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东莞,从乡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工人,人人都怀着创造财富的冲动,无一例外地汇入了滚滚的国际化、工业化洪流——虎门镇的服装业,长安镇的五金业、家电业,厚街镇的酒店业、会展业,大朗镇的毛纺业,大岭山镇的家具业,寮步镇的汽车销售业,石碣镇、清溪镇的电子业,常平镇的物流业,樟木头镇的房地产业等等——“中国制造”披荆斩棘面向国际市场形成的产业链,在这里获得了最为生动、最为形象且最富于生机的诠释。
显然,“财富东莞”最引以为骄傲的是:藏富于民,富甲一方……
下篇:城市之光
显然,宽阔畅亮的东莞大道,是东莞人心目中的城市符号。
连接东西、贯穿整个新城区的十里长街,丛林掩映,鲜花铺路,半城绿树半城楼宇,一直延伸至气势恢弘的城市中心广场,亭台、水榭、花坛、喷泉……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兼有国际会展大厦、科学技术博物馆、会议大厦、图书馆、展览馆、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巍巍然拔地而起——东莞集现代制造业名城、宜居生态绿城、历史文化新城于一身,正向世人展示她光华四射的动感魅力。
回望历史——东莞建制升格地级市,制度层面的创新无疑是一次至为关键的“提速”;而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则一直成为东莞迅猛崛起的“助推器”。
——东莞市直接管辖32个镇(区),成为中国现行地方行政架构中的“另类”。随之大胆简政放权,直接向镇(区)下放对外经贸、固定资产投资、工商、消防、供电、邮电等行政管理权限,尽量减少市直部门审批程序,犹如一下摘除了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为镇(区)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招商引资办实业,开通了一条极为便捷的快车道,各镇(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除4个区外,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其中长安镇、清溪镇、虎门镇、厚街镇还进入“全国出口创汇十强乡镇”之列。由镇级经济作为发动机,驱动了城乡一体化列车的“轰隆隆”前行,实乃东莞改革开放一道亮丽的风景。
——1988年,东莞率先取消了食油定购任务及平价定量供应居民食油,全面放开价格,由市场杠杆直接发挥调节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市政府已主动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投资经营,全市5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完成改制转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000年,东莞第一个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2004年,全市下辖32个镇、57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有药店”,为全国之首创。
三十年风雨兼程,东莞始终领跑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项项制度创新措施出台,一步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地奔向一个既定目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城市社会全方位转型!
这样的两组数字,既充满了哲理意味又散播着浓郁的诗意美感——
2007年东莞市GDP达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
2007年东莞市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
2007年东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84倍和77倍,均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
2007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连续七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全国地级市之首……
东莞生产的运动鞋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球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
中国出口外销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
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家电产品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雄居全球第一……
显而易见,东莞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发挥了自身在国内格局中的先发优势与在世界格局中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了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分派的“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从而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小康化等“五化”进程中,一路闯关夺隘克难制胜,既抢占了先机又尽享无限风光!
毋庸置疑,在精彩纷呈的历史与现实面前,经历了“财富盛宴”的东莞,同样面临新一轮创业的瓶颈。
东莞决策者们统揽全局居安思危,清醒地分析了“双边缘化困境”——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产业,在国内生产体系中同样处于边缘化位置。
东莞市委、市政府敢于知难而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果敢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新思维——由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显然,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树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高度,将东莞的改革开放导向深水区的战略攻关,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头破解发展难题。
一句话:促成产业升级,发现新的商机,寻求财富机会,构建和谐社会。
2001年,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既是东莞历史记忆的延伸,又寄托着东莞未来的梦想。
松山湖从创办之日起,即肩负着创造东莞新优势与经济增长的神圣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推动全市产业升级转型,力求将“东莞制造”提升为“东莞创造”。
随着华为、中国无线等高科技明星企业先后进驻,朗科、万利达等企业运营总部纷纷选择松山湖,华中科大东莞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以及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和虚拟大学园区等一批基地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松山湖不辱使命,已成为东莞一张魅力四射的“金名片”。
目前,松山湖园区已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0多家,合同注册资本1.5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
湖光潋滟,梦幻成真。松山湖不仅闪耀于今日,更昭示着未来,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
今日,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东莞东部地区各类工业园区鱼贯跃现、竞相开发,形成“三线联动、全面转型”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新格局。
今日,“科技东莞”与“创业东莞”两个口号闪亮登场,政府先后出台了涵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11个配套政策,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特别资助、奖励、支持科技创新;政府每年还专门拨款10亿元作为创业就业基金,用以鼓励和引导劳动者自由创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控制在3%以下。
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东莞已形成浓厚氛围……
三十年,东莞改革开放狂飙突进,“千年莞邑繁华地,寸步人间百尺楼”。为此,过度消耗土地资源与付出的环境生态代价自不待言。
东莞适时制定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城市系统建设工程规划,紧紧围绕提升城市的聚集力、服务力与辐射力,要求“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造城运动”。
期间,东莞铁腕治污传为佳话:政府拨款补贴,一口气关闭了中堂镇26家水泥厂,让水泥制造业从此走入东莞的历史。
地处东江支流河畔的中堂镇,经受住了产业变迁的经济阵痛,虽然因关闭水泥厂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一下骤减了10亿元,但告别烟尘飞扬的昨天,水乡重现蓝天白云花红草绿秀美风光,中堂镇很快成为服装业、酒店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投资热土,仅新引进的环保造纸产业一年产值即超百亿元,平稳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今日之东莞,城在林里,林在城中,城在山边,水绕城流,山水园林点染其间,天清气爽丽日和风……名副其实一座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城市。
文化,已然成为东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无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东莞,文化被表述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智力支撑。为此,东莞响亮地提出“三城”文化建设体系: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
——2005年落成开馆的东莞市图书馆,功能齐全,拥有全国群网络。
——东莞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陈列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多达32座,包括声名远扬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袁崇焕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建于贝丘原址之上的蚝岗遗址博物馆、享有广东四大名园之誉的可园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行业首座(综合性)唯美陶瓷博物馆,以及科学技术博物馆、粤剧博物馆、客家民俗文化园等,同时拟兴建服装、家具、汽车、IT、手机、印刷、玩具、酒吧等新兴产业博物馆,构成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每20万人即拥有一座博物馆,极大地提升了东莞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精神。
——东莞全市拥有400多个文化广场,诞生了“都市彩虹”、“文化周末”、“绚丽大舞台”等广场文化精品。石龙镇的金沙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大岭山和石排的广场交谊舞办得有声有色,群众乐在其中。投资6亿多元兴建的玉兰大剧院,功能、设施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每逢夜幕降临,东莞的广场文化便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动感文化长卷。
“实施文化零距离行动”——东莞的口号很别致、很有创意、很“以人为本”,集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东莞是一座外来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市委、市政府追求的目标很明确:让市民们有好戏看、有好书读、有好歌唱、有好讲座听、有好地方去、有好展览欣赏……
每逢节假日,当你流连徜徉于东莞城市中心广场,蓦然间,你会产生一种美丽的错觉:你似乎正踏入北京或上海某座优雅的大学校园,影影绰绰的绿树碧水间,闪闪烁烁的霓虹灯光下,辉映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真正的青春一族啊!
他(她)们来自天南地北汇聚于东莞,隶属于近1000万的打工仔、打工妹队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他(她)们见证了东莞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他(她)们与东莞人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托起了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
于是,今日的他(她)们,有了引以为自豪的新的称谓——新莞人!
“新莞人”这一称谓,正是由一位“外来工”提出来的。
2007年4月16日,对于“外来工”这一特殊群体,无疑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日子。东莞市政府郑重颁告:东莞:“外来工”的称谓正式改为“新莞人”。
这是一次历时三个多月的大讨论:通过电话咨询、网上调查、媒体征询、个人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民意渠道,反复梳理、筛选、汇总,最终形成全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东莞,则堪称一次富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东莞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共创东莞繁荣,共享发展成果。将通过建廉租房、启动培训项目、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新莞人系统工程”,扎扎实实为新莞人办好十件实事。
来自四川的28岁的打工妹郑小琼,在东莞打工八年,火热的社会变革生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流泻于她的笔端,成长为一位打工作家、诗人,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年度散文奖和庄重文青年文学奖,并成为第一个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的新莞人。郑小琼坦言:作为一个新莞人,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东来成治邑,形势若蟠龙。”
东莞,历史悠远人文厚重激情飞扬充盈着英雄传奇故事的一片沃土——
袁崇焕大将军“数百年祭扫不绝”,光耀华夏的浩然正气……
追随袁大将军鞍前马后的佘氏延十七代大忠大义、冒死犯难、成千古奇闻的守墓史……
林则徐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仰天长啸……
东江抗日纵队赴汤蹈火保家卫国的浴血战斗……
薪火相传,先辈的英灵豪气滋润着南粤这片沃土,先辈的厚德品行流注于后人的血脉之中……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麻涌镇的少男少女们载歌载舞演出了一台大型组歌《香飘四季》——
蕉园的故事蔗田说,
蔗田的故事稻穗说,
稻穗的故事水牛说,
水牛的故事水乡说……
岁月的故事小路说,
小路的故事大路说,
大路的故事老街说,
老街的故事新城说……
欢庆庄严历程——东莞人和新莞人最有资格舞动大情怀、踏歌大潮汐,感恩大时代,尽情地赞美他(她)们的新东莞、新生活、新世界!
东莞就这样书写了城市传奇:当数以千万计的民众翘首企盼,并欣欣然沉迷于翻开历史新一页之际,东莞的决策者们毅然拿起一把钥匙,大胆率领民众开启了财富的大门!
“位卑未敢忘忧国”。东莞虽然没有“经济特区”的名分,更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却始终扮演着穿行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隧道的排头兵角色,不断创新市场观念、财富观念、科学观念、和谐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倘若我们称之为东莞元素或东莞基因,最准确形象的概括莫过于叫“民办特区”!
中央领导赞誉东莞:“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东莞当之无愧地领受了众多的一顶顶桂冠: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时代对于东莞如此厚爱,东莞也为时代奉献了如此恢弘的华彩乐章……
2008年7月27日至8月11日第一稿于东莞
8月12日至8月16日第二稿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