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食品中,有的添加剂是被允许的,而有的则是坚决不允许的。可是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竟然使用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东西。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塑化剂就是其中之一。
塑化剂又叫做增塑剂,它是一种工业原料,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工业用的塑化剂种类很多,常用的有DEHP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塑化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违法添加到食品中。
塑化剂中有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生殖毒性,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被称为环境雌激素,长期大量摄入将影响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可能使男子精子减少,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
看到塑化剂具有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危害,家长们在愤恨无良商家的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甄选食品,让塑化剂远离孩子。
我国某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检测员××女士感到惊诧不已,2011年4月,她给某公司的益生菌食品做例行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用于减肥的西药成分。在检测时她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异常讯号。
照理说,追查这个异常讯号超出了她的职责范围,但××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于儿童食品的安全非常关心,因此,她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细心地将这个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一一比对,结果意外地发现该食品中含有巨量塑化剂,含量超过她所处的地区人均每日摄入标准近600倍,就这样,这位执著的母亲无意间揭开了一个食品界暗藏许多年的黑幕。
原来,一家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违法掺入了塑化剂。让人震惊的是,作为该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这家公司将塑化剂当做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该地区。随着调查的深入,被塑化剂污染的食品名单不断扩大,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果冻、果酱、儿童营养保健品……受污染产品竟达数千种,包括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也未能幸免。这起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震动了该地区,并迅速波及两岸三地。
塑化剂主要表现的是慢性毒性,和三聚氰胺不同,塑化剂不会在体内蓄积。动物实验显示,微量塑化剂在24~48小时内可排出体外,因此,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不必过于恐慌。
1.可能含有塑化剂的产品
除了被黑心厂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塑化剂还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产品,可以说存在于下列生活的各个角落。
美容美发用品:口红、指甲油、乳液、发胶、香水、洗发水等。
医药保健品:药品、保健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等。
儿童用品:玩具、泡沫塑垫、奶瓶、奶嘴等。
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等。
其他产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浴帘、壁纸、清洁剂、润滑油等。
2.怎样避免孩子摄入塑化剂
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摄入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不大,但是,我们应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尽量降低从食物中摄取的塑化剂的含量。
①尽量用玻璃、陶瓷、不锈钢取代塑料制品盛放食物
与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锈钢的性质更加稳定,与食品直接接触更加安全可靠。
②正确鉴别塑料包装
正规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带有数字的三角形符号,这就是塑料回收标志。三角形里标有数字1~7,每个数字代表不同的材料,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标志了解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是由什么材质制成的,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
玩得开心,更要玩得“安”心
“玩”恐怕是最让孩子们心动的一个字了。不管是上树爬墙,还是下河游泳,抑或溜冰滑雪,等等,各种游乐都会让孩子将无邪的童真尽情绽放,让快乐的时光伴随他们成长。可是,玩固然美好和诱人,但是这些活动的背后却都会隐藏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那么,为了排除这些不安全因素,或者为了避免和这些不安全因素“相遇”,那么家长应该把游乐活动的安全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像个真正的小大人一样照顾自己的身体。