不少海沧人随军入台;现台湾各地供奉的“保生大帝”,其祖庙即设于海沧青礁村。悠悠三百载,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两岸族人都从未间断过举行谒祖祭典仪式。可以想象,随着海沧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台商、侨商越洋跨海前来投资设厂,必有如归桑梓、如坐春风之感。
历经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人,敢于发表宣言,却更注重于行动,脚踏实地去开拓进取——
1990年5月15日,厦门海沧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挂牌办公,全面负责项目引进,处理、协调海沧开发日常事务。
1990年9月1日,随着第一声海沧主干线海新公路动工炮响,揭开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序幕。
海沧——这片沉寂半个多世纪的土地被唤醒了……
1992年,中国和中国人无疑经历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春天。
88岁高龄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驱车万里巡视大江南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掀起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海沧的开发开放,也随之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率先实现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率先建立新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来赢得开发建设的新优势。
1993年4月15日,福建省委、省政府专程赴厦门举行现场办公会议,果断对海沧开发区100平方公里土地布局实行了调整:南部临海20平方公里为“901”项目预留地,80平方公里由厦门市政府全面开发,并打破产业限制,不论石化、钢铁、汽车、电子、机械、纺织、贸易、金融、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均属欢迎之列;尤其鼓励投资建设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
省委书记陈光毅指出:海沧的开发开放要推出大举措,造成大气候,立足大厦门,发挥整体启动效应,尽快使海沧这块宝地沸腾起来。
省长贾庆林则提出:要按照建设21世纪新城区和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总体要求,来设计规划海沧开发的发展战略。
无疑,开发海沧的总体构想是恢宏的,工程是浩大的,目标是高远的,前景是美妙的,因而也是异常艰辛而充满挑战性的。
——沿东北海岸,拟建国际一流标准的大型东方高尔夫球场,配套工程计有280幢高楼别墅,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第一期投资金额为3900万美元,平整土地工程已经完成。
——北部新阳工业区,规划面积12.15平方公里,将囊括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纺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形成产业优势。
——西部嵩屿火电厂,第一期工程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预计1995年建成发电,最终装机容量可扩建到180万—240万千瓦。
——南部石化城,占地20平方公里,它建成后的规模和效益将推动国家整个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西南部港区,拟建万吨级码头泊位10余座,其中嵩屿码头可达15万吨级位,港区总体设计年吞吐量将超过4000万吨,届时当与厦门港成掎角之势,雄据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出海口地位。
——东南部新城区,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整体设计体现外向型高标准高密度多功能多层次特点,拟包容文化教育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购物中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建筑布局高低错落有序,呈扇面形阶梯式一直伸延至海滨。
——横贯中部的蔡尖尾山,拟环山建造别墅区及娱乐场,造成充满山野情趣风光宜人的游乐休憩景点。
——海沧大桥,连接厦门岛与海沧的跨海长桥,目前已开始前期设计工作,力争明年正式动工;可以预期,大桥落成之日,长虹飞渡,从厦门去海沧将如履平地;再开通海沧南部至鼓浪屿的轮渡,则厦门、海沧、鼓浪屿既隔海相望,又连成一片,堪称东方“威尼斯水城”。
——路,高等级一级公路内环线全长约60公里已基本开通,此公路可贯通厦门岛、集美、杏林和海沧;衔接324国道的海莲线已部分通车,可望于今年9月份全线通车;规划中的铁路将直通港区码头;开发后的海沧,将形成陆、海、空立体式现代化交通网络。
显而易见,海沧开发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多,筹资时间紧,必须走国内和海外联合开发的路子。
厦门市人民政府专门制定和颁发了《海沧台商投资区暂行管理办法》,对海外财团、跨国公司及内联企业实行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尤其鼓励、扶持股份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并授权海沧投资区管理委员会在投资区范围内行使厦门市一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
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的投资热潮即将在海沧掀起。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以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全方位开放的雄健身姿,阔步迈向新世纪的黎明。
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五十年后,厦门将崛起于太平洋西海岸,成为中国的“西雅图”。
海沧继海南洋浦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作为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必然跃升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又一块热土。
历史,就这样翻开了辉煌的一页!
海沧,中国最大台商投资区!
海沧,正在升温!
海沧,向全世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