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公元1992年,对于中国,对于闽西,无疑是继往开来、龙腾虎跃的一年。
抓住机遇,地委、行署组织全区广大干群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历时长达半年之久。
确立了一个全新的观念:闽西要大开放,果敢地走出山坳,去拥抱大海!
历史的启迪尤为弥足珍贵。
闽西客家先人堪称拓展生存空间的楷模。
始于明代,盛极清初,不避险阻跨海踏浪出洋谋生者如过江之鲫,在异域他乡奋斗不息大展宏图。诸如台湾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香港首富李嘉诚、“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等,均系闽西客家后裔。据统计,今日闽西侨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胞,已多达32万之众。
血浓于水。欣逢桑梓扬起风帆,欲“借东南风以兴闽西”之际,海外乡亲怎能不胼手足共图大业?!
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
闽西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引内联、招商引资活动,一波接一波推进——
1991年2月,飘逸着浓浓乡情的“闽西首届山茶花节”隆重开幕,1000多位中外客商纷至沓来云集山城龙岩,上亿元经贸项目洽谈成功;
1992年6月,在福建’92香港投资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闽西人以特有的诚挚、热情和翩翩风度,给海外客商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1993年4月至6月,地委书记、行署专员黄小晶率团进行穿梭访问,先飞美国,后抵港岛,在香港招商会上,一举同外商签订了68项合同,总投资金额达9900多万美元;
1993年“9·8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闽西人游刃有余大获成功,签订合同43项,总投资金额超出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心诚则灵。行署专门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项目承办、物资供应、协调关系等配套优质服务。
行署要求各职能部门协同做好招商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对每个签约项目建立资料档案,实行项目负责制,领导分工挂钩,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合同履约率。
截至1994年3月,闽西全区创办三资企业420家,总投资金额达5亿多美元,其中外资达3亿多美元。
金发碧眼的“老外”和西装革履的侨商,在闽西山水间寻觅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如何将闽西的资源优势、侨乡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转化为整体的经济优势,毫无疑问成为闽西决策者们实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
让闽西老区的革命传统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
古田。半个多世纪前,她点燃的明灯曾辉耀中国革命的整个天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春风化雨,古田人勇于更新观念,大胆闯荡市场,凭借得天独厚的政治、地理、资源优势,始终坚持“重农管山、兴工活商、修路办电、竞奔小康”的经济发展路向,组建起建材、化学、冶炼、竹木、旅游、运输、电力、服务、流通等“十大经济体系”。1991年,古田社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率先跃居全国老区第一个亿元乡镇;此后,以“一年一个亿,一步一重天”的雄健身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大显身手。
才溪。曾因孕育出“九军(长)十八师(长)”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将军之乡”,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特殊贡献,全乡百分之八十八的男子上前线,三千儿郎当红军。今日,在开放改革大潮中,身怀祖传泥水、木工绝活的才溪人,又上演了“四千子弟闯特区”的大戏,深圳70%、惠州100%的供排水工程,几乎全被才溪人所垄断;闻名遐迩的深圳“锦绣中华”的全部供排水工程,就是才溪人的大手笔。60年前战功显赫的将军与六十年后开拓进取的企业家,共同塑造了才溪儿女独具风采的时代形象。
长汀。扼闽西北端边陲之要冲,源于汀州的汀江“汇众山之水于一溪”,遂成闽粤赣三省边界物资集散重镇和繁华都市。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岁月,这里诞生了资金4000余万元,新崛起的营背商业一条街,观者莫不击节赞叹,谓之曰“全省第一街”。
20世纪20年代末与30年代初,仅有80万人口的闽西,10万子弟当红军,支撑起中央苏区半壁江山;融化在闽西人血脉中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化作了今日推动开放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企业改革永远是企业的主体。
龙马集团公司的组建,走出了一条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相依相存的企业集团化新路子,为国有资产存量调整提供了新鲜经验。
对全区现有和新办乡镇企业全面实行改制,是一项既大胆又颇具战略眼光的新决策。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实力雄厚的闽西“第二工业”。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和企业参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显得尤为迫切。
必须敢于在产权制度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从1992年起,行署明确规定:对新创办的乡镇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合作制;对现有乡镇企业,同时进行改制,向社会扩股。
于是,出现农民筹资合股,“国”、“民”合股,中外合股,山(闽西)、海(厦门)协作合股,乡、村、农民“三位一体”合股等多种股份制形式办企业的热潮。目前,新办与改制的股份制乡镇企业达5000多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95.09%。
闽西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建立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闽西工业企业驶入了每年翻番的“快车道”。
深化农业改革,是全国农村共同面临的大课题。
连城县文川乡试行大田双层经营体制,在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为双田制,划出集体经济的一块,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结合闽西山区特点,向山地综合开发延伸,向林地广度延伸,向多种经营延伸,构建山区高优农业体系,是闽西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发端于永定县古竹乡的山地综合开发试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连片种植,分户经营,统一服务,统一销售,谁种谁收,为全区农民欣然接受。经过三年大力种果、种茶,全区100万亩荒地已开发70余万亩。他日,闽西满眼葱绿、茶果飘香,预测将产生5个亿以上的巨大经济效益。
崇尚礼义诗书,尊师重教,为客家民系的传统风范。
在闽西,于垂柳掩映中可见一幢幢崭新敞亮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兴教办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龙岩市仅用两年时间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房;同时,在福建全省第一个成为通过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
——连城县正在为脱贫而苦斗,却成为福建全省第一个以优级水平通过六项督导复评的贫困县。
——永定县从1990年至1992年,三年县财政累计对教育投入7190万元,年平均递增20.25%,高于同期县财政收入增长率。
——1988年至1993年,全区共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金4.28亿元,新建校舍84.3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5.8万平方米,添置47.9万元教学设备。
闽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闽西经济腾飞插上了双翼。
当闽西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世界展示她的千般柔情万种风姿时,人们将领略到怎样一幅大自然匠心独运的长卷呢——
你伫立在这片土楼群落前,面对被称作“东方古城堡”、“世界生土建筑史上伟大奇迹”的永定土楼,探究于方圆之间的幻化神奇,一种摄魂夺魄的震撼力油然而生,不能不为之折服而扼腕击节;
你流连于雄奇、秀丽、幽深的连城冠豸山茂林修竹间,追思风雨沧桑中倾圮的草堂、书院、摩崖石刻,遥想历代圣贤学士结庐人境的妙趣,不能不感叹:冠豸山,你养在深闺天下知;
梅花山雄踞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为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奇花异草、珍禽猛兽遍及山中,科学考察者或旅游探险者穿行于原始森林中,可尽情享受“森林浴”的愉悦。民谣“梅花山十八洞,洞洞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只金交椅”,活画出梅花山的原始与虚幻;
于一片高阔中布前圆后方、前高后低、阡陌交横、错落有致的李氏大宗祠,“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作为客家祖祠,它向人们展读了一部客家先人南迁徙外的源流和彪炳史册的业绩;
闽西奇山奇水奇人奇事,令海内外游人惊叹不已,也为闽西走向世界架起了一道“金桥”……
闽西人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是艰辛的。
闽西人所热切憧憬的明天是美妙的。
确立闽西的价值取向,发挥区位优势,是闽西决策者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目标——
创办闽西经济特区,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永定县坎市镇建成“闽西散地向商品、信息、劳力、金融中心转变的新路子。
依托龙岩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往西铺设龙(岩)梅(州)铁路,与大京九(北京—九江—九龙)铁路干线相衔接;往东于漳平市同漳(平)泉(州)肖(厝)铁路接轨;筹划中的机场则安排在距市区三公里的东肖黄邦山;组建龙(岩)、梅(州)、汕(头)大金三角开放开发经济圈。
一代伟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曾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创建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功勋。
今天,闽西儿女在“山与海”的交响中,必将奏响最为华彩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